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医儿科学>第一节 小儿水肿

《中医儿科学》第一节 小儿水肿·

小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肿,小便短少的一种常见病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阳水和阴水。阳水多见于西医学急性肾小球肾炎,阴水多见于西医学肾病综合征。小儿水肿好发于2—7岁的儿童。阳水发病较急,若治疗及时,调护得当,易于康复,预后一般良好;阴水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小儿水肿的发病,阳水多于成人,总的疗效预后亦好于成人。

古代医籍关于水肿的记载颇多。《内经》就有“肺水”、“脾水”、“肾水”、“风水”、“皮水”等记载。以后历代医家多有阐述,至元代朱丹溪将水肿分为“阳水”和“阴水”两类。《内经》提出的“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为治疗阳水确立了治疗大法。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外因为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入侵,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由于小儿感受风热、风寒,或患乳蛾、丹痧、疮疡病后,加之禀赋不足或素体差异,内、外因相合导致水液代谢异常,水湿潴留发为水肿。.

感受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热、寒、湿邪,从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经,使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风遏水阻,不能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是为“风水”。

湿热内侵肌肤患有疮疡疖痈、丹痧疹毒,由风毒则内归于肺,由湿毒则内归于脾。风湿热毒外袭肌表,内归肺脾,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引起水肿。肺脾气虚肺脾不足,亦是发生水肿的重要因素。盖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且水由气化,气行则水行;脾为土脏居中焦,有运化水湿之能,为水之堤防,脾健则水湿自能运化。小儿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若素体不足,肺虚通调失职,气不化水,脾虚运化失权,土不制水,以致水不归经而横溢肌肤,产生水肿。

脾肾阳虚肾为水脏,与膀胱互为表里,为水之下源,主温煦和蒸化水液。若小儿素体不足,肾常虚,或水湿内侵,影响脾阳运化,脾虚及肾,命门火衰,无以温化水湿从膀胱而去,所谓关门不利则聚水发生水肿,是为阴水。

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若水气内盛,上逆凌心射肺,产生心悸、气急暴喘;或邪毒逆陷心肝,出现昏迷、抽搐;甚则水毒闭阻,上则头痛呕恶、口中气秽,下则尿少尿闭,以致神昏、惊厥。此三者均为水肿之危重变证,多见于阳水,水毒内闭则也见于阴水后期。

综上所述,外感风邪,内传于肺,或疮毒入侵,内归肺脾,多见于阳水;若阳水日久,损伤肺脾,则由实转虚,肺脾气虚;或禀赋不足,脾肾阳虚,则多见于阴水。不论阳水、阴水,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肾,变证可涉及心肝。其病机可概括为“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一)阳水

1.病程短,病前1-4周常有乳蛾、脓疱疮、丹痧等病史。

2.浮肿多由眼睑开始,逐渐遍及全身,皮肤光亮,按之随手而起,尿量减少,甚至尿闭。部分患儿出现肉眼血尿,常伴血压增高。

3.严重病例可出现头痛、呕吐、恶心、抽风、昏迷,或面色青灰、烦躁、呼吸急促等变证。

4.实验室检查,尿常规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可见颗粒管型和红细胞管型,尿蛋白增多。

(二)阴水

1.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全身浮肿明显,呈凹陷性,腰以下肿甚,皮肤苍白,甚则出现腹水、胸水,脉沉无力。

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显著增多。

二、鉴别诊断

小儿水肿在临床上应区别是急性肾小球肾炎,还是肾病综合征,对于指导治疗和了解预后是有重要意义的。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临床以血尿、少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

肾病综合证简称肾病,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白蛋白从尿中丢失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水肿为其特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阴阳虚实凡起病急,病程短,水肿以头面为重,皮肤光亮,按之即起者多为阳水,属实;起病缓慢,病程长,水肿以腰以下为重,皮肤色暗,按之凹陷难起者多为阴水,属虚或虚中夹实。

2.辨常证、变证凡见水肿,尿少,精神食欲尚可者,为常证。水肿见有尿少、胸满、咳喘、心悸,或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甚则见有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气、衄血者,均为危重变证。

二、治疗原则

水肿治疗,以通利水道为基本法则。阳水属实,应以祛邪为主,治以发汗利尿,清热解毒等法;阴水属虚,治以扶正祛邪,健脾宣肺,温阳利水。如阳水由实转虚,应配合培本扶正之法;阴水复感外邪,则应注意急则治标,邪去方治其本。出现重危变证,当审因立法,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抢救。

三、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风水相搏

证候:水肿大都先从眼睑开始,继而四肢,甚则全身浮肿,来势迅速,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尿少或有尿血,伴发热恶风,咳嗽,咽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分析:风性向上,善行而数变,故浮肿先见于头面,继而四肢,来势迅速,,肌肤浮肿,按之凹陷即起,是为风水之象。肺失通调,水聚肌肤则小便短少;风夹湿热蕴结下焦,邪伤血络,故见尿血。发热恶风、咽痛身痛、咳嗽,均为风热上受,肺失清肃所致;舌苔薄白,脉浮为风邪之征。

