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医内科学>第一节 咳嗽

《中医内科学》第一节 咳嗽·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发病率甚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达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证候转归及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气候变化、六气影响及肺可以致咳嗽,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对咳嗽的症状按脏腑进行分类,分为肺咳、心咳、胃咳、膀胱咳等,并指出了证候转归和治疗原则。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拟出了不少治疗咳嗽行之有效的方剂,还体现了对咳嗽进行辨证论治的思想。

隋《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在《内经》脏腑咳的基础上,又论述了风咳、寒咳等不同咳嗽的临床证候。唐宋时期,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等收集了许多治疗咳嗽的方剂。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明医杂著》指出咳嗽“治法须分新久虚实”,至此咳嗽的理论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际。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本节是讨论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感病因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于四时庄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景岳全书·咳嗽》说:“外感之嗽,必因风寒。”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包括饮食、情志及肺脏自病。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痰浊内生,上千于肺,阻塞气道,致肺气上逆而作咳。情志刺激,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不降而上逆作咳。

咳嗽的病位,主脏在肺,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所生的病邪,皆侵及于肺而致咳嗽,故《景岳全书·咳嗽》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这是因为肺主气,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肺最易受外感、内伤之邪,而肺又为娇脏,不耐邪侵,邪侵则肺气不清,失于肃降,迫气上逆而作咳。正如《医学三字经·咳嗽》所说:“肺为五脏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的病变脏腑不限于肺,凡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皆可为咳嗽病证相关的病变脏腑。但是其他脏腑所致咳嗽皆须通过肺脏,肺为咳嗽的主脏。肺主气,咳嗽的基本病机是内外邪气干肺,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迫于气道而为咳。《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病变性质属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其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为多,病变过程中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

内伤咳嗽病变性质为邪实与正虚并见,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他脏及肺,如肝火犯肺每见气火耗伤肺津,炼津为痰。痰湿犯肺者,多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若久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久病咳嗽,甚者延及于肾,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表现为痰热咳嗽;若转从寒化,则表现为寒痰咳嗽。肺脏自病,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临床表现】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本病证的主要症状。由于感邪的性质、影响的脏腑、痰的寒热、火的虚实等方面的差别,咳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咳嗽的病程,有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咳嗽的时间,有白日咳嗽甚于夜间者,有早晨、睡前咳嗽较甚者,有午后、黄昏、夜间咳嗽较甚者。咳嗽的节律,有时作咳嗽者,有时时咳嗽者,有咳逆阵作、连声不断者。咳嗽的性质,有干性咳嗽、湿性咳嗽。咳嗽的声音,有咳声洪亮有力者,有咳声低怯者,有咳声重浊者,有咳声嘶哑者。咳痰的色、质、量、味等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痰色有白色、黄色、灰色甚至铁锈色、粉红色等。痰的质地有稀薄、粘稠等。有痰量少甚至干咳者,有痰量多者。痰有无明显气味者,也有痰带腥臭者。

【诊断】

1.以咳逆有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临床症状。.

2.急性咳嗽,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哕音。

4.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鉴别诊断】

1.哮病、喘病哮病和喘病虽然也会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病主要表现为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喘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2.肺胀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证的病史,除咳嗽症状外,还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尚有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4.肺癌肺癌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症状,但多发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一般咳嗽病证不具有这些特点,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pt;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清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止咳化痰;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瓜壳、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表热甚者,加银花、荆芥防风疏风清热;咽喉疼痛,声音嘎哑,加射干牛蒡子、山豆根板蓝根清热利咽;痰黄稠,肺热甚者,加黄芩知母石膏清肺泄热;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热伤肺津,咽燥口干,加沙参麦冬清热生津;夏令暑湿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肺热;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栀清热润燥生津。表证较重者,加薄荷荆芥疏风解表;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肺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带血丝者,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咳嗽,乃风寒与燥邪相兼犯肺所致,表现干咳而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于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常伴体倦,脘痞,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以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三子养亲汤以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两方合用,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临床应用时,尚可加桔梗杏仁枳壳以宣降肺气;胸闷脘痞者,可加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化痰;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兼有表寒者,加紫苏荆芥防风解表散寒。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稠粘或为黄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胁胀满,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方中用黄芩知母、山栀、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瓜蒌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者,加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通腑化痰;痰热伤津,咳痰不爽,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状,咳引胸胁胀痛,咽干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方中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津。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者加葶苈子、瓜蒌枳壳利气降逆;咳引胁痛者,加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热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或舌上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方中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滋阴润肺以止咳;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扁豆补土生金。若久热久咳,可用桑白皮桑叶,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咳剧者加川贝母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咳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瓜蒌竹茹黄芩清热化痰;若痰中带血,加山栀、丹皮、白茅根白及藕节清热凉血止血;低热,潮热骨蒸,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白薇等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等以敛汗。

