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杂病源流犀烛>第4部分

《杂病源流犀烛》第4部分·

【运 央】 《保生秘要》曰:因欲火积滞,外肾复感冷气,故作胀痛,不可胜言,注意从外肾提气至内肾,右运二七遍,即从内肾想一火,提至顶门,略凝,而後行吹吸之法。 转胞症 水逆气迫病也,亦作转脬症。《直指》曰:此症由强忍小便,或尿急疾走,或饱食走马,或忍尿入房,使水气上逆,气迫於脬,故屈戾而不得舒张也,脬落即殂。又曰:此症孕妇多有之,患在忍缩小便,或醉饱入房,使小肠之气逆而不通,大肠之气与之俱滞,外水不得入膀胱,内水不得出膀胱,淋沥急数,每欲尿时如不可言,大便亦里急频并,似痢非痢,必以手按脐下,庶可立出,小便甚者,因此腹胀浮肿。治法,用凉药疏利小肠中热,仍与通泄大肠,迨其腹中搅痛,大便大下,则尿脬随即归正,小便自然顺流。丹溪曰:胎妇转脬之症,禀受弱者,忧闷多者,性急躁者,食厚味者,大率有之,古方用滑利疏导无效,因思脬为胎所堕,展在一边,脬系了戾不通尔。胎若举起,悬在中央,脬系得疏,水导自行。一妇患此,诊之两手似涩,重取则弦,此得之忧患,涩为血少气多,弦为有饮,遂以叁术饮空心煎服,遂以指探喉中,吐出药汁,俟少项,又与一帖,次早亦然,如是与八帖而安。此法恐偶中,後历用数人皆验。据此二说,一用泻,一用吐,皆所以疏通其气,而使之流注也。至转脬之候,必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此所以与寻常溺闭有异。若老人有脬转困笃欲死者,又与少年不同治(宜六味丸倍泽泻,)说少年不须补益,只与利导足矣(宜蒲黄散、滑石散。)又有惊忧暴怒,气乘膀胱郁闭,而脬系不正,遂至小便卒暴不通,小腹膨胀,气上冲心,闷绝欲死者,此其治法,必当兼气分(宜葱白汤。)即如孕妇转脬,治法虽不同,要必兼补气血(宜叁术饮、叁术汤。)此皆胞之为病,所当从胞而治者也。

【胞为尿器】 东垣曰:膀胱虽为津液之府,至於受盛津液,则又有脬而居膀胱之中焉。故 《内经》云:脬移热於膀胱。《灵枢》云:膀胱之脬薄以濡。《类纂》云:膀胱者,脬之室。夫脬之居於膀胱也,有上口而无下口,津液既盛於脬,无由自出,必因乎气化,而後能渐渍浸润於胞外,积於胞下之空处,遂为尿以出於前阴。若使脬正无空处,则人尿急时,至厕安能即出乎,夫惟积满脬下之空处,而不可再容,故急,急则至厕即出矣。治膀胱病诸药要品及方十 膀胱实宜润渗(黄柏 知母 滑石 木通 瞿麦 车前子 旋覆花 茯苓 猪苓 泽泻)膀胱虚宜补气(人叁 山萸 天冬 麦冬 牛膝 益智仁 金樱子 五味 杞子 柏子仁 虚加牡蛎、鹿茸、桔梗、桑螵 、鸡肫皮) 既济丸 膀胱虚 菟丝子 益智仁 肉苁蓉 茯苓 韭子 当归 熟地各五钱 牡蛎 盐黄柏 盐知母 酒山萸去核各三钱 五味子一钱 面糊丸,空心盐汤下百丸,治小便不禁。 葵子丸 膀胱实热 冬葵子 赤苓 猪苓 枳实 瞿麦 滑石 木通 黄岑甘草 车前子各一钱 姜五片 治小便不通。 *巴戟丸 胞痹 巴戟两半 桑螵 麸炒 姜远志 酒生地 山药 附子 酒川断 酒苁蓉各一两 杜仲 金石斛 鹿茸 龙骨 菟丝子 五味子 山萸 官桂各三钱蜜丸,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治胞痹小便涩而不通。 肾着汤 又 炒乾姜 茯苓 炙甘草 白术各二两 共为末,每服用四钱,水一钟,煎七分,空心温服。此方兼治肾虚伤湿,腰极重极冷而痛,不渴,小便自利,此名肾着症。 肾沥汤 又 麦冬去心 五加皮 犀角镑各一钱半 姜汁炒杜仲 桔梗 煨赤芍 木通各一钱 桑螵 一个 水二钟,入羊肾少部,煎八分,食前服。地芝丸 补肾 熟地 天冬各四两 枳壳 甘菊各二两 蜜丸。 六味地黄丸 又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蜜丸。 定志丸 补心 茯苓 茯神各三两 石菖蒲 远志各二两 朱砂一两内半为衣 蜜丸。 四物汤 近视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远志丸 又 麦冬 菖蒲 甘菊 远志各五钱 杞子 熟地各四钱 蜜丸。附载仲景分别标本方药标(麻黄 桂枝 黄 白术 防风 防己 制苍术 羌活)本(五苓散 白术 肉桂 茯苓 猪苓 泽泻 加滑石。)治膀胱气方十 五苓散 溺闭 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硼砂丸 药後 木香 沉香 巴霜 青皮 铜青 硼砂 茱萸内消丸 肾虚 山萸 吴萸 川楝子 马兰花 茴香 青皮 陈皮 山药 肉桂各二两 木香一两 酒糊丸。此方兼治膀胱肾虚,致成寒疝,偏坠引痛,及小肠奔豚、倂癖等症。 杨氏麝香元 侸痛 木香 胡椒各一两 全蝎 巴霜各四钱 麝香一钱 蒸饼丸,麻子大,朱砂为衣,汤下五七丸,能寻诸处痛。凡膀胱气、侸下痛,最难治,此方主之。神保元,即此方无麝香,亦是治膀胱气痛要药。 三白散 蕴热 白丑头末一两 桑白皮 白术 木通 陈皮各二钱半 共为末,每一钱,姜汤下。 蠲痛元 痛甚 延胡索一两 川楝肉 茴香各五钱 白丑头末 当归 高良姜 青皮 木香 乌药各二钱半 全蝎七个 姜汁浸蒸饼糊丸,烧绵灰调酒,送下三五十丸。 金铃散 又 金铃子三十枚,巴豆肉三十枚,各切片同炒焦色,去巴豆,以茴香炒,与金铃肉等分,并入木香一钱半,共为末,每二钱,水酒各半,煎葱白汤调下。 橘核丸 久病 橘核炒 盐酒炒 海藻 盐酒炒昆布 盐水洗海带 麸炒桃仁 炒川楝肉各一两 酒炒延胡索 厚朴 枳实 肉桂 木香 木通各五钱 酒糊丸,温酒或盐汤下。治转胞症方六 六味丸 老人 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泽泻 茯苓 蒲黄散 总治 蒲黄 滑石 等分为末,每三钱,鸡子清调下。 滑石散 又 寒水石二两 滑石 乱发灰 车前 木通各一两 冬葵子一合 葱白汤 惊忧 陈皮三两 冬葵子一两 葱白三茎 水五升,煎三升,分三服。 叁术饮 孕妇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人叁 白术 半夏 陈皮 甘草姜三 枣二 服後探吐。 叁术汤 又 人叁 白术 当归 白芍 半草 陈皮 甘草 服後探吐。

小便闭癃源流(小便黄赤 遗溺 饮後即便 交肠症) 小便闭癃,肝与三焦及督脉病也。言三经而不及膀胱者,以膀胱但主藏溺,而不主出溺也。经云:肝脉过阴器,病闭癃。又云:女子督脉入系廷孔(廷孔,正中直孔,即溺窍也,)男子循茎下至篡(--之端也,)病不得前後。又云:三焦下腧并太阳正脉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据经观之,闭癃之症,舍三经何属哉。虽然,其致病之由,实各有异,膀胱藏溺,气化则出,而主气化者,肺也,若燥则不能生水,气化不及膀胱,法当清金润肺(宜紫菀、麦冬、车前、丹皮、茯苓。)如脾湿不运,水谷不精,不能上输於肺,使肺得行其液以生水,法当燥湿健胃(宜茯苓、半夏、白术、苍术。)如肾水燥热,以致膀胱不利,法当滋肾涤热(宜知母、黄柏、茯苓、通草、泽泻。)又或水液只渗大肠,小肠因而燥竭,宜以淡渗之品分利之(宜茯苓、猪苓、通草、泽泻。)又或气滞,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必以顺气为急(宜枳壳、木通、橘红、苏子。)又或心火盛,以致小肠多热,急当清心(宜黄连、犀角、天冬、麦冬。)又或由乎大虚,须与温补以行其水(宜金匮肾气丸。)又或忿怒气结,闭遏不通,须开郁破气宜郁金、槟榔、桔梗、枳实。)至若三焦实热,则惟用纯阴之品,以化其阳而已(上焦热,宜山栀、黄岑;中焦热,宜黄连、黄岑;下焦热,宜知母、黄连。)此治闭癃之大法也。乃丹溪独以吐法通小便,说亦犹滴水之器,上窍通,下窍自出之意,其旨微妙,有可叁用。其法气虚者,先服药(宜补中益气汤,)後用吐;血虚者,亦先服药,後用吐宜芎归汤;)痰多者,亦先服药(宜二陈汤,)後吐;气闭者,用药为探吐(宜香附、木通;)血瘀小便闭者。则以牛膝、桃仁为要药。尝采其法,用之颇效。虽然,闭癃之异,究何如哉,新病为溺闭,点滴难通也,久病为溺癃,屡出而短少。《纲目》谓即癃病也。此二症之实也。若夫溺有馀沥,全由於肾气之虚,须当补益为要宜覆盆子、菟丝子、五味子、沙蒺藜、益智仁、莲须、山萸、牡蛎、龙骨、芡实。)

【脉 法】 仲景曰:肾脉滑实为癃俋。《脉诀》曰:便血则芤,数则赤黄,实脉癃闭,热在膀胱。《医鉴》曰:少阴微者,气闭膀胱。《纲目》曰:癃病脉细,不治。

【小便不利】 仲景曰:阴虚,则小便难。丹溪曰:小便涩者,血因火烁,下焦无血,气不得降,而渗泄之令不行也,宜补阴降火。《入门》曰:小便难者,出不快也。经曰:阳入阴分,则膀胱热而小便难。《直指》曰:肾虚,小便数而沥,如欲渗之状,宜温补。《纲目》曰:小便数而不利者有三:若大便泄泻。而津液涩少,一也,宜利而已;热搏下焦。津液不能行者,二也。必渗泻乃愈;若脾胃气涩,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化者,三也,可咽气令施化而出,如茯苓琥珀散,用泽泻、滑石、赤苓、白术、猪苓、琥珀、肉桂、炙草者是也,不得混治。

【小便不通】 《内经》曰:胞移热於膀胱则癃,尿血。元素曰:热在下焦,填塞不通,其症小便闭塞而不渴,时见躁者是也。东垣曰:小便不通,有气血之异,如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上焦气分,宜清肺;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下焦血分,宜滋肾。又曰:血涩致气不通而窍塞,宜导气除燥。《纲目》曰:小便不通脐下状如覆碗,痛闭难忍,治法有二:如气不能化而不通,则用陈皮茯苓汤调木香、沉香末二钱空心服,兼用吐法以提之;如血瘀於下而不通,则用桃仁承气汤之类。《回春》曰:呕哕而小便不通者,难治;中满鼓胀,病小便不通者,难治。《正传》,曰:老人气虚短,作小便不通,为下焦血气乾者死(鼻头色黄者,小便必难。)

【闭癃宜吐泻】 丹溪曰:水道不通,属气虚、血虚,有实热,有痰气闭塞,皆宜吐之,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说气承载其水也。又曰:实热癃闭,用八正散,说大便动,则小便自通矣。《直指》曰:水道不行,其本在肾,合用牵牛、泽泻,其末在肺,合用葶苈、桑皮,更以木通、滑石佐之,又能透达。虽然,大便小便,脉络相贯,人有多日小便不通,但使大泻数行,则小便自通。

【尿 色】 《内经》曰:水液浑浊,皆属於热。《资生》曰:小便有五色,惟赤白色者多,赤色多因酒得之,白色乃下元虚冷。

【导 引】 《保生秘要》曰:搓小纸拈入鼻中,俟打嚏喷,小水自通,此治闭塞。若迟塞,多搓掌心及涌泉穴,退火安静,或再行运央法,自效

【运 央】 《保生秘要》曰:及小肠症同法,从归元法旋运,而下旋至病处,多运数十回,复绕而上,撒而散之,周而复始,如法渐行谷道,去浊,提回守静。 小便黄赤 实热病也。凡脏腑皆能为之,而下焦更甚。经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宜火府丹。)又曰:胃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消谷善饥,溺色黄(宜凉胃汤。)此二条言肝胃有实热,故黄赤也。又曰:肺气虚,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宜加味补中益气汤。)又曰:冬脉不及,令人侽清脊痛,小便变(宜温肾汤。)此二条言肺肾虚寒,故黄赤也。又曰:厥阴之胜, 侸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宜青皮、赤芍、防风、柴胡。)此一条言气运之属风而黄赤者也。又曰:少阴司天,热淫胜,病溺色变(宜黄柏、山栀。)又曰:少阻之胜,溺赤,善惊(宜山栀、黄岑。)又曰:阳明司天,燥气下临,暴热至,阳气郁发,小便变(宜黄岑、石膏。)此三条言运气之属热而黄赤者也。又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宜加味补中益气汤。)此一条言脾家虚,故黄赤也。又曰:小便黄者,小腹中有热也。此则言下焦之热,不可不清之利之者(宜四苓散。)然下焦之热,岂但是哉,或由肾虚有火(宜补阴丸,)或由膀胱蓄热(宜葵子汤,)亦或由小肠燥结(宜赤茯苓汤,)固当分别治之。