洽法:疏风利水。

方药:麻黄连赤小豆汤加减。常用药: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利水,连翘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肿,三者为主药。配杏仁、桑白皮车前子宣肺降气、利水消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

表寒重加防风荆芥桂枝祛风散寒解表;表热重加金银花浮萍辛凉清热解表;尿少、水肿甚者,加泽泻茯苓猪苓利水消肿;尿血加白茅根大蓟小蓟凉血止血;咽痛、咳嗽,加土牛膝根、牛蒡子、蝉蜕清热解毒,宣肺利咽止咳。若头痛目眩,去麻黄,加浮萍钩藤菊花决明子平肝潜阳。

2.湿热内侵

证候:面肢浮肿或轻或重,小便黄赤短少或见尿血,常患有脓疱疮、疖肿、丹毒等疮毒,烦热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湿热或疮毒内侵,留注三焦,水道通调失职,水湿泛溢肌肤而成水肿。湿热下注故小便黄赤短少;热伤血络则尿血。烦热口渴,大便于结,乃热重于湿或疮疡热毒所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淡渗利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利水消肿,陈皮理气和中。

高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清热生津;大便干结加大黄泄热通腑;皮肤疮毒加苦参白鲜皮清热解毒;小便灼热短黄加黄柏车前子清下焦湿热以利尿;尿血加大蓟小蓟,并服琥珀粉,以清热凉血止血。

3.肺脾气虚

证候:浮肿不著,或仅见面目浮肿,面色少华,倦怠乏力,纳少便溏,小便略少,易出汗,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分析:本证常出现在病程较长者中,或出现在阳水后期,或出现在阴水初期。正气不足,肺脾气虚,邪少虚多,故浮肿不著,或仅见面目浮肿。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均为气虚之征。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肺虚卫表失固,则易出汗,易感冒。

治法:益气健脾,利水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莲子补气益肺以固表、健脾以利湿,薏仁、茯苓健脾利湿,砂仁醒脾开胃,防风黄芪白术益气祛风固表,甘草调和诸药。

食少便溏加苍术、焦山楂运脾消食以止泻;脘痞腹胀加陈皮半夏理气宽中消胀。若小便清长,四肢欠温,加附子桂枝温阳通经;镜下血尿加益母草、丹皮活血止血;水肿明显,去山药莲子砂仁,加桑白皮泽泻大腹皮车前子利水消肿。

4.脾肾阳虚

证候:全身浮肿,以腰腹下肢为甚,按之深陷难起,畏寒肢冷,面白无华,神倦乏力,小便少,大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分析:脾肾阳虚,水液失于气化和温运,以致水湿内停,外溢肌肤,因湿性趋下,则见全身浮肿,以下肢腰腹为甚,按之凹陷难起。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液不得下泄,故小便量少甚或无尿;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则大便溏;阳气不足,失于温煦,精微不足,失于充养,故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神倦乏力;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候。

治法:温肾健脾,化气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常用药:附子补骨脂温肾壮阳以化气行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白芍生姜和营温中。

偏于脾阳虚者,加苍术党参干姜温阳助运;偏于肾阳虚者,加仙灵脾、肉桂温肾壮阳;神疲气短乏力,加党参黄芪补气益肾健脾;水肿较甚,尿少,加猪苓泽泻大腹皮桂枝化气利水;久病夹瘀,加丹参水蛭活血化瘀。

(二)变证

1.水气上凌心肺

证候:肢体浮肿,尿少或尿闭,咳嗽,气急,心悸,胸闷,烦躁夜间尤甚,喘息不得平卧,口唇青紫,指甲发绀,苔白或白腻,脉细数无力。

分析:水气上逆,射肺凌心,肺失肃降,心失所养,故咳嗽气急,胸闷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水阻气滞,血脉瘀滞,则口唇青紫,指甲发绀;水湿内阻,耗损心阳,神不守舍,则烦躁夜间尤甚,脉细数无力。水湿泛滥,膀胱气化不行,则肢体浮肿,尿少或尿闭。

治法: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方药: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常用药:葶苈子、大黄泻肺逐水,椒目防己利水,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阳救逆。

水肿、喘息较甚,二便不利,体质尚好者,可短期应用峻下逐水药物,如商陆牵牛子、桑白皮车前子,以泻肺逐水。胸闷心悸,唇甲青紫,加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活血祛瘀;痰浊内闭,神志不清者,加用苏合香丸以芳香开窍。

