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二十二、用药治疗的脉诊认识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二十二、用药治疗的脉诊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中论脉诊有三种诊法。

l.诊察三部九候分上、中、下各有天、地、人三部共九候,以确诊疾病在于上、中、下何部。

2.诊察脉口与人迎以诊候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盛衰现象,主要是作为用针灸和按摩调治“十二经脉”的诊、疗依据。贫道认为,此诊法也可作为用药物施治的辩证脏、腑阴阳虚实的诊、疗依据。

3.诊察两手脉口的寸、关、尺三部脉象。主要作为用药物治病的依据,即可按寸、关、尺的阴、阳虚实脉象以调治疾病。其后世独诊两脉口而治病的诊断方法即根源于此。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这说明古圣对左、右手太阴经脉之“寸口部位”、可以诊察肝、心、脾、肺、肾等五脏及胃腑的脉象,并将五脏和胃的诊候而分配于左、右寸、关、尺各部,这证明古圣人以“两脉口”,能诊候五脏的虚实也是一种“全息论”的诊断方法。

两尺部皆属肾:左肾属真水;右肾届真火。而左尺部之真水生左关部的肝木;左关部之肝木生左寸部的心火。右尺部之真火生右关部的脾上;右关部之脾土生右寸部的肺金。

由于以上《脉要精微论》中对于六腑的诊候却只论述了“胃腑”,并将其诊候分配于右脉口关部,但对大肠、小肠、三焦、胆、膀碗等五腑并未论及。而后世的脉学著作则将六腑配属于左、右脉口的寸、关、尺各部,此为后世脉学家的立论。

贫道认为如将脏、腑安排在一个部位来诊断易引起混淆难辨,凡是临床多的医生,皆有自己的诊脉经验,经言:“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为脉者不待于色。”故经验丰富的医生不会为脉象所感。若经验不足的医生就难以分辨清楚。

笔者认为:用针灸治病对“六腑”的脉诊,既然能取察于“人迎动脉”;故用药物治病亦可取察于“人迎动脉”。即能按外阳、内阴而分清阴阳界线,并符合人体阴、阳对立的生理规律,才能用阴、阳对立辨证以区别阴、阳经脉的虚、实、甚、微而作出正确诊断,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贫道根据多年来在临床中的实践经验:有个别患者的“病脉现象”与众不同,通过诊察“脉口、人迎”的四处动脉,也察不出阴阳盛衰现象。如迂到这种难以确诊的情况下,就应该利用古圣人所制定的“三种诊法”,来共同使用以协助脉诊诊断。

贫道遇到一个患右侧偏头痛的病人,通过诊候“脉口、人迎”,皆察不出明、阳、虚、实的异常现象,后采用在患者头部察天、地、人三部之诊,却诊察出患者的右侧之“额旁”发际处动脉、独现旺盛脉波,经针刺右侧的头维穴、上关穴用泻针法而治愈;又迂到一个患胃部胀满的病人,经过诊察“脉口、人迎”亦察不出阴、阳、盛。衰的异常脉象,后采用察足部的“跌阳穴”动脉,却诊察出左、右之“趺阳动脉”现充实博指的脉波,通过针刺左右“足三里穴”、用泻针法而治愈。因此,证明古圣人的“三种脉诊方法”,如在诊察脉象难以确诊的情况下,当“全部”采用以助诊断。

关于脉诊诊断,历代的前贤,对有关脉诊的经验甚多,恕不重述。谨将笔者个人诊脉的点滴经验写出来以供读者在临床实验中验证。其歌诀如下:

瞑目凝神不可忘以神察脉细参详

脉口人迎阴阳和不疾不徐为健康

春弦夏洪应生长秋浮冬石归收藏

脉应四时天人合脉逆四季身受殃

色脉相得治易愈色脉相克医难匡

左脉太过却克右右脉太盛则制左

左脉不及或助右右脉不及反从左

阴脉上盛阳易陷阳脉上盛阴易潜

阴阳虚极重下陷左属血亏右气虚

阴阳现象皆浮越下虚火升炎上诊

浮沉迟数须分辨紧缓大小滑波参

塞热虚实各有象阴阳表里为大纲。

由于胃经乃五脏六腑之海,而左右“人迎穴处”乃胃经脉部位,,故能诊候六腑的脉象。肺经为百脉朝会之所,故两脉口部位能诊候五脏的脉象。察左、右脉口以诊五脏之本;察左右人迎以诊六腑之标,以本为主,以标为次,标本主次以得,自有调治权衡阴、阳的治疗法则。如汉代医圣张仲景,善于用药物治病,也非常注重诊察阴、阳双方的脉象。《伤寒论》原序云:“……人迎跌阳,三部不参”。可见其也诊断人迎脉。张仲景医圣不仅诊察人迎脉,并对诊察“寸口与跌阳”的动脉也十分重视,因诊候“跌阳动脉”也属胃经之气下达的部位,故“人迎与跌阳动脉”的诊候,都是与足阳明胃经联系相关的。以上是笔者的脉诊观点和实践经验,有待未来的科学研究证实其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