【小便黄赤形症】 《得效》曰:上盛下虚,小便赤涩,必致成淋。

【尿 色】 《内经》曰:足阳明之脉病,气盛,则尿色黄。仲景曰:疸症小便如黄柏汁。《正传》曰:下焦无血,小便涩数而黄色。 遗溺 肾小肠膀胱三经气虚病也。而经又推及肺肝督脉,缘肺主气以下降生水,输於膀胱,肺虚则不能为气化之主,故溺不禁也(宜补中益气汤,不愈,当以黄柏、生地、麦冬清其热。)肝督二经之脉,并循阴器系廷孔,病则营卫不至,气血失常,莫能约柬水道之窍,故遗溺不此也(肝病宜川芎、归身、泽泻、白芍,督脉病宜荆芥、黄连、防风。)若夫肾上应於肺为子母,母虚子亦虚,其遗数宜也(宜菟丝子散。)小肠主传送,故其气虚,亦患遗溺也(宜茯苓、泽泻、赤石脂、白芍、生地。)膀胱者,水泉所藏,虚则不能收摄。而溺自遗也(宜菟丝子散、固脬丸,如挟寒宜韭子丸,挟热白微散,滑脱牡蛎丸。)以上皆小便不禁之由於诸经者也。至如小儿睡中遗尿,多由於实热,而间或因寒(宜沈氏闷泉丸,挟热,去山栀,加萸肉、巴戟、乾姜。)老人淋漓不禁,多由於虚寒,而间亦有热(宜大菟丝子丸为主,酌其寒热以为治,)不可不审也。妊嫡尿出不知,或由脬热(宜加味逍遥散,)或由睥肺气虚(宜补中益气汤,)或由肝肾阴虚(宜六味丸,)不可不审也。产後小便不禁,或由脬损(宜沈氏固胞汤,或用八珍汤、补脬饮,)或由膀胱气虚(宜加味补中益气汤,)或由膀胱阴虚(宜补肺肾,)不可不审也。果如是,遗溺之病,亦何足虑哉。

【遗溺原由症治】 《内经》巴:膀胱不约为遗尿。又曰:水泉不此者,是膀胱不藏也。《直指》曰:肾与膀胱俱虚。内气不充,故脬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是以遇夜而阴虚愈多。又日:下焦畜血,与虚劳内损,则便尿自遗而不知。又曰:下焦虚寒,不能温制水液,则尿出不禁。又曰:经云水之本在肾,其末在肺,则知天一之水自上而下,相为贯通也。丹溪曰:小便不禁,属热、属虚,热者五苓散合黄连解毒汤,虚者五苓散合四物汤加山萸、五味子。又曰:下虚内损而不禁,宜补膀胱阴血,泻火邪为主。《入门》曰:伤寒热病,及风温狂言直视遗尿者,不治。

【尿 色】 丹溪曰:小便不禁。赤者有热,白者气虚。 饮後即便 精气耗散病也。《内经》曰:饮入於胃,游溢精气,上输於脾,脾气散精,上归於肺。《灵橛》曰:人饮酒,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说酒者,熟谷之液,其气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以是知饮入胃而遽觉至脐下,即欲小便者,皆精气衰耗,不能输於脾、归於肺也。东垣以为不输脾归肺,心火必上攻,使口燥而咽乾,旨哉言矣(宜补中益气汤。)

【便溺原委】 东垣曰:溲尿者,水也,水之下流,其性则然也。饮入於胃,其精气虽上升,其本体固不能上升,则岂可谓小便独为气化所成哉。 交肠症 阴阳失度病也。此症惟妇人多有之,或因病後,或因嗜酒,血活气耗,阴阳失於传送,故大小肠错乱,往往小便中出大便,亦大便中出小便,而成此症也(宜五苓散,如下愈,以旧袱头烧灰酒服。)

【交肠症治】 丹溪曰:一妇人嗜酒,常痛饮,忽糟粕出前窍,溲尿出後窍,六脉皆沉涩,与四物汤加海金沙、木香、槟榔、桃仁、木通,服之而愈。此人酒多,气升不降,阳极虚,又酒湿积久生热。煎熬其血,阴液大虚,阴阳俱虚,而暂时活着,以其形实,而酒中谷气尚在故也。三月後必死,果然。《回春》曰:一妇人病愈後小便出屎,先服五苓散二剂,又用中益气汤而愈。治闭癃方六 金匮肾气丸 大虚 熟地 山萸 丹药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车前子 补中益气汤 气虚 人叁 黄 当归 白 @升麻 柴胡 炙草 陈皮 姜 枣 芎归汤 血虚 川芎 当归 二陈汤 痰多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桃仁承气汤 血瘀 八正散 实热 大黄 木通 瞿麦 扁蓄 滑石 山栀 甘草 车前 灯心各一钱治小便黄赤方七 火府丹 肝热 黄岑钱半 生地三钱 木通四钱 空心服。 凉胃汤 胃热 黄连 甘草 陈皮 茯苓 食远服。 加味补中益气汤 肺寒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升麻 柴胡 甘草 陈皮 茯苓 车前 姜 枣 温肾汤 肾寒 附子 肉桂 熟地 牛膝 茯苓 生姜 空心服。 补阴丸 肾火 黄柏 知母 龟板 杞子 杜仲 侧柏叶 砂仁 五味子 甘草 猪脊髓、地黄膏为丸。 四苓散 下热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葵子汤 膀胱热 冬葵子 赤茯苓 猪苓 枳实 瞿麦 滑石 木通 黄岑 车前子 甘草各一钱 姜五片治遗溺方十七 补中益气汤 肺虚 方详上。 加味补中益气汤 膀胱虚 方详上。 菟丝子散 肾虚 菟丝子 五味子 肉苁蓉 杜仲 牡蛎 鸡肫去黄皮微炒共为末,每服二钱。 固脬丸 膀胱虚 茴香 附子 戎盐 桑螵 菟丝子 酒糊丸。 家韭子丸 挟寒 韭子 鹿茸 牛膝 熟地 归身 肉苁蓉 菟丝子 金石斛 巴戟 杜仲 肉桂 酒糊丸。 白微散 挟热 白微 白敛 白芍等分 牡蛎丸 滑脱 牡蛎 赤石脂 酒糊丸。 沈氏闷泉丸 小儿 益智仁 茯苓 白术 白敛 黑山栀 白芍 此馀自制方也,用之颇效。 大菟丝子丸 老人 菟丝子 泽泻 鹿茸 石龙芮 肉桂 附子 金石斛 熟地 茯苓 牛膝 山萸 川断 肉苁蓉 杜仲 防风 补骨脂 荜澄茄 沉香 巴戟 茴香 川芎 五味子 桑螵 覆盆子 加味逍遥散 脬热 六味丸 肝肾虚 沈氏固胞汤 脬损 酒炒桑螵 二钱 酒黄 五钱 沙苑子 萸肉各三钱酒炒全当归 茯神 茺蔚子各二钱 生白芍钱半 升麻二钱 羊小 猪子一个,洗净,煎汤代水煎药。此馀自制方也,屡用神效。 八珍汤 又 人叁 茯苓 白术 甘草 生地黄 川芎 当归 白芍 补脬饮 又 生黄绢一尺剪碎 白牡丹根皮一钱 白芨一钱 将二味为末,水一碗,煮至绢烂如饴,空心顿服。服时不得作声,如作声,即不效。 五苓散 因热 肉桂 白 @茯苓 猪苓 泽泻 黄连解毒汤 又 黄连 黄柏 黄芩 山栀等分 四物汤 因虚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治饮後即便方一 补中益气汤 总治 方详上。治立肠症方三 五苓散 总治 方详上。 补中益气汤 又 方详上。 四物汤 又 方详上。1

卷八

肾病源流(奔豚 肾痈 肾哄发 土龙疽) (足少阴肾脉,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趁足心,至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後,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又出 内廉,上股内後廉,贯脊,到肾,络膀胱。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次注手蹶阴心包络经。每出酉时,周身气血俱注於肾。足少阴肾经,多气而少血。) 少阴者,阳代初转,阴气乍生之谓。太阳寒水司气,独归於肾,故肾为阳初转、阴乍生之少阴,说以肾之气,主蛰伏,衣归藏,天地敛藏之气,必归於此。是以肾得主寒水也,是以为先天根柢与心火相对待也。然肾虽主寒水,而与心火南北对待,而先天有真火亦涵於此,是火也,乃命门真阳之火,安身立命之主,即坎中一画乾阳,以运化生长收藏之原也。是肾固以寒为位,以水为体,以火为本,故其坚滑者,水之体也。其流行者,火之本也,所以诸脏各一,独肾有水火两具,而命门真火,与蛰藏真水两相并见。然坎中一阳,要即藏於两阴之中,故命门之火,即涵於真水之内,初非火是火,水是水,截分为二者,殆如天地之阴阳动静然,静极两动,阳生阴中,遂能升阴精以上奉心主,此升坎填离,水火既济,皆先天之神妙。不可思议者也。先辈云:肾之脏,水犹海,火犹龙,水暖则龙潜,水寒则龙起,是肾火炎炽为患,皆由肾水虚寒。而肾既虚寒,益为脾土所克,其病自日生矣。此言水火不能相济,因为致病之由也,而不但已也。肾家本有水火两病,火病者,龙火腾炽,上烁为害也,其症有口热咽乾,烦心,心如悬,喝喝而喘,面如漆柴,咳唾有血等类;水病者,寒湿之淫,所胜为灾也,其症有跗肿骨痛阴痹,时眩清噘,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头项痛,饥不欲食,寒气自伤。意不乐等类,是则肾之病有可指数者。虽然,水由地中行,克水者固为土,而为水所藏者,亦即土也。试观江湖河海,未有不载於土上,行於土中者,故其水得土之中气,而足为蛟龙之所潜藏。若涧壑之水,非不清澈,要皆寒冷沁骨,故虽鱼虾之细,亦不能养,明乎此,亦可知肾之蛰藏。心藉土封之力。《内经》所以谓肾合精,其主脾,不曰克而反曰主也。罗淡生亦云:水藏土中,此前人补肾用六味,当知其入茯苓、山药之妙是已。但脾药甚多,而必用此二味者,实因补水故补土,水本湿土,又易生湿,故必须此二味,能渗土中之湿,则土既无湿淫之患。而水之藏土中者,亦自若其性,而不至湿与湿并,多溃溢之病矣,此六味不用其他脾药,而必用茯苓、山药者,其旨更自深微不可不知也。况乎先哲之言曰:肾家不足,勿扑其火,须滋阴之真源以配火;肾家火不足,勿伤其水,须益火之源以配水。果能知其所以然以治瘳之,肾家水火两病,吾知免矣。

【脉 法】 《脉经》曰:男子脉,微弱而涩,为无子,肾经不足,精气清冷也。《脉诀》曰:遗精白浊,当验於尺,结芤动紧,二症之的。又曰:涩脉为精血不足之候,丈夫脉涩号伤精。

【两肾同归一腑】 《入门》曰:小便清利,脉沉迟,是冷气归肾;小便赤涩,脉沉数,是热气归命门。是肾与命门脉同者,谓其所受之病,同归於膀胱一腑也。

【肾病症治】 《灵枢》曰: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又曰: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内经》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虫。注云;出白,溲出白液也。又曰:肾热者,色黑而齿活。又曰:大骨活,大肉陷,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见(肾脏也,)期一岁死。又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又曰:肾病禁碎倊,热食,温炙衣。《难经》曰: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於肾。又曰:外症善恐,数欠,面黑;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少腹急痛,泄痢下重,足胫寒而逆。

【肾气间甚】 《内经》曰: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哺静。

【肾绝侯】 《灵枢》曰:足少阴气绝,则骨活,。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脉经》曰: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为暴活,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自汗如流水。一云:人中平,十日死。仲景曰:溲便遗矢,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者,此为命门绝也。

【肾气滞涩保养法】 《保生秘要》曰:凡人气旺,则血荣而润泽;气绝,则血活而灭形。故气虚弱,则滞涩而成病。如涩於肾,诸寒收引,皆属肾水气弱,或作腰疼,水活瞳人昏暗,两耳难察律音。冬月水旺,宜吐纳按节,吹气调和,会意掌心。所忌须避寒冷,最宜早卧迟升。大抵冬月敛藏气闭,至阴己极,宜节欲,养一阳之初生。说阴阳交精,子南合璧,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摇,守此则保寿无疆。 肾之积曰奔豚,发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脉沉而滑(宜奔豚丸、增损五积丸,)皆由肾虚,脾家间断邪下传客肾所致,治法宜补气健脾,辛温散结。

【脉 法】 《脉诀》曰:五积属阴,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肾沉急滑,脾实且长,肺浮喘卒。《医鉴》曰:腹中有积,脉忌虚弱。《纲目》曰: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为易治。

