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脉诀汇辨>望诊

《脉诀汇辨》望诊·

善诊察色,变化相移;得失在望,断之不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素问·移精变气论》曰∶“理色脉而通神明,变化相移,以观其妙。”《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已浮,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大都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故可治。气色明润,血气相营,故易已。若形与气两不相得,色夭枯而不明润,何以图存乎?视色之道,积神属意;往今新故,可以自必。《灵枢·五色篇》曰∶“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凡已往来今新病故疾,先本乎视色,不过凝静精一,扁鹊岂有他技乎。

合色脉之法,圣神所最重,治病之权舆也。色者目之所见,脉者手之所持,而两合之,下合五行休旺,上副四时往来,要未可与中人以下者道也。合之维何?五脏之色在王时见者,春苍,夏赤,长夏黄,秋白,冬黑。五脏所主外荣之常,白当肺当皮,赤当心当脉,黄当脾当肉,青当肝当筋,黑当肾当骨。五脏之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强则为太过,弱则为不及。四时有胃曰平,胃少曰病,无胃曰死。有胃而反见所胜之脉,甚者今病,微者至其所胜之时而病,此非显明易推者乎?

五脏六腑,各有部分,额至阙庭,上属咽喉。阙循鼻端,五脏之应。内 挟鼻,下至承浆,属于六腑。表里各别。自颧下颊,肩背所主,手之部分。牙车下颐,属股膝胫,部分在足。

灵枢·五色篇》曰∶“自额而下阙庭上,属咽喉之部分也。自阙中循鼻而下鼻端,属五脏之部分也。

自内 挟鼻而下至承浆,属六腑之部分也。自颧而下颊,属肩背手之部分也。自牙车以下颐,属股膝足之部分也。”

脏腑色见,一一可征。庭者首面。阙上咽喉。阙中者肺。下极为心。直下者肝。肝左为胆。肝下属脾。方上者胃。中央大肠。挟大肠者,北方之肾。当肾者脐。面王以上,则为小肠。面王以下,膀胱、子处。

灵枢·五色篇》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庭者,颜也,额也,天庭也,位最高危,见于此者,上应首面之疾,阙在眉心,眉心之上,其位亦高,故应咽喉。

眉心,中部之最高者,故应肺。下极者,在两目之间,心居肺之下,故下极应心。下极之下为鼻柱,肝在心之下,故直下应肝。胆附于肝之短叶,故肝左应胆,在鼻柱左右。鼻柱之下,即准头也,是为面王,亦曰明堂。准头属土,居面之中央,故以应脾。准头两旁迎香之上,鼻隧是也。脾与胃为表里,脾居中而胃居外,故方上应胃。面肉之中央,迎香之外,颧骨之下,大肠之应也。挟大肠,颊之上也。四藏皆一,惟肾有两;四藏居腹,惟肾附脊。故四藏次于中央,而肾独应于两颊。肾与脐对,故当肾之下应脐而主鼻准也。小肠为府,应挟两颧。故面王之上,两颧之内,小肠之应也。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为膀胱、子处之应。

更有肢节,还须详察。颧应乎肩。颧后为臂。臂下者手。目内 上,属于膺乳。挟绳而上,为应乎背。循牙车下,为股之应。中央者膝。膝下为胫。当胫下者,应在于足。巨分者股。巨屈膝膑。

灵枢·五色篇》曰∶“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 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

部分已精,须合色脉。五色外见,为气之华。如帛裹朱,赤色所尚。若使如赭,其凶难治。白如鹅羽,不欲如盐。青如苍璧,蓝色可憎。罗裹雄黄,中央正色。设如黄土,败绝之应。黑如重漆,所虑地苍。五色吉凶,求之勿失。

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如青、黄、赤、白、黑者,色也。如帛裹朱,如鹅羽,如苍璧,如罗裹雄黄,如重漆,或有鲜明外露,或有光润内含者,皆气也。气至而色彰,故曰欲,曰生。若赤如赭,白如盐,青如蓝,黄如土。黑如地苍;甚则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 ,赤如 血,白如枯骨,或晦黯不泽,或悴槁不荣,败色杂呈,气于何有?故曰不欲,且曰死。由此观之,则色与气固不可须臾离也。然而外露者不如内含,内含则气藏,外露则气泄。亦犹脉之弦钩毛石,欲其微,不欲其甚。故如上文所云,正取五色之微见,方是五脏之外荣。否则过于彰露,与弦钩毛石之独见而无胃气,名曰真藏者,何以异乎!

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白则当皮,赤则当脉,青则当筋,黄则当肉,黑则当骨。

此《五脏生成篇》所载,以五色分发五脏及皮、脉、筋、肉、骨也。白则当皮者,以肺色属白,肺主皮毛。余仿此。

五脏之色。皆须端满;如有别乡,非时之过。

灵枢·五色篇》曰∶“青黑赤黄白,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此言五色之正端满合时日者,是谓无邪。有别乡者,犹言王色之外,别部又见一色也。如赤见于面王,则非其部;不当见而见,又非其时矣。

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左右如法。

灵枢》论从色观向。凡邪随色见,各有所向,而尖锐之处,即其乘虚所进之方。故上锐者,以首面正气之空虚,而邪则乘之上向也。下锐亦然。其在左在右,皆同此法。

五脏五色。皆见于面;相应于脉,寸尺是践。

难经·十三难》曰∶“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

假令色青,脉当弦急。如色见赤,浮大而散。色黄缓大。色白之征,浮涩而短。其色黑者,沉濡而滑。

《十三难》曰∶“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涩而滑。”此言见其色而知其脉也。脏位于内,色见于面,脉见于寸口尺内。夫医者之言诊视也,视者视其色,诊者诊其脉,二者当参相应。

色青浮涩,或大而缓,名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名为相生。

青者,肝色也。浮涩而短者,肺之脉也。大而缓者,脾之脉也。浮大而散者,心之脉也。小而滑者,肾之脉也。

假令肝之色而得肺之脉,脉胜色矣;得脾之脉,色胜脉矣;得心之脉,色生脉矣;得肾之脉,脉生色矣。一脏之色,其相胜相生,有如是夫余仿此。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内为脏,外为腑,以沉浮别之。然在色上看,非心领不能得。

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浮则病浅,沉则病深。泽则成全,夭则败亡。散解者新近,抟聚者久远。上则在上,下则在下。皆以色形知病也。

色明不显,沉夭为甚;若无沉夭,其病不甚。

明泽不粗显而但见沉夭,病必甚也。若无沉夭,虽不明泽,病亦不甚。

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则为寒,黄则为膏,润则为脓,赤甚为血。

此以五色合病也。然《灵枢·五色篇》曰∶“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盖言驹为小马奔逸不定,其色散无定所,气虽聚而痛未成形。故凡诊视者,病之浅深或殊,则色之聚散靡定,万不可轻视妄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