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医基础理论>一、经别

《中医基础理论》一、经别·

(一)经别的含义

经别为十二经别的简称,是十二经脉别出的,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与脏腑联系的另一经脉系统。它是包括在十二经脉范围以内的经脉,故称其为“别行的正经”。

(二)经别的循行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四肢开始深入内脏,然后再上至头颈浅部,而表里相合。它的“离、合、出、人”的部位,虽和十二经的循行通路有密切关系,但在循行的顺逆方向上,与十二经脉的循行有显着的区别。如手三阴经的循行是从胸走手,而经别却自腋深入胸腔以后,再上行向头,合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的循行是从手走头,而手三阳经别则由腋下深入内脏,然后上行至头;足三阴经的循行是从足走胸(腹),而足三阴经别却从足走头;足三阳经的循行是从头走足,足三阳经别则是从足走头。

十二经别与正经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其循行上具有“离、合、出、入”的特点。每一条经别都是从其所属的正经分出,称作“离”(别),进入胸腹腔称“入”,于头颈部出来称“出”,又与表里经脉相合称“合”。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六合”。

1.足太阳~足少阴(一合)

(1)足太阳经别

别入:于胭中,其一道行至尻下五寸处,别行入于肛门。

别行:属于膀胱,散于肾,当心入散,系舌本。

出合:从膂上出于项。

合于:足太阳。

(2)足少阴经别

别入:胭中。

别行:别出一脉与足太阳相合上行至肾,当十四椎处,从而联属带脉;其直行者,从肾上行系于舌本。-

出合:复出于项。

合于:足太阳。

2.足少阳~足厥阴(二合)

(1)足少阳经别

别入:上行绕髀,至毛际与足厥阴经脉相合,别者入季胁之间。

别行:循胸里,属胆本腑,散行至肝,上贯人心,上行挟咽。

出合:出于颐颔,散布于面,系目系,合眼外角。

合于:足少阳经。

(2)足厥阴经别

别入:自足背别行,上至毛际。

别行:与足少阳别行的正经相合上行。

合于:足少阳经。

3.足阳明~足太阴(三合)

(1)足阳明经别

别入:上行至髀,深入腹里。

别行:属于胃腑,散行至脾,上通于心,上循咽。

出合:出于口,上行鼻柱的上部及眼眶的下方,还系目系。

合于:足阳明经。

(2)足太阴经别

别入:别上至髀。

别行:与足阳明别行正经相合上行,络于咽,贯舌本。

合于:足阳明经。

4.手太阳~手少阴(四合)

(1)手太阳经别

别入:别人肩解,入于腋下。

别行:走心,系小肠。

合于:手太阳经。

(2)手少阴经别

别入:人于渊腋两筋之间。

别行:属于心,上走喉咙。

出合:出于面,合目内眦。

合于:手太阳经。

5.手少阳~手厥阴(五合)

(1)手少阳经别

别入:别于巅顶,入于缺盆。

别行:下走三焦,散于胸中。

合于:手少阳经。

(2)手厥阴经别

别入:别于腋下三寸天池穴处。

别行:入于胸中,联属三焦。

出合:沿喉咙,出耳后,完骨下。

合于:手少阳经。

6.手阳明~手太阴(六合)

(1)手阳明经别

别入:从手上行,循胸前膺乳之间,别于肩盂穴处,行入于天柱骨。

别行:经缺盆下入大肠,又上行联属于肺,再向上沿咽喉。

出合:出缺盆。

合于:手阳明经。

(2)手太阴经别

别入:别出入于渊腋,行手少阴经之前。

别行:入走于肺,散行至大肠:

出合:上出缺盆,循喉咙。

合于:手阳明经。

(三)经别的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之中的六阳经,都要行过与其相表里的脏腑,如“足少阳之别散于肝”,“足阳明之别散于脾”,“足太阳之别散于肾”。六阴经经别也都行过本脏。这不仅说明了十二经别都和脏腑相联属,在机体内部起着濡养脏腑的作用,而且突出了阴阳两经互为表里的配偶关系。其分布与相互的关系比四肢由络脉来沟通表里组织更为缜密。

十二经别辅助了十二经脉对内脏和体表的联系,体现了手足三阴三阳在表里关系上的“离、合、出、人”和相互灌注,同十二正经、十五络脉、奇经八脉等,构成了运行气血循环体系。因为每一经脉均有其自己的经别,所以某一经腧穴主治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在经脉的循行部位上,这也就具体地说明了经别的作用。

十二经别在《内经》中均无病候的记载。但经别对部分腧穴主治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各经经穴所能主治的症候,其发病部位有一些并非经脉所能达到,而是经别到达之处,取该经腧穴进行治疗,往往能获得显著的疗效。如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承筋、合阳等穴,都能治疗痔疾,但是膀胱经的循行通路并不到达肛门,而经别的循行则是“下尻五寸,别人于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