【肾积证治】 《永类钤方》曰:经云:治积聚,有化积、消积、挨积、磨积,而无下积之说,说不可直便取下,以伤胃气也《得效》曰:治积,有奔豚丸,又有奔豚汤。 肾痈 肾气衰败病也。其发处正与内肾相对。大抵突起皮赤者易安,陷入皮黑者难愈(宜加减八味元、加味十奇散、十六味流气饮,托里散加山栀、黄岑、杏仁、连翘,)说不可视为轻症也。而肾痈之外,又有肾哄发,亦为肾脏虚证。其疮起於脊骨十四椎肾哄穴,及肾哄下之腰哄穴,此两处,皆属至虚地位,不拘痈疽,但发此两处者,皆宜防毒气内攻,急当补益内气令实,方可开破,以内气实,则毒气不能内攻,且易得溃,此皆治於末成之前者也。若已成溃破,犹宜峻补(已未成补药俱宜叁、 、归、术,)勿使淹滞,久不收口,至成漏管,此则治於已成之後者也。大约补益之药,以补肾为主,补脾次之,补气、补血又次之。而尤不可犯者,是房欲,若犯,必至不救,男女皆然。又有一症名土龙疽,亦发肾哄及胃哄两处。其发也,必寒热大作十数日,大汗展颈,身热如火。陈文治云:九日可刺,脓青黑者死,血脓者不死,失而不刺,其上下亦黑,二十日死,亦言其症之重且急,医者所当详察而理之也(宜消毒散,防风通圣散去大黄、麻黄、芒硝。)

【肾痈等症治】 《灵枢》曰:京门(穴名)隐隐而痛者,肾疽;上肉微起者,肾痈也。《内经》曰:肾痈 下至小腹满。《入门》曰:五脏痈疽,俱宜十六味流气饮、仙方活命饮;肾哄发,宜乾千金内消散、仙传化毒汤、连翘败毒散。治肾病诸药要品及方六 肾无实,故无泻法,因不列肾实之药。 肾虚宜滋阴除热生精补血(地黄 杞子 牛膝 人乳 胡麻 杜仲 天冬 麦冬 肉苁蓉 黄柏 知母 五味 川断 山药 丹皮 柏子仁 山萸 车前 龟甲 青蒿 童便 乾漆 沙蒺藜 朱砂 磁石 莲须 甘草 砂仁 龙骨 金石斛 鱼鳔 莲肉 牡蛎 远志 韭子 薤白 菟丝子 阿胶 茅根 戎盐 蒲黄 茯苓 解 地骨皮 苡仁 桃仁 红花 白胶 桑椹 鹿茸 胡黄连 侧柏 枣仁 苏子 降香 通草 益智 覆盆子 人叁 沉香 郁金 陈皮 木香 黄 鹿角霜 橘核 巴戟 仙茅 白术 河车 雀卵 鹿角胶 木瓜 茴香 附子 肉桂 蚕蛾 肉蔻 川楝子 补骨脂 蛇床子 狗-- 桑螵 金樱子 荔枝核) 六味地黄丸 肾水不足阴虚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此方如血虚阴衰,熟地黄为君;滑精,山萸为君;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小便淋涩,泽泻为君;心气不足丹皮为君;皮肤乾涩,淮山药为君。按此《纲目》所载法也,可知此方之妙,四通八达,随用皆宜,固不必拘於地八、山山四、丹苓泽泻三之说,以为止宜於血虚阴衰之人矣。 补肾丸 又 酒龟板四两 酒黄柏 酒知母各三两 乾姜一两 粥丸空心盐汤下。 滋阴降火汤 肾水不足阴虚火动 白芍钱三分 当归钱二分 熟地 白术 天冬 麦冬各一钱 生地八分 陈皮七分 蜜知母 蜜黄柏 炙甘草各五分 姜三 枣二 八味丸 命门火不足阳痿 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各一两。再加车前子,名金匮肾气丸。 加减八味丸 水火兼补 熟地二两 山药 山萸各一两 酒蒸泽泻 丹皮 茯苓各八钱 五味子一两半 肉桂五钱 蜜丸,五更未言语时,酒或盐汤下,晚间空腹再服。 温肾散 肾命虚寒腰脊重痛 熟地钱半 肉苁蓉 牛膝 巴戟 麦冬 五味子炙甘草各八分 茯神 乾姜 杜仲各五分煎服,为末酒下二钱亦可。附载仲景大法及分别标本方药 有馀为寒(气,天雄、附子、山萸、补骨脂、阳起石;血,熟地、肉桂、巴戟、肉苁蓉) 不足为热(气,山药、远志、五味子;血,牡蛎、生地、蛤粉) 肾温则实(猪苓 车前 泽泻 滑石) 肾虚则寒动於中(肉苁蓉 补骨脂) 盛则寒(附子 肉桂) 虚则燥(天冬 当归 益智仁 生地 砂仁) 咽痛(咽物无妨不肿为寒,炙甘草汤、半夏乾桔汤、肉桂、苦酒;咽物有妨肿痹为热,紫河车散、矾石散、尤重速下之,下迟即咽闭也。《内经》曰:喉气通於天,咽气通於地,伤於风上先受之,伤於湿下先受之也) 消渴(益火之源使溺有馀,乌附;壮水之主使渴不想饮,哈蚧) 消中(调中,人叁、五味子、茯苓、枸杞子) 消肾(益火消阴,八味丸加五味子;壮水制阳八味丸加五味子、地黄) 乾(寒,人叁、菖蒲、茯苓、朱砂;热,山萸、芡实、苁蓉、补骨脂) 精滑(黄连 远志 牡蛎 益智仁 黄柏 地黄 哈粉 缩砂仁) 涩脉(男子失血亡精,女子半产漏下。因寒天麻,因热远志) 命门(有馀,生地、朱砂、黄柏、知母、寒水石、天雄;不足,附子、肉桂、川乌、硫黄、阳起石。实,车前子、天冬、元叁、黄柏、知母,麦冬、生地黄、丹皮、木通、泽泻、甘草、黄岑、白茯苓、牛膝、童便;虚,紫河车、人叁、鹿茸、白胶、杞子,苁蓉、菟丝子、巴戟、五味、山萸、附子、仙茅、覆盆子、蛾雀卵、山药、莲肉、肉蔻、阳起石、砂仁、木香、吴萸、故纸、肉桂、蛇床子、狗--、白马--) 阴囊湿痒(黄 羌活 白蒺藜 白附子 共为末,汤酒任调,空心服,即将四味加吴萸、盘龙子煎汤洗。) 一法,郁则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过者折之,则以其畏也(过,太过也,太过,以其味泻之,以咸泻肾,酸泻肝,辛泻肺,苦泻心,甘泻脾,泻故畏,谓泻为畏也。) 标(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细辛味辛温热以润肉,寒主头痛脑痛,百节拘郁,风湿痹痛,汗不出,血不行,所以主足少阴连及足厥阴也) 标之本(猪苓汤) 本(寒,四逆汤;热,大承气。厚朴、枳实,虽治大实大满,本治伤寒头痛,大风在皮,与大黄、芒硝同用,白膏而下无所通,与酒浸大黄同为佐使,仲景之法,可谓极矣) 本之标(白虎汤 姜附汤 通脉四逆汤) 本之本(承气汤 抵当汤 抵当丸 桃仁承气汤)治奔豚方三 奔豚丸 总治 厚朴七钱 黄连五钱 川楝子三钱 茯苓 泽泻 菖蒲各二钱 延胡索一钱半 全蝎 附子 独活各一钱 川乌 丁香 巴霜各五分 肉桂二分蜜丸,盐汤下,服法照息贲丸。 奔豚汤 又 半夏二钱 川芎 当归各钱半 甘李根皮 乾葛各一钱 黄岑 白芍 甘草各七分 姜三 枣二 增损五积丸 又 黄连 厚朴 川乌 乾姜 人叁 茯苓 增损法详息贲条。治肾痈方五 加减八味丸 总治 加味十奇散 又 当归 肉桂 人叁 黄 川芎 白芷 防风 桔梗 厚朴 甘草 乳香 没药 等分为末,酒服三钱,不饮酒,麦冬汤下。一名固垒元戎,即十宣散加乳香 没药也。 十六味流气饮 又 人叁 当归 黄 桔梗 防风 木香 川芎 枳壳 白芍 白芷 肉桂 槟榔 厚朴 苏叶 乌药 甘草各六分 托里散 又 人叁 黄 各二钱 陈皮 白术 熟地 当归 茯苓 白芍各钱半 甘草一钱 此方治痈疽溃後,久末敛,以此补托。另有神效托里散,是治痈疽肿毒能托里排脓者,其方用黄 、忍冬藤各三钱,当归二钱,甘草一钱,水酒煎服。 仙方活命饮 又 大黄五钱 金银花三钱 归尾 皂角刺 陈皮各钱半 乳香 贝母 花粉 白芷 甘草节 赤芍各一钱 防风七分 没药五分 穿山甲三片烧另研 好酒入瓦罐内,封口煎熟,随疮上下饮之,服後再饮酒二三杯,侧卧而睡,忌酸物锡器。如在背皂角刺为君,在腹白芷为君,在四肢金银花为君。 此方通治一切痈疽毒肿,末成者内消,已成者即溃,排脓、止痛、消毒之圣药也。治肾哄发方三 千金内消散 总治 大黄三钱 金银花二钱 酒归尾钱半 木鳖子去壳 赤芍 白芷 乳香 没药 皂角刺 姜蚕 瓜蒌仁 花粉各一钱 甘草节五分 穿山甲三片蛤粉炒 酒水煎服。此方通治一切痈疽,及肠痈、肚痈、便毒,初起即消,己肿即溃,血从大便中出也。此方与仙方活命饮略同。 仙传化毒汤 又 金银花 花粉各钱二分 甘草节 防风 黄岑 白芍 赤苓 贝母 连翘 白芷各一钱 半夏七分 乳香 没药各五分 酒水煎。 此方通治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无名肿毒,未成立消,已成立溃。 连翘败毒散 又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金银花 桔梗 川芎 赤苓 枳壳 连翘 薄荷 防风 荆芥 甘草各七分 姜三片,水煎。 此方治一切痈疽初发,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似伤寒,五日前二三服,轻者消。若不消,宜服仙方活命饮。治土龙疽方二 消毒散 总治 皂角刺 金银花 防风 当归 瓜蒌实 甘草节 大黄等分水酒煎,食前温服,仍提掣顶中发立效。 此方症发三四日者可消。 防风通圣散 又 赤芍 芒硝 滑石 川芎 大黄 桔梗 石膏 荆芥 麻黄各四分半 山栀 白术 连翘 当归 薄荷 甘草 防风 黄岑各八分 此方非表里俱实、大小便秘者,未可轻用。