【转归预后】

咳嗽一般预后好,尤其是外感咳嗽,因其病轻浅,及时治疗多能短时间内治愈。但外感夹燥夹湿者,治疗稍难。因夹湿者,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积湿生痰,转成为内伤之痰湿咳嗽;夹燥者,燥邪伤津,久则肺阴亏耗,转成为内伤之阴虚肺燥咳嗽。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深,治疗难取速效,但只要精心调治亦多能治愈。咳嗽病证若治疗失当,无论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其转归总是由实转虚,虚实兼夹,由肺脏而及脾、肾,正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心、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瘀血互结而病情缠绵难愈,甚至演变成为肺胀。

【预防与调摄】

咳嗽的预防,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遇有感冒及时治疗。若常自汗出者,必要时可予玉屏风散服用。咳嗽时要注意观察痰的变化,咳痰不爽时,可轻拍其背以促其痰液咳出,饮食上慎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碍脾助湿生痰,若属燥、热、阴虚咳嗽者,忌食辛辣动火食品,各类咳嗽都应戒烟,避免接触烟尘刺激。

【结语】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系外感六淫致肺气壅遏不宣;内伤咳嗽或由肺脏自病,肺气虚、肺阴虚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或因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痰火犯肺。无论外感咳嗽或内伤咳嗽,共同病机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但外感咳嗽属实,内伤咳嗽则虚实兼见。所以,外感咳嗽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即祛风寒、散风热、除风燥以宣降肺气。内伤咳嗽祛邪扶正为治疗原则,分清邪实与正虚的主次,酌用祛痰、清火、清肝、健脾、补肺、益肾等治法,以使肺能主气,宣降有权。要注意外感咳嗽慎用敛肺止咳之法,以免留邪为患;内伤咳嗽慎用宣散之法以防发散伤正。正确的调护,如预防感冒、戒烟等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等有重要意义。

【文献摘要】

《活法机要,咳嗽》:“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医学三字绎·咳嗽》:“《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医学入门·咳嗽》:“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苟不治本而浪用兜铃、粟壳涩剂,反致缠绵。”

《景岳全书·咳嗽》:“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

《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

《医门法律·咳嗽》:“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医约·咳嗽》:“咳嗽毋论内外寒热,凡形气病气俱实者,宜散宜清,宜降痰,宜顺气。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宜调,或补中稍佐发散清火。”

【现代研究】

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

赵氏认为大凡咳嗽声重而不扬的多是肺气不宣,咳嗽低微而不扬的多是肺气不足,暴咳音嗄的多是肺实,久咳音嘶的多是肺虚。治疗外感咳嗽力求因势利导,调肺气,祛外邪,使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辽宁中医杂志1998;25(3):101)。晁氏认为外感咳嗽,为外邪在肺,多以肺实、肺气失宣为主为先,肺失肃降为辅为后。因此,外感咳嗽初期的治疗,主张宣降结合,以宣为主,重视宣散。“宣”者宣发、宣解、宣透;“降”者降逆、降气,即宣发在表在肺之邪,降其上逆之气。宣发常用麻黄桔梗白前等;降气常用苏子、紫菀前胡、冬花、杏仁枇杷叶等Ij匕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60)。

王氏以化瘀通肺熄风解痉为主,化痰止咳为辅,用毛冬青丹参桃仁地龙虎杖钩藤、白僵蚕百部葶苈子、桔梗为基本方,治疗痉咳(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抗生素及一般止咳药疗效不满意)38例,全部治愈,咳嗽及体征消失[辽宁中医杂志1998;25(3):121L

刘氏以金鱼止嗽汤(金银花石膏鱼腥草桑叶、生黄芩、炙麻黄桔梗薄荷杏仁、川贝、生甘草),随症加减,治疗支气管炎96例,结果:痊愈82例占85,4%,好转11例占11.45%,无效3例占3.14%,总有效率96.86%[四川中医1996;14(5):26L朱氏以清肺饮(板蓝根贯众鱼腥草矮地茶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痰热咳嗽321例,结果:临床控制105例,显效100例,好转83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89.76%。咳嗽有效率为87.5%,咯痰有效率为87.8%,气喘有效率为78.0%[辽宁中医杂志1998;25(4):167J。