2.邪陷心肝

证候: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甚则抽搐、昏迷,舌红,苔黄糙,脉弦。

分析:湿邪热毒郁于肝经,耗损肝阴,使肝气横逆,肝阳上亢,故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水毒之邪内陷厥阴,故昏迷,抽搐。舌红,苔黄糙,脉弦,为热毒内犯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泻火熄风。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泻肝经实火,山栀、黄芩苦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羚羊角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地、当归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甘草调和诸药。

大便秘结加大黄泻火通腑;呕恶加半夏胆星化痰降逆;神昏、抽搐者,选用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以清心开窍,熄风止痉。

3.水毒内闭

证候: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中气秽,腹胀,甚或昏迷,苔腻,脉弦。

分析:此乃浊邪壅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肾主水液功能丧失,水毒内闭,中焦格拒之恶候。肾气不足,气化不利,水湿泛滥,则全身浮肿。湿浊水毒,壅阻为患,中焦格拒,上下不通,则腹胀;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恶心呕吐,口中气秽;上蒙清窍,则头痛头晕,甚则昏迷;壅滞下焦,则尿少或尿闭。

治法:辛开苦降,辟秽解毒。

方药: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泻三焦之火,泄浊毒之邪,通壅阻之气。陈皮半夏燥湿化浊,附子生姜辛开温中扶阳,竹茹清化痰浊,枳实破气消滞,甘草调和诸药。

恶心呕吐频繁者,先服玉枢丹辟秽解毒;尿少尿闭,加车前子、泽泻茯苓通利小便;抽搐者,加羚羊角粉、紫雪丹止痉开窍。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肾炎清热片每服4—6片,1日3次。用于急性肾炎的风水相搏证、湿热内侵证。

2.六味地黄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肿肾阴不足者。

3.金匮肾气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肿肾阳不足者。

4.知柏地黄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肿阴虚火旺者。

5.雷公藤多甙片1,分3次服。用于肾病综合征。

二、单方验方

1.鲜车前草、鲜玉米须各50-100g,煎水代茶,每日1剂。用于阳水。

2.冬瓜皮、葫芦各50g,煎水代茶,每日1剂。用于水肿和小便不利者。

3.罗布麻菊花各10g,沸水浸泡,每日1剂,分3-4次服。用于急性肾炎血压偏高者。

4.雷公藤、生甘草各10s,鸡血藤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用于肾病综合征。

三、药物外治

1.紫皮大蒜1枚,蓖麻子60粒。共捣糊状,分两等份,分别敷于双腰部及足心,包扎固定。每2日换药1次,7次为1疗程。用于阳水。

2.商陆100g,麝香1g,葱白或鲜生姜适量。将商陆研极细末,每次取药末3-5g,葱白1根,捣烂成糊状,取麝香粉0.1s,放人脐内,再将调好的药糊敷在上面,盖上油纸、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3—5天见效,7天为1疗程。用于腹水。

四、饮食疗法

1.乌鱼1条,赤小豆30so不加食盐,煮熟后食用。用于阴水。

2.薏苡仁赤小豆绿豆各30g,粳米100g。如常法煮粥服食。用于水肿脾虚夹湿者。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预防感冒,保持皮肤清洁,彻底治疗各种皮肤疮毒。

二、护理

1.发病早期应卧床休息,待血压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可逐渐增加活动。

2.水肿期应限制钠盐及水的摄人,早期少尿和高度水肿的患儿,应暂时忌盐,至小便增多,水肿渐消,可给予低盐饮食。

3.肾炎或肾病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4.密切观察患儿水的进出量、血压、水肿、神志等情况,早期发现水肿变证。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肿满,由将养不调,肾脾二脏俱虚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肾虚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皮肤,故令肿满。”

《类证治裁·肿胀论治》:“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因肺、脾、肾虚,致水溢者,为阴水。”

《幼幼集成叫中满证治》:“夫肿满之证,悉由脾胃之虚也。脾土喜燥而恶湿,因中气素弱,脾虚无火,故水湿得以乘之。而脾愈不运,则乳食凝而不化,停积于中,而肿满作焉。治肿者,当以脾胃为本,而以浮肿为标。”

[现代研究]

韦俊,阎晓彩,王吉安,等.急性肾炎合剂治疗小儿急性肾炎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2):733

采用中药急性肾炎合剂(女贞子、旱莲草、生地、丹参、益母草小蓟白茅根连翘茯苓黄芪石韦各15g,当归6g,甘草3g)治疗33例小儿急性肾炎,并与31例西药组(青霉素,利尿剂,降压药,潘生丁,维生素P、C、E等)对照。两组均治疗1月后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患儿血尿和蛋白尿阴转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05)。同时研究表明:急性肾炎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血栓素B2(TXB2)均增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前列腺稳定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la(6—K—PGFla)均降低,TXB2/6—k—PGFla比值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治疗1月后结果显示,LPO、TXB2均下降,GSH—PX、6—K—PGFla均升高,TX~/6—K—PGFla比值下降,但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