虚损痨瘵源流(五痨六极七伤 煎厥症 解俴证 食俴证 二阳病) 虚损痨瘵,真元病也。虚者,气血之虚。损者,脏腑之损。虚久致损,五脏皆有。损肺伤气,毛槁皮焦,急宜养气(宜四君子汤。)损心伤神,血脉不荣,急调荣卫(宜八珍汤。)损肝伤筋,筋缓不收,急当缓中(宜牛膝丸、八味丸。)损肾伤精,骨髓消减,急须益精(宜金刚丸、煨肾丸。)损脾伤仓廪,饮食不为肌肤,急应时饮食,适寒温(宜十全大补汤。)五脏之气,有一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痨者,劳也,劳困疲惫也。瘵者,败也,羸败凋敝也。虚损痨瘵,其病相因,其实由於五脏如此。然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阴虚。阳气阴血,精又为血本,不离气血,不外水火,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为气,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此虚损之大概。而气血阴阳,各有专主,认得真确,方可施治。气虚者,脾肺二经虚也,或饮食,或劳倦,气衰火旺,四肢困热,无气以动,懒於言语,动作喘乏,自汗心烦,必温补中气(宜补中益气汤。)血虚者,心肝二经虚也,吐血泻血,女人产後,或崩漏,或诸血失道妄行,眼花头晕,渐至吐血不止,或乾血痨(宜四物汤、当归补血汤。)而阳虚阴虚,则又皆属肾。阳虚者,肾中真阳虚也,真阳即真火,审是火虚,右尺必弱,只宜大补元阳,亦不可伤阴气,忌凉润,恐补阴邪也,尤忌辛散,恐伤阴气也,惟喜甘温益火之品,补阳以配阴(宜八味丸,)沉阴自敛,阴从乎阳矣,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阴虚者,肾中真阴虚也,真阴肾水,审是水虚,脉必细数,只宜大补真阴,亦不可伐阳气,忌辛燥,恐助阳邪也,尤忌苦寒,恐伐元阳也,惟喜纯甘壮水之剂,补阴以配阳(宜六味丸加杞子、鱼鳔,)虚火自降,而阳归於阴矣,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也。而二者之为病亦各有异,阳虚所生病,为热痨,口乾咽痛,舌疮,涕唾稠粘,手足心热,大便燥,小便赤。然至咽疮失音,或 羸,阳不举,脉细无根,脉数不伦渐已成瘵而难救(宜逍遥散、坎离既济丹。)阴虚所生病,为虚痨,吐痰白色,胃逆不思饮食,恶食,食不化,遗浊,便溏泄。然至泄不已,神瘁肉削,渐已成瘵而难救(宜人叁养荣汤、三白广生汤。)二病之原,皆由劳心好色,以至真阳衰惫,邪火盛炽,真阴亏损,虚火炎烁,由是火蒸於上,则为咳血(宜五汁膏,)为潮热(宜清骨散,)火动於下,则为精浊(宜龙齿丸,)为泄泻(宜归脾汤、三白广生汤,)诸症蜂起矣。 然病之原,虽属阴阳之虚,而其症必积各见於一经,就其症之所见,以审知为何经,而因以辨乎阴阳之所属,然後可与疗治。何言之?如现患精浊,又兼胫酸腰背拘急,知其病在肾也(宜大菟丝子丸补中地黄丸。)现患喘咳嗽血,又兼皮活,鼻塞声重,知其病在肺也(宜保和汤。)现患咯血多汗又兼惊惕,口舌疮,知其病在心也(宜圣哄汤。)现患梦遗,又兼侸疼,善怒,项强,知其病在肝也(宜补肝汤、柴胡疏肝散,两方叁用。)现患溏泄,又兼腹痛痞块,饮食无味,四肢倦怠,知其病在脾也(宜调中益气汤。)此皆由阴阳之虚,以致病成於五脏者也。而犹不止此也,有杂病久不愈,病久必虚,虚久成痨者(宜调荣养卫丸。)有思虑过度,心气不舒,郁热 蒸胸中,因生内热,而成痨者(宜归脾汤。)有房劳精损困乏,虚火目晕,耳聋遗精,步履欹邪,而成痨者(宜鹿胎丸。)有饥饱伤脾,而成痨者(宜补中益气汤口柴胡、山药。)有积劳虚损,体瘦气短,好卧,寒热,而成痨者(宜十四味建中汤。)有负重受伤,而成痨者(宜补中益气汤,)如病久再为加减。有盛暑劳碌受伤,而成痨者(宜清暑益气汤。)有纵酒伤脾,而成痨者(宜葛花解酲汤。)有老人气血两亏,下体痿弱,不善食,而成痨者(宜嵩崖脾肾丸,常服神仙延寿酒。)有童男女禀受母胎之气,骨蒸黄瘦,口臭肌热,而成痨者(宜麦煎散。)有妇人女子经闭,或血热血活而成痨者(宜逍遥散、补血养阴丸。)有情窦初开,有其心而无其事,邪火煎耗真阴,而成痨者(宜清离滋坎丸。)种种病因,难更仆数,而治之之法,要不外温补滋补两端,以阳虚即宜温,阴虚即宜滋也。然即用温不得偏任辛香丁附之属,即用滋不得偏任苦寒知柏之属,此士材所必谆谆诰诫也。由是推之,阳为气,阴为血,即阴阳之须补,益可知气血之应补矣。然古人云阳生则阴长,又云血脱者补气,实以气药有行血之央,血药无益气之理也。又况血药滞腻,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药清润,久用必多泄滑之患乎。夫虚痨之症,疑难不少,阴虚火动,内热烁金,必致损肺,寒热内炽,多服寒凉,必致伤脾,补脾必碍肺,须知燥热能食而不泄者,急当润肺,兼补脾(宜滋阴清化丸加白术、建莲。)若虚羸食少而肠滑者,虽喘嗽不宁,但当补脾,而清润宜戒(宜三白广生汤,)以土能生金,金不能培土,故补脾尤要也,古人谓痨病多死於泄泻,职是故耳。又如脾肾法宜兼补,但甘寒补肾不利於脾,辛温快脾益伤於肾,即两者而衡之,土能生金,金为水母,即肾虚宜补,当更扶脾,即欲壮脾,不忘养肾可耳(或滋肾,而佐以沉、术、砂、莲。或快脾,而佐以菟丝、五味。)故部学士有补肾不如补脾,孙真人有补脾不如补肾之说,两家虽似相反,要皆为虚痨家指示要法,医者当必辨症察脉,或补脾,或补肾,务当其施,庶无偏之弊。说以血之原在肾,气之原在脾,故肺气受伤,而土为金母,必求助於脾,肝血受伤,而水为木母,必借资於肾,此二脏乘,则百疾作,二脏安,则百脉调,而病自息也。 且夫虚痨之由,有寒有热,皆由虚而感,感乎寒者阳伤,伤则虚,阳虚必阴盛,故受损自上而下,由肺而心而胃,治宜辛甘淡(宜二术、当归、茯苓、茯神、桑皮、橘皮,)过於胃,则不可治也;感乎热者阴伤,伤则虚,阴虚必阳盛,故受损自下而上,由肾而肝而脾,治宜甘缓温(宜地黄、丹皮、白芍、知母、山萸、石斛、麦冬,)过於脾,则不可治也。经曰: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阴盛生内寒,而寒与热二者常相因,而热为甚,故治之者必以热为凭,而寒为验。说痨病必发热,其发热之由不一,有气虚热,必兼少气自汗,体倦心烦(宜八珍汤加减。)有血虚热,必兼燥渴,睡卧不安(宜圣愈汤、人中白丸,两方叁酌用。)有往来潮热,必兼自汗食少,膝软骨节疼(宜叁苓建中。)有骨蒸热必兼肌瘦,舌红颊赤(宜龟甲散、河车丸、二仙胶。)有五心热必兼体疼,口乾颊赤发热(宜逍遥散、十全大补汤。)有遍体发热,必兼瘦削神困(宜十四味建中汤。)有病久结痰成积,腹侸常热,惟头面手足於寅卯时乍凉(宜六君子汤送滚痰丸二钱,先以润肠丸分三次投之,使其徐化,六君子汤中加姜汁、竹沥尤妙。)此热之见於身体显而可验者也。若五脏之热,尤不可不审。大约肺热轻手即得,略重全无,肺主皮毛也,日西尤甚,必兼喘咳,洒淅,善嚏,善悲,缺盆痛,胸中及肩臂皆痛,脐右胀痛,小便数,皮肤痛及麻木(宜茯苓、麦冬、五味、山药、紫菀、百合以补之,桑皮、葶苈、枳壳、苏子以泻之,乾姜、豆莞、木香、款冬花以温之,二母、沙叁、元叁、山栀、黄岑、花粉、马兜铃以凉之。)心热微按之,皮毛之下,肌肉之上乃得,心主血脉也。日中尤甚,必兼烦心,掌热而呕,善笑,善忘,善惊不寐,筑筑然动,舌破,消渴,口苦,心胸间汗(宜丹叁、龙眼、茯神、归身、麦冬、山药以补之,黄连以泻之,菖蒲、益智以温之,竹叶、犀角、连翘、朱砂、牛黄、天冬以凉之。)脾热轻重按俱不得,热在不轻不重间,脾主肌肉也,夜尤甚,必兼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泄泻溺闭,面黄口甘,舌强痛,吐逆,不贪食,不化食,抢心,善味,善饥,善嘻,当脐痛,腹胀肠鸣,肉痛足肿(宜叁、芩、术、草、陈皮、扁豆、山药、苡仁以补之,姜、附、丁桂以温之,石膏、滑石、元明粉以凉之。)肝热按至肌肉之下,骨之上乃得,肝主筋也,寅卯时尤甚,必兼多怒多惊,便难,转筋挛急,四肢困热,满闷,筋痿不能起,头痛,耳聋,颊肿,面青,目肿痛,两侸小腹痛,呕逆作酸,睾疝,冒眩,多瘛(宜阿胶、山药、木瓜、枣仁以补之,青皮、青黛、柴胡、白芍、黄连、木通、龙胆草以泻之,木香、吴萸、肉桂以温之,甘菊、车前子、柴胡、山栀以凉之。)肾热极重按至骨乃得,肾主骨也,亥子时尤甚,必兼腰膝脊臂股後痛,耳鸣,遗泄,二便不调,骨痿不能起,眇中清,面黑,口乾,咯血,饥不欲食,腹大,胫肿,少腹气逆急痛,下肿,肠 ,阴下湿痒,手指青黑厥逆,足下热,嗜卧,坐而欲起,善怒,四肢不收(宜地黄、杞子、山药、桑螵 、龟板、牛膝、山萸、杜仲、五味子以补之,知母、泽泻以泻之,鹿茸、肉桂、附子、鹿角胶、补骨脂、沉香、肉苁蓉以温之,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以凉之。)以上皆痨成於五脏,其热之发,因而各异者也。然五脏虽皆有痨,而心肾尤多,固有不可不知者。说心主血,肾主精,天下之人,大抵劳心好色者众,精伤血耗,劳自成也。诚察乎此,惟当温养滋补,调心益肾(宜还少丹、坎离既济丹,)一切热药凉药安可偏任哉。 痨病多吐血,吐血之原,未有不由五脏来者。咳嗽血出於肺,因悲忧所致也(宜二冬、二母、桔梗、黄岑。)痰涎血出於脾,因思虑所致也(宜生地、石斛、葛根、丹皮、甘草、茯苓、陈皮、黄 。)吐血出於心,因惊恐所致也(宜丹叁、山药、麦冬、茯神、当归、生地。)吐血多块出於肝,因恚怒所致也(宜柴胡、芍药、山栀、丹皮、枣仁、生地、沉香。)咯血出於肾,因房欲所致也(宜生地、丹皮、茯苓、远志、阿胶、知母、黄柏。)呕血出於胃,中气失调,邪热在中所致也(宜犀角、地黄、丹皮、甘草、元明粉。)其馀致血之由正多,而止血之法,又必各从其类。有由酒伤者,用解止之(宜葛根、蔻仁、侧柏、茅花。)有由食积者,用消止之(宜白术、陈皮、山查、神僸。)有由血热者,用凉止之(宜山栀炭、黄连炭。)有由血寒者,用温止之(宜血馀灰、乾姜炭。)有由血滑者,用涩止之(宜棕灰、荷叶灰。)有由血虚者,用补止之(宜发灰、地黄灰。)有由怒伤肝木,血菀於上者,必含人搏厥,用平止之(宜沉香、木瓜、青皮、丹皮、白芍。)有由血瘀在中者,必脉沉实,腹中满痛,用行止之(宜当归、降香、木查、蓬术、桃仁、延胡索、赤芍药。)有由血溢者,被触伤破,泉涌不止,用补止之(宜十全大补频频多服。)有由血脱者,九窍齐出,亦用补止之(宜急用发灰、大蓟汁,人叁汤调服。)此外有积劳吐血,久病後吐血,多而久不止者(并宜独叁汤。)或内多乾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宜大黄 Y。)皆当加意治之。是知血宜静宜下,七情妄动,形体疲劳,阳火相迫错行,必脉洪口渴便结,用凉药救之(宜黄岑、黄连、生地、竹叶、麦冬、丹皮。)若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血亦妄行,必有虚冷之状,说阳虚阴必走是也(宜八味丸,或理中汤加乌药、木香。)而古人谓血以下行为顺,上出为逆,吐血初起,宜食大黄下之,又谓亡血失血,虚家禁下,非两言之相背也,须知宜行者畜妄之初,禁下者亡失之後,固不可混视也。总之,治血之法,不外治肝,而治肝之馀,必兼补水顺气。说气有馀即是火,血随气上,补水则火自降,顺气则血不升也(补水宜熟地、牛膝、丹皮等,顺气宜苏子、沉香、橘红等。童便能使浊阴归下窍,兼能行瘀,藕汁能达血无滞,兼能止涩。)若《内经》云:凡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变,皆能失血,若不察其所因,概与凉折,必生变,医者不可不知。古人治血,多以胃药收央,如乌药、沉香、炮姜、姜、枣,称为虚家神剂,医者又不可不知。以上治血之大凡也。痨病必咳嗽,或由阴伤阳浮,水涸金燥喉痒而咳,宜用甘润养肺,水旺气复而咳自已(宜麦冬、花粉、生地、杏仁、橘红、阿胶、桔梗。)或由脾胃先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水冷金寒而咳(宜立效方加羌活、皮白、白术。)或由火烁肺金而咳(宜六味丸。)或由命门火衰,气不化水而咳(宜於治咳药中加附子、肉桂、人叁、羌活。)至痨嗽失音,肺气郁也(宜杏仁膏。)痰嗽兼喘,痰涎涌也(宜五汁膏。)痨嗽痰热渴汗,心脾伤也(宜滋阴清化丸。)以上治咳之大凡也,叁看咳嗽门更详。虚痨之属,有桃花疰,其症面色不衰,肌肤不瘦,外如无病,内实虚伤,须审现在何症,及伤在何脏以治之(大概宜用紫金锭、苏合丸、或回春避邪丹等方。)又有传尸痨,乃鬼作虫而为祟,其症沉沉默默,不知所苦,经时累月,渐渐羸顿,至於死亡,治法以固本为先,祛虫为次(固本宜人叁养荣汤、八味丸,祛虫宜十疰丸、桃奴丸、紫金锭。)嗟乎,虚劳为病,亦既甚矣, 非洞其源,彻其流,何以云治乎,故知治痨之法,不可偏热,不可偏凉,不可偏补,务在察其脉症,斟酌用药,庶乎有廖。丹溪云:一水既亏,不胜五火,虚症蜂起,先当和解微下,次用调补,若邪未除,便行补剂,邪入经络,深为可悲,惟无积人,脉举按无力者方可补之。此诚治虚损痨瘵之要道也。

【脉 法】 《灵枢》曰:气虚则脉弦,阴虚则脉大。仲景曰: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又曰:脉虚细弱者,劳也。又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虚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又曰: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槁活,而寒栗,咳逆,唾胶,吐涎沫。《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者为虚,弱者为虚,弦者为中虚,细而微者气血俱虚,小者气血俱少,大而芤者脱血,血虚脉大如葱管,脉沉者迟者脱气。《脉经》曰:平脉弦大,劳损而虚;大而无力,阳衰易扶;数而无力,阴火难除;寸弱上损,浮大里活;尺寸俱微,五劳之躯;血羸左濡,气惟右推;左右微小,气血无馀。丹溪曰:男子久病,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子久病,人迎脉强则生,弱则死。《直指》曰:虚劳之脉,大抵多弦,或浮大,或数大者,易治;血气未定,可药而正也,弦者难治;血气已耗,未易调补也;若带双弦,则为贼邪侵脾,尤为难治;加数极,则殆。