任氏以补肺阿胶汤(阿胶甘草马兜铃牛蒡子、杏仁)加减,治疗燥咳34例。结果:痊愈27例,好转5例,无效2例[陕西中医函授1991;(6):25)。

·内伤咳嗽的临床研究

内伤咳嗽属“积年久咳”,以慢性支气管炎及某些慢性肺部疾患所致的咳嗽为多见。

王氏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经验是分期论治。发作期:治宜宣透肺邪,蠲饮化痰,药用僵蚕、蝉衣、荆芥百部紫菀半夏陈皮白前、生甘草等,随症加减;缓解期:治宜扶正固本、清透余邪,药用南沙参、北沙参、炙甘草当归丹参白术白芍僵蚕百部白前等,随症加减治疗156例,结果:临床控制37例,显效53例,好转4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87.2%。其中69例3年远期疗效结果:治愈12例,显效28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9%[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9):18)。

李氏以久嗽一服饮(紫菀款冬花杏仁半夏紫苏叶、阿胶乌梅谷芽百部甘草生姜)为基本方,治疗喉源性咳嗽138例,并与西药先锋霉素Ⅵ胶囊、抗病毒口服.液、咳特灵片治疗对照72例。结果:中药治疗组治愈89例(64.5%),好转3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2%;西药对照组治愈14例(19.4%),好转23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51.4%,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医杂志1998;39(2):82)信沈氏自拟祛风清降汤(防风、蝉衣、苍耳子、夏枯草、丹皮、生山栀、沉香、生赭石、元参、生地、麦冬)治疗喉源性咳嗽112例,结果:临床治愈32例(28.6%),显效58例(51.8%),好转16例(14.3%),无效6例(8.3%)[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1):13)。王氏以加味止嗽散(桔梗、炙麻黄白前前胡荆芥陈皮杏仁、炙紫菀、蒸百部木蝴蝶、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顽固性干咳240例,结果:痊愈229例(95.4%),无效11例[河南中医1995;15(6):357)。

张氏自拟温阳抗寒合剂治疗顽固性咳嗽17例,本组患者均有多种抗原过敏,以尘螨及夏秋花粉为主,本品以附子黄芩桃仁、炙麻黄细辛、虎耳草蜈蚣全蝎,制成合剂,治疗期间不用抗生素、抗过敏制剂、镇咳化痰药。治疗1个月,结果:治愈8例,临控、好转各4例,无效l例。SIGE、IGA、IgC;IGM均显著下降,肺活量、第一秒钟用力肺活量均显著提高(P<0.001或0,01)[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9):20)。张氏以柴胡二陈汤(柴胡黄芩、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壳桔梗紫菀款冬花党参甘草)随症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70例,结果:临床痊愈65例,好转5例[湖北中医杂志1995;17(6):121。

隋氏以古方柴前梅连散(柴胡前胡乌梅薤白杏仁、南沙参甘草、胡黄连,风寒加麻黄、嫩白薇)加减,治疗伤风不醒之风劳咳嗽120例,病程最短者11天,最长者2个月,平均31.6天。结果120例全部治愈[湖北中医杂志1997;19(3):29)。曾氏以消咳方,药用防风荆芥僵蚕桔梗杏仁白前紫菀百部款冬花茯苓橘红甘草,随证加减,治疗顽固性(病程20天-半年)咳嗽86例。结果:治疗1个疗程咳嗽完全消失者20例,好转45例;治疗2个疗程咳嗽完全消失者68例,好转45例;治疗3个疗程后,除7例尚有少许咳嗽外,其余全部治愈[浙江中医杂志1998;(3):126)信邱氏以自拟速效久嗽散(旋覆花、姜炙旱半夏荆芥薄荷牛蒡子、麻黄桔梗前胡、生白芍、生甘草干姜)治疗外感后久咳600例,临床治愈582例占97%,显效18例占3%,总有效率100%[辽宁中医杂志1998;25(4):166L陈氏以疏肝化瘀法(柴胡白芍枳壳丹参地龙枇杷叶、杏仁桔梗百部、炙紫菀、炙甘草)治疗外感后久咳76例,痊愈50例,好转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4%[江苏中医199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