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医基础理论>二、髓

《中医基础理论》二、髓·

髓是骨腔中的一种膏样物质,为脑髓、脊髓和骨髓的合称。髓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由后天之精所充养,有养脑,充骨,化血之功。

(一)髓的解剖形态

髓,是骨腔中一种膏样物质。髓因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不同,又有名称之异。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髓藏于一般骨者为骨髓。藏于脊椎管内者为脊髓,脊髓经项后复骨(指第6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骨孔,上通于脑。汇藏于脑的髓称为脑髓。故曰:“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医学衷中参西录·脑气筋辨》)。脊髓和脑髓是上下升降,彼此交通的,合称为脑脊髓。故滑伯仁说:“髓自脑下注于大杼(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名,位于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作者注),大杼渗入脊心,下贯尾骶,渗诸骨节”(《难经本义》)。

(二)髓的生理功能

1.充养脑髓:髓以先天之精为主要物质基础,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分布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人脑,成为脑髓。故曰脑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篇》)。脑得髓养,脑髓充盈,脑力充沛,则元神之功旺盛,耳聪目明,体健身强。故曰:“内肾之命门,为生髓养脑之元气也。其精中之精气,上养脑神,精中之柔液,统养百骸;其液出脑,由项贯督人脊,旁络全体”(《医经玉屑》)。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可以导致髓海空虚,出现头晕耳鸣、两眼昏花、腰胫酸软、记忆减退,或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身体矮小、智力动作迟钝等症状。

2.滋养骨骼:髓藏骨中,骨赖髓以充养。精能生髓,髓能养骨,故曰:“髓者,骨之充也”(《类经·脏象类》)。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则生长发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坚刚之性。所以说:“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若肾精亏虚,骨髓失养,就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或发育不良等。

3.化生血液:精血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生气通天论》)。可见,中医学已认识到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精髓为化血之源。因此,血虚证,常可用补肾填精之法治之。

(三)髓与五脏的关系

“肾主身之骨髓”(《素问·痿论》),肾生髓,“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逆调论》)。髓由肾精所化生。肾中精气的盛衰与髓的盈亏有密切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原,“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精微化而为血。髓可生血,血亦生髓。故髓的盈亏与脾胃有关。气、血、精、髓可以互生,故髓与五脏皆相关,其中以肾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