【虚劳原由症治】 《回春》曰:百病皆生於肾。说精伤则肾水空虚,不能平其心火,火炎伤其肺金,是绝水之源,金水衰弱,不能胜其肝木,木盛则克脾土,而反生火,火独旺而不生化,故阳有馀,阴不足,独热而不久矣。《纲目》曰:虚者皮毛、肌肉、筋脉、骨髓、气血、津液不足是也。《入门》曰:凡饮食减少,精神昏短,遗精梦泄,腰背胸侸筋骨引痛,潮热自汗,痰盛咳嗽,是虚痨常症也。又曰:虚损皆由水火不济,但以调和心肾为主,兼补脾胃,则饮食加,而精神气血自生矣。《直指》曰:皮虚则热,脉虚则惊,内虚则重,筋虚则急,骨虚则痛,髓虚则堕,肠虚则泄,三阳实三阴虚汗不出,三阴实三阳虚汗不止。又曰:虚劳之疾,百脉空虚,非滋润粘腻之物以养之,不能实也,切不可妄施金石燥热等药。东垣曰:肺损益其气,心损调其荣卫,脾损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肾损益其精,肝损缓其中。缓中者,调血也,宜四物汤,以其中有白芍也。《得效》曰:虚损之症,峻补者,乌、附、天雄、姜桂等;润补者,鹿茸、当归、苁蓉等;清补者,二冬、人叁、地黄等。

【阴阳气血虚辨】 《入门》曰:虚脉多弦,弦而濡大为气虚,沉微无力为气虚甚,弦而微为血虚,涩而微为血虚甚,形肥而面白者为阳虚,形瘦而面仓黑者为阴虚。又曰:房劳思虑伤心肾,则阴血虚;饥饱劳役伤胃气,则阳气虚。此伤症之至要也,海藏曰:呼吸少气,懒言语,动作无力,目无精光,面色 此兼气血虚也。《保命》曰:右脉浮而大,或大而弦,皆为虚劳,说阳盛阴虚之症,暮多见之;右脉虚微细弦为虚劳者,乃阴阳俱虚也,晨多见之。丹溪曰:人之一身,阳常有馀阴常不足,气常有馀血常不足,故滋阴补血之药,自幼至老,皆不可缺。

【虚痨五败九死十绝侯】 《千金方》曰:手足肿无交纹,心败;唇反黑无纹,肺败;面黑有疮,肝败;阴肿囊缩,肾败;脐突肿满;脾败。又曰:九死候者,一手足青,二手足久肿,三脉活齿乾,四语声散鼻虚张,五唇寒冷宣露,六唇肿齿焦,七手循衣缝,八汗出不流,九舌

卷卵缩。又曰:气短,目视亭亭无精光,心绝;鼻虚张,气复短,肺绝;面青,眼视人不直,数出瓷,肝绝;面黑,眼晴黄。素汁流,肾绝;泄涎唾不觉,时时妄语,脾绝;爪甲青,恶骂不休,胆绝;背脊酸痛,腰重反覆难,骨绝;面无精光,头目自眩,血绝;舌

卷缩,如红丹,咽唾不得,足踝小肿,肉绝;发直如麻,汗出不止,肠绝。

【虚痨脉代及生死症】 仲景曰:虚痨不足,汗出而闷,脉结代,心动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死,急者十馀日死,宜用炙甘草汤救之。《正传》曰:《难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病传肝,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一脏不再传,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子母相生,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言生也。今考之经文,所谓七传者,只六传而已,谓一脏不再传,按其数,乃有四脏不再受伤也,夫此条言虚痨之症也。其所谓七传者,心病上,必脱去肾病传心一句,其一脏不再伤,当作三脏不再伤,皆传写之误耳。说虚痨之症,必始於肾经,五脏从相克,而逆传已尽,又复传於肾与心,则水绝而火太旺,故死,而不复再传於彼之三脏矣。其有从相生而顺传者,有生生不息之义,故间脏者生也。《回春》曰:虚痨之疾,不受补者难治;喉中生疮,声音哑者不治;久卧生胝者不治;虚极之病,火炎面红,发喘痰多,身热如火,跗肿溏泄,脉紧不食者死不治。

【虚痨导引】 《保生秘要》曰:掌心无事任擦搓,早晚摩两侸肾哄耳根涌泉;令人搓百四十回,固精多效。朝 H乳酒,饮清洁童便或服循环水,用姜枣以暖脾宫,或用秋石代盐,取其滋阴降火。若虚损无力服叁者,宜依方进气,取效天然。至危漏底,诸药难治者,用好脐带数条燥为末,每服二钱,好酒谅意调服,神验也。戒恼怒,绝思欲,忘言守静,能踵息,起死回生。

【运 央】 《保生秘要》曰:一指归元,三提三咽,念四字咒,於分寸虚虚抱守,妄念返复,持一死字,世事尽归於空,抱守二七,痰涎稍清,运央周天,借督脉,按四时进退,有神央。呕红起念艮背,运行庭归元合用,百日央夫,勿使间断,骨蒸盗汗,痰嗽尽愈。五痨六极七伤 皆虚损之属病也。说虚损之病,由五脏之劳而生,其病既成,即生六极,渐至七伤,是五劳者虚损之原。而六极七伤,则皆虚损病之流极也,其患有相因,其势有必至,虽皆虚损之属,而其症状调治,实有不容混者,故复举而详之。《金匮》曰:五劳者,心劳神损,肝劳血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也(心宜大五补丸,肝宜黑元,脾宜橘皮煎元,肺宜人叁黄 散,肾宜肾气丸。)然则知五劳之症治,即可以杜痨瘵之原。《入门》曰: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为筋极(宜并服滋补养荣丸、酒煮木爪粥。)牙痛,手足痛,不能久立为骨极(宜茸珠丸。)面无血色,头发堕落,为血极(宜补荣汤。)身上往往如鼠走,体上乾黑,为肉极(宜叁苓元。)气少无力,身无膏泽,翕翕羸瘦,目无精光,立不能久,身体若痒,搔之生疮,此为精极(宜巴戟元。)胸侸逆满,恒欲大怒,气少不能言,此为气极(宜益气丸。)然则知六极之症治,即可以拯痨瘵之深。《入门》曰:七伤,一阴寒,二阴痿,三里急,四精漏,五精少,六精清,七小便数也(总治宜锁阳丹、九龙丹。)然则知七伤之症治,即可以培痨瘵之根。

【劳伤形症】 孙思邈曰:忽喜怒,大便苦难,口内生疮,此为心劳;短气面肿,鼻不闻香,咳嗽唾痰,两侸胀痛,喘息不定,此为肺劳;面目乾黑,精神恍惚,不能独卧,目视不明,频频瓷下,此为肝劳;口苦舌强,呕逆醋心,气胀唇焦,此为脾劳;小便黄赤,兼有馀沥,腰痛耳鸣,夜间多梦,此为肾劳。《入门》曰:曲运心机,为心之劳,其症血少,面无色,惊悸,盗汗,梦遗,极则心痛,咽肿;尽力谋虑,为肝之劳,其症筋骨拘挛,极则头目昏眩;意外过思,为脾之劳,其症胀满少食,极则吐泻肉削,四肢倦怠;预事而忧,为肺之劳,其症气乏,心腹冷痛,极则毛焦津活,咳嗽烘热;矜持志节,为肾之劳,其症腰脊痛,遗精白浊,极则面垢,脊如折。又曰:心劳则口舌生疮,语涩肌瘦;肝劳则侸痛,关格不通;脾劳则气急,肌瘦多汗;肺劳则气喘面肿,口燥咽乾;肾劳则尿赤阴疮,耳鸣面黑。《医鉴》曰:七伤者,一阴汗,二精寒,三精清,四精少,五囊下湿痒,六小便涩数,七夜梦阴人,其病皆小便赤热,或如针刺。煎厥症 阳虚病也。《内经》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乎不可止。注曰:以煎迫而气逆,因以煎厥为名。厥,谓气逆也。说阳虚之人,其气本浮,为外热所迫,气遂逆而不止,甚至昏冒,故成此症也。然其原虽本阳虚,以由热邪煎迫而成,仍禁用辛热之品,医者固不可不知也(宜加味补阴丸、加减补阴丸。)

【煎厥症治】 《入门》曰:煎厥而至目盲所视,耳闭厥听,大矣哉,房之为患也,治法宜与阴虚火动同。 解俴 肝肾虚病也。《内经》言:尺脉缓涩,谓之解俴。释云:尺为阴部,肝肾主之,缓为热中,涩为无血,故谓之解俴。解俴者,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停不可名,谓之解俴也。据此则知解俴一症,洵由肝肾二经之虚。说肝主筋,肾主骨,肝虚则筋软缓,而无力以束,无力以束则周身之肌肉,皆涣而若解。肾虚则骨萎 ,而不能自强,不能自强则遍体之骨节,皆松懈而多俴,惟其然,故恹恹悒悒,闷闷。若有不可以为人,并不自知所以为人者,则肝肾二经之虚为已极矣(宜遐龄万寿丹、神仙既济丹。)此则《内经》之旨也。然而李氏梃则又兼内伤外感言之,细详其症,诚非混杂之论也。李云:解者肌肉解散,俴者筋不束骨,其症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四肢骨节解散,怠惰烦疼,饮食不美,或因酒伤(宜葛花解酲汤,)或中湿(宜加味术附汤,)或感冒风寒(宜羌活冲和汤,)或房事过多(宜鹿胎丸,)或妇人月水不调(宜加味逍遥散,)以此得病,宜通其气血疏其腠理,以内伤兼外感药调之,则又医者所当详察。总之,《内经》之言解俴,本症也;李梃之言解俴,兼症也。由本症论为虚痨已极,由兼症论为虚痨派别,固不可一例视也。且由李氏之言推之,如大肠移热於胃,胃移热於胆,皆成食俴症,皆多饮食,皆食易饥,皆不生肌肉,应亦为解俴兼症之流派也(宜叁苓元。)病千变而不穷,治随机而难执,必审乎此,乃可与言医。

【解俴症状】 《灵枢》曰:髓伤则消烁,腑酸体解,俴然不去矣,不去者谓不能行去也。 二阳病 血虚精少症也。《内经》言: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夫所谓二阳者,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也。说以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主血,今受病,则失所主而血不流;脾主化食作味,轮於脏腑而成精,今受病,则失所主而味不化,致男子少精,不得为隐蔽委曲之事。然则二阳之病,非由精少血衰而何。古人谓为症属血劳,洵有然也。说以女子不月,固属血病(宜逍遥散、加味逍遥散,)精即是血,男子不得隐曲,亦即血病也(宜菟丝子丸、鹿胎丸。)附载陈藏器诸虚用药例 虚痨头痛身热(杞子 玉竹) 虚而欲吐(人叁) 虚而多气微嗽(麦冬 五味子) 虚而不宁(人叁) 虚而腰侸不利(杜仲 磁石 ^ 虚而多梦(龙骨) 虚而痰又有气(半夏 生姜 枳实) 虚而大热(黄岑 天冬) 虚而小肠不利(茯苓 泽泻) 虚而多热(地黄 地肤子 牡蛎 甘草) 虚而小肠自利(龙骨 桑螵 ) 虚而口乾(麦冬 知母 天冬) 虚而惊悸兼冷(小草 紫石英) 虚而惊怖(沙叁 龙齿) 虚而吸吸(胡麻 覆盆子 柏子仁) 虚而多忘(茯神 远志) 虚而客热(沙叁 地骨皮 龙齿) 虚而大冷(肉桂 附子) 虚而髓竭(熟地 当归) 虚而溺白(厚朴) 虚而溲赤(黄岑) 虚而损(苁蓉 巴戟) 虚而冷(川芎 乾姜 当归) 虚而昏(茯神 朱砂) 虚痨头痛身热杞子 玉竹五味子磁石◎虚而欲吐人虚而不宁虚而多梦虚而虚而多热地虚而口乾虚而惊怖沙叁 龙齿 虚而吸吸胡麻覆盆子 柏子仁 虚而多忘茯神 远志虚而客热沙叁 地骨皮 龙齿 虚而大冷肉桂 附子虚而髓竭熟地 当归 虚而溺白厚朴虚而溲赤黄岑 虚而损苁蓉 巴戟虚而冷川芎 乾姜 当归 虚而昏茯神朱砂 心虚(人叁 茯苓 石菖蒲 鳌按:心虚者,心家气血不足,致成虚痨也,宜古庵心肾丸、大五补丸,方附後) 肝虚(川芎 防风 天麻 螯接:肝虚者,肝家受损,面无血色,筋缓目暗也,宜拱辰丸、滋补养荣丸,方附後) 脾虚(白术 白芍 益智仁 鳌按;脾虚者肌肉消瘦,饮食不进也,宜橘皮煎元、大山芋元,方附後) 肺虚(天冬 麦冬 五味子 鳌按:肺虚者,咳嗽痰盛,气急或唾血也,宜人叁黄 散、补肺散,方附後) 肾虚(熟地 丹皮 远志 鳌按:肾虚者,水火不足也,水虚宜太极丸、无比山药丸,方附後。火虚宜增益归茸丸、玄菟固本丸,方附後) 胆虚(枣仁 细辛 地榆 鳌按:胆虚多惊多畏,不能独处,如人将捕之也,宜仁熟散、温胆汤,方附後)附载李士材治痨法 苡仁、茯苓扶胃,且有降下之央效。桑皮、贝母止痰嗽。桔梗、陈皮行气,且有健脾之力。莲心、山药止泄泻。麦冬、五味保肺,而能滋化之源。人乳、梨汁解燥结。地骨、丹皮治蒸,而无寒冷之累。童便、藕汁能止血。以上皆以甘凉之品,行收降之令,为初起者设也。若久病百脉空虚,虚火炎亢,非甘温不能复真元,异央散是也(人叁、茯苓、白术、炙草、陈皮。)非粘腻不能润活朽,地黄丸是也(人叁、黄 、当归、白芍、地黄、防风、远志、茯神、鹿茸、黄岑、石韦、滑石、蒲黄、戎盐、炙草、车前子、瓜蒌。)治虚损痨瘵方五十六 四君子汤 养气 人叁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八珍汤 虚热 人叁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十全大补汤 调卫 人叁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黄 肉桂 牛膝丸 缓肝 牛膝 杜仲 防风 苁蓉 肉桂 蒺藜 菟丝子 八味丸 补火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肉桂 附子 金刚丸 益精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酒煮猪腰子丸。 煨肾丸 又 白蒺藜 牛膝 杜仲 防风 肉桂 苁蓉 菟丝子 破故纸 葫芦巴 酒煮猪腰子,和蜜丸 补中益气汤 温补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甘草 陈皮 升麻 柴胡 四物汤 诸血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当归补血汤 又 荆芥穗 当归 生地 熟地 川芎 赤芍 黄 陈皮 枣二 乌梅一 六味丸 补水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逍遥散 阳虚 当归 白芍 柴胡 黄岑 白术 甘草 薄荷 煨姜 坎离既济丹 又 肉苁蓉 生地 麦冬 山萸 杞子 五味 川柏 归身 白芍 天冬 熟地 远志 茯苓 茯神 丹皮 枣仁 人叁 泽泻 蜜丸。 人叁养荣汤 阴虚 人叁 茯苓 白术 甘草 当归 白芍 地黄 黄 陈皮 远志 肉桂 五味子 三百广生汤 又 地骨皮 白术 白芍 茯苓 甘草 陈皮 枣仁 山药 贝母 丹皮 芡实 莲肉 乌梅 五汁膏 咳血 天冬 麦冬 生地 薄荷 贝母 丹皮 阿胶 茯苓 犀角犁汁 藕汁 蔗汁 人乳 萝卜汁 羚羊角水八杯,煎三杯去渣,入五汁再熬,以入水不化为度,又入蜜二两,重汤顿半日 清骨散 潮热 秦艽 鳖甲 知母 青蒿 甘草 银柴胡 地骨皮 胡黄连 龙齿丸 精浊 茯神 远志 人 叁 龙齿 菖蒲 知母 黄柏 归脾汤 泄泻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茯神 枣仁 远志 龙眼 木香 甘草 姜 枣 大菟丝子丸 肾病 鹿茸 泽泻 附子 肉桂 熟地 牛膝 茯苓 山萸 川断 防风 杜仲 巴戟 沉香 茴香 五味 川芎 苁蓉 菟丝子 破骨纸 荜澄茄 桑螵 覆盆子 石龙芮去尖 补中地黄汤 积劳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茯苓 地黄 山萸 山药 泽泻 丹皮 升麻 姜 枣 保和汤 肺病 贝母 知母 天冬 麦冬 苡仁 杏仁 甘草 紫苏 薄荷 紫菀 百合 桔梗 当归 阿胶 百部 饴糖 款冬花 五味子 马兜铃 生姜 失血加炒黑蒲黄、生地、小蓟,痰加瓜蒌仁、茯苓、橘红,喘去紫苏、薄荷,加苏子、桑皮 圣愈汤 心病 人叁 黄 川芎 当归 生地 熟地 补肝汤 肝病 山萸 甘草 肉桂 桃仁 茯苓 细辛 防风 大枣 柏子仁 柴胡疏肝散 又 炒香附 柴胡 陈皮 川芎 白芍 枳壳 甘草 调中益气汤 脾病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白芍 甘草 升麻 柴胡 陈皮 五味子 调荣养卫丸 久痨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白芍 茯苓 山药 麦冬 远志 山萸 陈皮 熟地 生地 五味子 鸭血蜜丸。 鹿胎丸 房欲 鹿胎去秽煮烂 熟地八两用人乳粉山药各一两拌蒸九次 菟丝子十两酒煮 杞子八两乳浸 制过首乌十两乳浸日晒夜露九次 金石斛六两酒炒巴戟肉五两酒炒 黄 酥炙五两 人叁四两 黄蒿膏丸。 十四味建中汤 积痨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甘草 白芍 茯苓 地黄 川芎 麦冬 附子 肉桂 苁蓉 半夏 姜枣 清暑益气汤 暑痨 人叁 黄 白术 甘草 当归 苍术 升麻 陈皮 神僸 泽泻 麦冬 青皮 葛根 五味子 葛花解酲汤 酒痨 葛花 人叁 茯苓 白术 青皮 木香 橘红 猪苓 泽泻 神僸 乾姜 砂仁 蔻仁 嵩崖脾肾丸 老人 熟地 山药 山萸 茯苓 丹皮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砂仁 车前 补骨脂 益智仁 神仙延寿酒 又 补骨脂 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人叁 川芎 当归 白芍 茯苓 木香 砂仁 菖蒲 远志 柏子仁 煮酒三十斤。 麦煎散 童痨 赤苓 当归 乾漆 鳖甲 常山 大黄 柴胡 白术 生地 石膏 甘草 小麦 补血养阴丸 女痨 生地 丹皮 麦冬 白芍 当归 牛膝 杞子 青蒿茯苓 鳖甲 川断 五味子 益母膏为丸。咳加蜜炙枇杷叶。咳甚,加贝母、沙叁、百部。痰加橘红。热甚,加胡黄连、银柴胡。食少泄泻,去归、地、杞、鳖,加莲肉、山药、陈松花。 清离滋坎丸 情痨 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当归 白芍 知母 黄柏 白术 山药 山萸 茯苓 丹皮 泽泻 甘草吐血,加童便调陈墨。痰加竹沥、姜汁。汗加黄 、枣仁。痰加贝母、瓜蒌仁。热加地骨皮。嗽加五味。怔忡加远志、枣仁。遗精加龙骨、牡蛎。膈碍加陈皮。咽疮加桔梗、元叁。痰喘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久陔加阿胶、五味、紫菀、麦冬。 滋阴清化丸 痰热 熟地 生地 天冬 麦冬 当归 鳖甲 阿胶 白芍 茯苓 山药 贝母 花粉 甘草 五味 蜜丸,含化。 人中白丸 血热 生地 当归 阿胶 白术 白芍 鳖甲 熟地 青蒿子 羚羊角 人中白 百部膏丸,男服四钱,女服三钱。 叁苓建中汤 潮热 人叁 茯苓 当归 白芍 肉桂 甘草 前胡 细辛 麦冬 陈皮 半夏 鳖甲散 骨蒸 柴胡 鳖甲 知母 秦艽 当归 青蒿 乌梅 地骨皮 早晚服。 河车丸 又 人中白 河车 秋石 五味 人叁 乳粉 阿胶 鳖甲 地骨皮 银柴胡 百部、青蒿、童便、陈酒熬膏丸。 二仙胶 又 鹿角胶 龟胶 人叁 杞子 共为末,酒调服,亦治遗精。 六君子汤 痰结 人叁 茯苓 白术 甘草 陈皮 半夏 润肠丸 又 火麻仁 羌活 归尾 大黄 桃仁 远少丹 温补 山药 山萸 牛膝 远志 茯苓 五味 巴戟 苁蓉 菖蒲楮实 杜仲 茴香 杞子 熟地 蜜同枣肉丸。 独叁汤 久血 人叁一味浓煎。 大黄 Y 乾血 理中汤 阳虚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杏仁膏 喘嗽 杏仁泥 姜汁 蜜 砂糖 桑皮 木通 紫菀 五味子 後四味先煎,去渣,入前四味熬膏,含化。 立效方 痰嗽 贝母 杏仁 瓜蒌仁 五味子 款冬花 桔梗 天冬 葱白川椒每岁一粒 共为末,纳猪肺中,荷叶包,蒸熟,五更作一次用薄烧酒食,食完再吃陈酒少部,安卧至晓。 紫金锭 桃花疰 五倍子去虫土三两 山茨菰去皮焙二两 大戟洗焙一两半千金子去皮油一两 麝香三钱 糯米粥和杵千下,每一料分作四十锭,每服半锭,重者一锭,蒲荷汤下。一名太乙紫金丹。 苏合香丸 又 木香 麝香 丁香 檀香 安息香 白术 犀角 香附 朱砂水飞半为衣 荜拨各二两 乳香 冰片各一两 苏合油入安息膏内为丸,每一两分作四十丸,每取二三丸,姜汤、白汤任下。 回春辟邪丹 又 虎头骨二两 朱砂 雄黄 鬼白 芜荑 藜芦 鬼箭羽 雄黄各一两 蜜丸,弹子大,囊盛一丸,系臂上,又於病者户内烧之,一切邪鬼不敢近。与鬼交者亦治。兼治瘟疫。 十疰丸 传尸痨 雄黄 巴霜各一两 人叁 北细辛 麦冬 附子 桔梗 皂角 川椒 甘草各五钱 蜜丸,梧子大,每五丸,温水化下。 此药并治一切鬼气。 桃奴丸 又 桃奴七个另研,玳瑁镑细末一两,安息香去渣一两,上三味,同入银石器中熬成膏,朱砂、犀角各五钱,琥珀、雄黄各三钱,麝香、冰片、牛黄各二钱,桃仁麸炒十四个,安息膏丸,芡子大,阴乾封固,安静室,每一丸,人叁汤下。 炙甘草汤 脉代 附载葛可久治痨十方保真汤 当归 生地 人叁 白术 黄 各一钱 赤芍 炙草各八分半 天冬 麦冬 陈皮 白芍 知母 黄柏 五味子 柴胡 地骨皮 熟地各三分半 莲肉白茯苓 赤茯苓各六分 姜三 枣二 惊悸,加茯神、枣仁、远志。尿浊,加猪苓、泽泻、 。尿涩,加木通、石韦、篇蓄。遗精,加牡蛎、莲须。燥热,加石膏、滑石、青蒿、鳖甲。盗汗,加浮麦、牡蛎、麻黄根。各因症之轻重,而量加之可也。 此方专治虚痨骨蒸,潮热盗汗等症。 保和汤 天冬 麦冬 知母 贝母 款冬花各一钱 苡仁 杏仁 花粉 五味子各七分 马兜铃 炙甘草 紫菀 百合 桔根 阿胶 当归 酒生地各三分半 苏叶 薄荷各二分 姜三片 煎至半,去渣,入饴糖一匙,食後服,日三次。 此方专治虚痨咳嗽,肺痿,唾脓血。血甚,加蒲黄、茜根、藕节。痰盛,加南星、半夏、陈皮、枳壳、瓜蒌仁。喘急,加桑皮、陈皮、葶苈。热盛,加栀子、黄岑、连翘。风盛,加防风、荆芥、金沸草。寒盛,加人叁、桂枝。 太平丸 天冬 麦冬 知母 贝母 款冬花 杏仁各二两 当归 生地 熟地 阿胶各一两半 蒲黄 京墨 桔梗 薄荷各一两 白蜜四两 麝香一钱 用银石器先炼白蜜,再下诸药末,搅匀,再上火,入麝末熬数沸作丸,弹子大,每日二服,食後细嚼一丸,薄荷汤缓缓送下,次噙一丸。痰盛,先用饴糖拌消化丸吞下,却噙此丸,仰卧,使药入肺窍,则肺清润,其嗽退除,七日病痊。 此方专治虚痨久嗽,肺萎。 消化丸 青礞石 金色 明矾 皂角 炮南星 制半夏 茯苓 陈皮各二两 枳实 枳壳各一两半 薄荷一两 沉香 黄岑各五钱 姜汁浸神僸末作糊丸,二药相攻,痰嗽自然除根矣。 此方专治虚痨肺萎咳嗽,热痰壅盛。 润肺膏 羊肺一具 杏仁另研 柿霜 真酥 真蛤粉各一两 白蜜一两二钱 先洗净肺,次将水拌诸药,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法食之,与一药相间服亦可。 此方专治虚痨久嗽,肺萎。 白凤膏 墨嘴白鸭一只 黑枣三升 叁苓平胃散末一升 陈酒一瓶 将鸭头割开,取血将热酒随量和血饮之,能直入肺经润补,却将鸭乾去毛,於侸边开一孔,去肠杂拭乾,将枣去核每个纳叁苓平胃散填入鸭腹中,麻扎定,以大沙罐置鸭及酒,四围用火慢煨,将酒作二次添入,煮乾为度,然後食之。其枣阴乾,任意去药食用,叁汤送下。或将枣研烂,为丸服亦可。服此药後,随服补髓丹。此方专治虚痨肺萎,嗽血。 补髓丹 雄猪脊髓一条、羊脊髓一条、鳖鱼一个、乌鸡一只,将四样制净,去骨取肉,用酒一大碗,沙锅内煮熟,打烂,再入大山药五条、建莲肉半斤、大枣百个、柿饼十个,将四味修净,用井华水一大碗,於沙锅内煮烂,与前肉合一处,慢火熬之,再下明胶四两、黄蜡五两,上二味,逐渐添下,与前八味和打成膏,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汤末、知母黄柏末各一两,共十两,如乾,入蜜同熬,取起,於青石上以木捶打如泥,为丸,每百丸,不拘时,枣汤下。 此方专治虚痨蠃瘦,能补髓生精,和血顺气。 十灰散 大蓟 小蓟 侧柏 荷叶 茅根 茜根 大黄 栀子 棕皮 丹皮 等分,烧存性,出火毒,研细,用藕汁或莱菔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即止。此方专治虚痨,心肺损,大吐血,及咯血、唾血不止,宜服此以止之。如不效,用花蕊石散以消之,无不愈。 花蕊石散 花蕊石 蒴必 @童便一杯,煎温,调下三钱或五钱服之,或男用酒一半、女用醋一半与童便和服亦可。 此方专治虚痨吐血,五内崩损,涌出升斗者,宜服此,使瘀血化为黄水,继服独叁汤以补之。 独叁汤 人叁 加枣一二枚,以长流水浓煎服。此方专治虚痨,吐血後蠃弱气微。治五劳六极七伤方十四 大五补丸 心劳 天冬 麦冬 茯神 菖蒲 人叁 杞子 远志 熟地 益智仁 地骨皮 黑元 肝劳 酒当归 鹿茸各一两 乌梅肉为膏丸,酒下五七十丸。 橘皮煎元 脾劳 橘皮五两 甘草三两三钱 当归 苁蓉 吴萸 厚朴 肉桂 巴戟 石斛 附子 牛膝 鹿茸 杜仲 乾姜 阳起石 菟丝子各一两酒一升半。沙锅内入橘皮末熬如饴,再入诸药末搅匀为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五七十丸。人叁黄 散 肺劳 鳖甲钱半 天冬一钱 秦艽 地骨皮 柴胡 生地各七分 桑皮 半夏 知母 紫菀 黄 赤芍 甘草各五分 人叁 茯苓 桔梗各三分 肾气丸 肾劳 熟地八两 山药 山萸 五味子各四两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此乃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又能补肝。说肝肾之病,同一治也。 滋补养荣丸 筋极 远志 白芍 黄 当归 山药各二两 陈皮八钱 茯苓七钱 生地五钱 山萸四钱 蜜丸。此方专补肝血,并治虚劳,气血不足,精神短少,脾胃虚弱。 酒煮木瓜粥 又 大木瓜 酒水煮烂,研作膏,热裹转筋处,冷即易,一宿三五度。即差。此方并治脚膝筋急痛。 茸珠丸 骨极 鹿茸 鹿角霜 鹿角胶 熟地 当归各两半 苁蓉 枣仁柏子仁 黄 各七钱 附子 阳起石 朱砂各三钱 酒糊丸。此方专冶肾损,兼补命门阳衰。 补荣汤 血极 当归 白芍 生地 熟地 赤苓 山栀 麦冬 陈皮各一钱 人叁 甘草各五分 枣二 乌梅一 叁苓元 肉极 人叁 菖蒲 远志 赤苓 牛膝 地骨皮各一两 蜜丸,米饮下。 巴戟元 精极 五味子 巴戟 苁蓉 菟丝子 人叁 白术 熟地 骨碎补 茴香 牡蛎 龙骨 覆盆子 益智仁 等分,蜜丸,每三十丸,米汤下,日二服,虚甚八物汤下。此方专治面色白而不泽,悲愁欲哭,脉空虚,是为脱精脱神,宜峻补肝肾,收敛精气,补益元阳。 益气丸 气极 人叁 麦冬各七钱 陈皮 桔梗 炙草各五钱 五味二十一粒 水浸油饼丸,芡子大,每一丸,细嚼津唾咽下。 镇阳丹 七伤总 桑螵 三两 龙骨 茯苓各一两 糊丸,茯苓盐汤下。专治脱精滑泄。 九龙丹 又 金樱子 杞子 山楂 莲子 莲须 熟地 芡实 茯苓 当归等分,酒糊丸。如精滑便浊者,服二三日尿清如水,饮食倍常,行步轻健。治煎厥症方二 加味补阴丸 煎厥 黄柏 知母各四两 牛膝 杜仲 熟地 巴戟 山萸各三两 苁蓉 茯苓 杞子 远志 山药 鹿茸 龟板各二两 蜜丸,盐汤下八九十丸。此方极能补阴虚,泻阴火。 加减补阴丸 又 熟地八两 菟丝子 牛膝各四两 白芍 当归 锁阳 龟板各三两 虎骨 黄柏 山药 杜仲 人叁 黄 各二两 补骨脂 杞子各两半 猪脊髓入蜜和丸,每百丸,盐汤下。治解俴方八 遐龄万寿丹 解俴 茯神 赤石脂 川椒微炒出汗各二两 飞朱砂 乳香灯心同研各一两 用鸡子二个,去清黄,只将朱砂、乳香各装一卵内,纸糊七重,青绢袋盛之,怀於肚上,常令温暖,朱砂怀三十五日,乳香怀四十九日,再出,再研前三药亦为细末,和匀,以蒸枣肉丸,绿豆大,每三十丸,空心温酒下,或人叁汤下,一月外加至四十丸。一名五老还童丹。 神仙既济丹 又 酒炒黄柏四两 酒蒸山药 酒洗牛膝各三两 人叁 姜杜仲 巴戟 五味子 酒洗杞子 茯苓 盐炒茴香 酒苁蓉 酒山萸 甘草水浸远志菖蒲 熟地 酒知母 酒生地 酒菟丝子 麦冬 黑山栀 酒洗甘菊 去白陈皮各一两 蜜和,蒸枣肉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一方有天冬、酒当归各二两,无甘菊、山栀、陈皮。此方专补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滋肾水,除心火,益脾土,添精补髓,益气和血,壮筋骨,润肌肤,聪耳明目,开心定智,强阴健阳,延年益寿,性味温而不热,清而不寒,久服则坎离既济,阴阳 和,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渗而精自固,乃平补之圣药也。 葛花解酲汤 酒伤 葛花 砂仁 蔻仁各五钱 青皮三钱 白术 乾姜 神僸 泽泻各二钱 人叁 茯苓 猪苓 陈皮各钱半 木香五分 共为末,每三钱,白汤下,得微汗则酒病去矣。此说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若频服之,损人天年。 加味术附汤 中湿 附子二钱 白术 赤苓 甘草各钱半 姜七 枣二 水煎,日再服,才见身痹,三服後当如冒状,勿怪,说术附并行脾中,逐水气故耳。羌活冲和汤 感冒 羌活 防风 苍术 甘草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岑细辛 姜 枣 渴加葛根、石膏。 鹿胎丸 房事过多 鹿胎 熟地 菟丝子 杞子 制首乌 金石斛 巴戟 黄 人叁 黄蒿膏丸。本方制法及分量,详在虚痨条内。加味逍遥散 月病 白芍 白术各钱二分 地骨皮 知母 当归各一钱 茯苓 麦冬 生地各八分 山栀 黄柏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叁苓元 食俴 方详上。治二阳病方四逍遥散 不月 白术 白芍 茯苓 柴胡 当归 麦冬各一钱 甘草 茯苓各五分 姜三片加味逍遥散 又 白术 白芍各钱二分 知母 当归 地骨皮各一钱 茯苓 麦冬 生地各八分 山栀 黄柏 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 菟丝子丸 精少 菟丝子 山药 莲肉 茯苓 杞子 鹿胎丸 又 菟丝子 杞子 鹿胎 熟地 首乌 石斛 巴戟 人叁 黄 黄蒿膏丸。本方制法及及分量,详在虚痨条内。1

卷 九

遗泄源流 遗泄,肾虚有火病也。肾元虚,虚火流行,以致精海脱滑。遗於夜而不遗於昼者,昼阳夜阴,惟阴虚,故遗於阴分也。昼亦有遗者,阳亦虚也。求其所属,则由心肝肾之火相挟而成。说心藏神,肝藏魂,肾藏精,梦中所主之心,即心之神也;梦中所见之形,即肝之魂也;梦中所泄之精,即肾之精也。要之,心为君,肝肾为相,未有火动而相火不随之者,故寐时神游於外,欲为云雨,则魂化为形,从而行焉,精亦不容不泄矣。治法当先治其心火,而後及其馀(宜黄连清心饮饮、茯神汤加减。)此遗泄之大旨也。而其实五脏皆能致病,五脏所致之病,亦各有异。如心病而遗,必血脉空虚,本纵不收;肺病而遗,必皮革毛焦,喘急不利;脾病而遗,必色黄内消,四肢倦怠;肾病而遗,必色黑髓空;肝病而遗,必色青筋痿。各有所见之症,叁以六脉,自然无误。至於病之所因,更可历举;有因思想无穷,神气浮游者(宜朱砂、龙骨、磁石镇之。)有因思久成痰,迷於心窍者(宜猪苓丸。)有因思想伤阴者(宜大凤髓丹。)有因思想伤阳者(宜鹿茸益精丸。)有阴阳俱虚者(宜茯神远志丸。)有因用心过度者(宜远志、莲肉、龙齿、茯神、山药。)有因思欲不遂者(宜妙香散。)有因色欲过度,下元虚惫,滑泄不禁者(宜六味丸加鹿茸、牡蛎、肉苁蓉、龙齿、五味、菟丝子。)有因壮年盛满流溢者(宜生地、黄柏,知母、莲子、黄连、茯神、石菖、远志。)有因脾胃湿热,气化不清,而分注膀胱者,亦混浊稠厚,阴火一动,精随而出,此则不待梦而自遗者(宜二陈汤加二 知、柏。)有因饮酒厚味太过,痰火为殃者(宜二陈汤加二术、升、柴。)有因经络热而得之,至夜必脊心热而遗者(宜猪苓丸、清心饮。)有因真有鬼魅相感者,由正气本虚,欲心妄动之故,脉息必乍大乍小,乍有乍无,或两手如出两人,或寸尺各为一等,或绵绵无度数,而颜色不变(宜人叁、茯神、远志以养其正,生地、当归、枣仁以安其神,朱砂、雄黄、沉香、麝香、安息香、鬼箭羽、虎头骨以辟其邪,移房於向阳处,令多人伴之,此为正治。)以上种种所因既各不同,其为遗为泄亦异,或小便後出,多不可禁,或不小便而自出,或茎中痒痛,常如欲小便状,或梦与女交,皆当分别施治。大约阳虚者急补气(宜增损药令汤、鹿茸大补汤,)阴者急益精(宜大补阴丸、大造丸、补天大造丸,)阳强者急泄火而已(宜补阴泻火汤、滋阴降火汤。)至仲景治手足烦热,咽乾口燥,或悸衄而遗者,此阳上升而不降,阴独居内而为梦失,用小建中汤和之,此世俗所不易知也。总而言之,大凡精滑易泄,宜涩之;涩之无央,当泻心火清理之;而又无央,宜以补中益气为主,兼用升、柴、羌、独以升举之,甘草、枣肉以缓之,山萸、五味、乌梅、枣仁以收之

【脉 法】 《脉诀》曰:遗精白浊,当验於尺,结芤动紧,二症之的。《正传》曰:两尺洪数,必便浊遗精。

【遗泄属心】 丹溪曰:主闭藏者肾,主疏泄者肝,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於心,心,君火也,为物感则动,心动则火亦动,动则精自走,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直指》曰: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心肾气虚,不能管摄,因小便而出者曰尿精,因见闻而出者曰漏精。《入门》曰:初因君火不宁,久则相火擅权,精元一於走而不固,甚则夜失连连,日亦滑流不已,黄连清心饮治之。《千金》曰:邪客於心,神不守舍,故心有所感,梦而後泄也。

【遗泄属郁】 《纲目》曰:梦遗属郁滞者居大半,若但用涩剂固脱,必愈涩而愈郁,其病反甚,必先以神芎丸或沉香和中丸大下之,然後以加减八味汤吞滋肾丸百丸自愈,或以导赤散煎服之亦可。

【遗泄导引】 《保生秘要》曰:用出头葫芦一个,口上安带得法,套行具而如意睡法,如--每夜觉起时,勿失其候,急起暖衣,提运三十六足数,运胸散四肢,照此勤心行之,永无患矣。

【运 央】 《保生秘要》曰:常要守静,存心念脐,勿令弛放,後意想一条水下膀胱,绦尾闾,分行二路;上两肾,分左右运收脐轮,临卧时摩擦足心,及肾哄穴,曲一足而侧卧,精自固矣。治遗泄方二十三 茯神汤 总治 茯神 远志 枣仁 人叁 菖蒲 茯苓 黄连 生地 当归 甘草 莲子 猪苓丸 痰迷 半夏一两,猪苓一两,同炒黄色而退去火气,单取半夏糊丸,候乾,另用猪苓一两同炒微裂,盐汤下。 大凤髓丹 伤阴 川柏二两 砂仁一两 炙草五钱 半夏 猪苓 茯苓 莲须 益智仁各二钱半 芡实糊丸。 鹿茸益精丸 伤阳 鹿茸 苁蓉 桑螵 巴戟肉 杜仲 菟丝子 益智仁禹馀粮 川楝子 当归各二两 韭子 补骨脂 山萸 赤石脂 龙骨各五钱 乳香酒煮糯米糊丸,食前,茯苓汤下五七十丸。 茯苓远志丸 两虚 人叁 龙齿 茯神 远志 菖蒲 知母 黄柏 妙香散 思欲 山药 茯神 远志 黄 各一两 人叁 炙草 桔梗各五钱木香二钱半 朱砂三钱 麝香一钱 熔黄蜡四两,茯苓四两作块同煎。 六味丸 色欲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二陈汤 湿痰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小建中汤 仲景法 白芍二钱 桂枝 生姜 甘草 饴糖各一钱 补中益气汤 总治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陈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黄连清心饮 精滑 黄连 生地 甘草 当归 人叁 茯神 枣仁 远志 莲子 神芎丸 郁滞 沉香和中丸 又 黑牵牛头末二两三钱 滑石二两 大黄一两二钱 木香黄岑 槟榔 枳壳 青礞石 青皮 陈皮各五钱 沉香二钱 水丸,茶清下。 加减八味汤 又 熟地二钱 山萸 山药各一钱 酒泽泻 茯苓 丹皮各八分 五味子钱半 肉桂五分 此方用蜜丸,名加减八味丸。 滋肾丸 又 黄柏 知母并酒炒各一两 肉桂五分 水丸,箜心下。一名泄肾丸 导赤散 又 生地 木通 甘草各一钱,竹叶七片 增损乐令汤 阳虚 半夏钱半 人叁 黄 陈皮 茯苓 当归 肉桂 细辛 前胡 麦冬 白芍 甘草各七分 附子 熟地各三分半 远志二分 姜三 枣二 鹿茸大补汤 又 肉苁蓉 杜仲各一钱 白芍 白术 附子 肉桂 人叁 五味子 金石斛 半夏各七分 鹿茸 黄黄 茯苓 当归 熟地各五分 甘草二分半 姜三 枣二 大补阴丸 阴虚 酒黄柏 酒知母各四两 熟地 龟板各六两 猪脊髓和炼蜜丸。此方乃降阴火,滋肾水之要药。 大造丸 又 紫河边一具,如法洗净,盛竹器,长流水中浸一刻,以回生气,盛小瓦盆,於木甑或瓦甑内蒸极熟如糊,先倾取自然汁将河车於石臼中捣千下,同汁和匀,生地四两,龟板、杜仲、天冬、黄柏各两半,牛膝、麦冬、归身各两二钱,人叁一两,五味子五钱,河车泥加米糊丸,盐酒温酒任下,日再服。 补天大造丸 又 河车一具照前法制 熟地 酒当归 酒茴香 酒黄柏 白术各二两 生地酒炒 酒牛膝 天冬 麦冬 杜仲各两半 五味子 杞子各七钱 陈皮 乾姜各二钱 侧柏叶向东枝者焙二两 河车泥丸,米饮温酒任下百丸,日再服。 熬按:前大造丸能治六脉虚微,血气衰弱,乃滋阴补阳之圣药也。此补天大造丸专能壮元阳滋肾水,有天地交泰之妙。如房室过度,五必烦热者,服之神效,虽至虚痨亦宜。久久服之,并能延年益寿。补阴泻火汤 阳强 白芍 白术 当归各一钱三分 熟地 川芎 蜜知母天冬各一钱 蜜炒黄柏 陈皮各七分 酒生地 炙草各五分 炒乾姜三分 生姜三片。 滋阴降火汤 又 白芍钱三分 当归钱二分 熟地黄 麦冬 白术各一钱 酒生地八分 陈皮七分 盐黄柏 盐知母 炙甘草各五分 萎三片 枣二枚

五淋二浊源流(胞痹 尿血 白淫) 五淋二浊,皆肾病也。淋者,滴沥涩痛。浊者。小便混浊而不清。凡人肾有二窍,一出溺,一出精,淋病则由溺窍,浊病则由精窍,二者绝不可以相蒙。近医不能分辨,淋病以浊药治之,浊病以淋药治之,宜其难愈。古方书列五淋之名,曰热,曰气,曰虚,曰膏,曰沙石,以揭其概。宋元後,又分石、劳、血、气、膏、冷六症,至为详尽。而究其原,则皆由阴阳乖舛,清浊相乾,或膀胱畜热,由水道瘀塞,所以欲通不通,滴沥涩痛,为溺窍病也。丹溪以赤浊属血,白浊属气。或又以赤为心虚有热,由思虑而得,白为肾虚有寒,因嗜欲而得,皆非定论。说皆出於精窍,其白者为败精流溢,其赤则由虚滑,精化不及,赤末变白,此虚之极也。 分列而款举之:淋病之原,大约由肾虚,膀胱有湿热,说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与胞,行於阴为溲便,若肾虚而膀胱有湿热,则因肾虚致小便涩数,因膀胱湿热致小便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小腹弦急,痛引於脐,此石劳、血气、膏冷所由成也。说石淋者,膀胱畜热积成,如汤在瓶中,日久结成白硷也,治须清积热,涤去沙石,则水道自利(宜如圣散、神效琥珀散。)劳淋者,多思虑,负重远行,劳於脾也(宜补中益气汤与五苓散分进。)专由思虑者亦伤脾(宜归脾汤。)若强力入房,施泄无庋,劳於肾也(宜生地黄丸、黄 汤。)亦有纵欲强留不泄,淫精渗下而作淋者(宜益元固真汤。)血淋者,小腹硬,茎中痛欲死,血瘀也,以一味牛膝煎膏,大妙,但虚人恐损胃耳(宜四物汤加桃仁、牛膝、通草、红花、丹皮。)而亦有因血虚者,应以养荣为主(宜六味丸加侧柏、车前,或八珍汤送益元散。)如血色鲜红,脉数而有力,心与小肠实热也(宜柿蒂汤。)血色黑黯,面色活白,尺脉沉迟,下元虚冷也(宜金匮肾气丸。)亦有血热过极,反兼水化而色黑者,非冷也(宜赤豆、绿豆、麻仁、乾柿、黄连、侧柏、竹叶、葛根、藕汁、黄柏、生地、丹皮。)当以脉症辨之。气淋者,气实则滞而不通,脐下妨闷而痛也(宜沉香散、瞿麦汤。)或由气虚,急须补益(宜八珍汤倍茯苓,加牛膝、杜仲。)膏淋者,似淋非淋,小便如米泔如鼻涕,此精溺俱出,精塞溺道,故意欲出不快而痛也(宜鹿角霜丸、沉香丸、大天沉香散、海金沙散。)冷淋者,必先寒战,小便涩数,窍中肿痛,说冷气与正气交争,冷气胜则寒战成淋,正气胜则寒战解而得便也,大约多由肾虚(宜金匮肾气丸、肉苁蓉丸。)沙淋者,茎中有沙涩痛,尿卒不易出,有细沙沉在缸底,膀胱阴火煎熬,津液凝结也,轻则为沙,重则为石(宜二补丸。)以上诸证治法,悉本古人,最为不易。此外又有过服金,入房太甚,败精强闭,流入胞中而成淋病者(宜海金沙散。)又有湿痰日久,汪渗而成淋病者(宜渗湿汤加减。)又有淋而小腹胀甚者(宜泻肾汤。)又有妇人产後成诸淋者(宜白茅汤,不论亭石淋皆治。)皆当分治。另有一症,名胞痹,风寒湿邪客胞中,气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小腹膀胱皆痛,且痛而涩於小便也,详在膀胱篇。浊病之原,大抵由精败而腐者居半,由湿热流注者居半,其症茎中皆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利。惟窍端时有秽物,如米泔,如粉糊,如疮脓,如目眵,淋沥不断,与便溺毫不相混,故曰是精病,非溺病也。而脏腑所主,则各有异,大约血虚而热甚者为赤浊,此属火,心与小肠主病。气虚而热微者为白浊,此属金,肺与大肠主病。其致浊之由,有因思虑过度,心虚有热者(宜地骨皮汤、金莲丸、辰砂妙香散。)有由心经伏暑者(宜四苓散加香茹、麦冬、人叁、莲肉。)以上皆赤浊症所由。有因嗜欲过度,肾虚有寒者(宜清心莲子饮饮。)有因脾精不敛者(宜苍术难名丹。)有因混痰流注者(苍术二陈汤。)有因肾虚下隐者(宜补中益气汤。)有小便如常,少顷即澄浊物,或如米泔色者(宜 分清饮。)有稠粘如膏,茎中涩痛,为精塞窍道,而非热淋者(宜加味清心饮。)有茎中不痛,脉来无力,为下元虚冷者(宜鹿茸补涩丸。)有茎中大痛,便赤口渴,脉来滑数者(宜二苓清利饮。)有挟寒者,小便必清白(宜 分清饮、内补鹿茸丸。)有挟热者,便必黄赤(宜清心莲子饮、香苓散。)以上皆白浊症所因。有赤白浊,小腹痛不可忍者,当作寒治(宜东垣酒煮当归丸。)

【脉 法】 《脉诀》曰:遗精白浊,当验於尺,结芤动紧,二症之的。又曰:便血则芤,数则赤黄,实脉癃闭,热在膀胱。《正传》曰:两尺洪为数,必便浊遗精。《脉经》曰:淋脉盛大而实者生,虚细而涩者死。《医鉴》曰:淋病之脉,细数何妨,少阴微者。气闭膀胱,女人见之,阴中生疮,大实易愈,细涩则亡。

【淋病原由症治】 丹溪曰:淋症所感不一,或由房劳,阴虚火动也;或由忿怒,气动火生也;或由醇酒厚味,酿成湿热也。积热既久,热结下焦,所以淋沥作痛,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沙如石也。夫散热利小便,只治热淋血淋而已,其膏沙石淋。必须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方可也。古方用琥珀、郁金开郁也,木香、青皮行气也,蒲黄、牛膝破血也。黄柏、生地滋阴也。东垣治小腹痛,用黄柏、青皮。夫青皮疏肝,黄柏滋肾,小腹乃肝肾部位也。

【浊病原由症治】 《得效》曰:先正有言,夏则土燥而水浊,冬则土坚而水清,此其理也。水火既济,则土自坚,其流清矣。小便白浊,说脾有虚热而肾不足,土邪於水也。《入门》曰:赤白浊,皆因脾胃湿热,中焦不清,浊气渗入膀胱也。丹溪曰:小便浊主湿热,有痰有虚。赤属血,白属气,与痢疾带下同治。又曰:凡便浊治法。概宜燥湿降火,兼升举之。如陈汤加二术升柴白芍。《医旨》曰:赤白浊,肥人多混痰,瘦又多虚火。又曰:凡便浊,必兼服加减珍珠粉丸。《回春》曰:赤白浊,其状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凝如膏糊,或如米泔赤脓,皆湿热所伤也。

【淋浊导引】 《保生秘要》曰:於肾哄、照海、气海掐之九九,擦亦九九,兼用後央。

【运 央】 《保生秘要》曰:用双手抱两膝,吹吸,念脐下, 拧[,升气降回,吸而咽之。 尿血 溺窍病也。其原由於肾虚,非若血淋之由於湿热,其分辨处,则以痛不痛为断,说痛则血淋,不痛则为尿血也,而以尿血亦为有火者非(宜太极丸、无比山药元。)

【尿血分辨】 《直指》曰:大风小肠有气则小便胀。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肠有热则小便痛,痛者血淋,不痛者尿血。 白淫 热郁病也。一名蛊。《内经》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小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注云:肾脉贯脊,属肾,络膀胱,故小腹冤热而痛,溲出白液也。据此,则脾受风邪而传於肾。风能煽热,故邪热内结,真精不守,而白物游淫而出,此所以名白淫。又邪热既结,则火能消烁脂肉,如蚕之蚀物然,此所以又名蛊病白淫也。经又曰: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据此,则为淫欲过度,肾伤所致,即子和所谓茎中作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出白物如精,随溲而下,得之於房劳及邪术者是也,治以降心火为要(宜半苓丸、清心莲子饮。)此外又有精伤白浊,亦名白度,说由房失节,以致伤精流出,一似白浊(宜清心莲子饮,)甚且小便中推出髓条也(宜治小便白浊流出髓条方。)凡诸白淫总治(宜金箔丸、白龙丸,)非皆精窍病乎,故附於此。

【自淫所属】 戴人曰:遗尿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血涸不月,腰膝上热,足 嗌乾闭癃,小腹有块,或定或移,前阴突出,後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也。熬按:尿血淋病之属,白淫溺病之属,不得相混。治淋病方二十六 神效琥珀散 石淋 琥珀 桂心 滑石 大黄 腻粉 磁石 木通 木香 冬葵子 等分为末,每二钱,灯心、葱白汤下。 如圣散 又 马兰花 白茅根 甜葶苈 车前子 麦冬 檀香 连翘等分渴加黄岑。 补中益气汤 劳淋 人叁 黄 归身 白术 升麻 柴胡 陈皮 甘草 五苓散 又 肉桂心 猪苓 茯苓 白术 泽泻 归脾汤 又 圆眼肉 黄 白术 枣仁 茯神各一两 木香五钱 炙草二钱半 咀片,每用五钱煎,加姜枣。 生地黄丸 又 生地 黄 各两半 防风 鹿茸 茯神 远志 瓜蒌仁 黄岑各一两 人叁两二钱半 当归五钱 赤芍 蒲黄 戎盐各七钱半 炙草七钱 车前子 滑石末各二两 蜜丸。 益元固真汤 又 甘草梢二钱 山药 泽泻各钱半 人叁 茯苓 莲须 巴戟 升麻 益智仁 酒黄柏各一钱 黄 汤 又 人叁 黄 茯苓 磁石 旱莲草 五味子 滑石末各一两 桑皮七钱半 枳壳 黄岑各五钱 四物汤 血淋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六味丸 又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泽泻 茯苓 八珍汤 又 人叁 茯苓 白术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益元散 又 甘草 滑石 柿蒂汤 又 柿蒂 黄柏 黄连 生地 侧柏叶 丹皮 白芍 木通 茯苓 泽泻 金匮肾气丸 冷淋 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车前子 沉香散 气淋 沉香 石苇 滑石 当归 瞿麦 赤芍 白术 甘草 冬葵子 王不留行 瞿麦汤 又 瞿麦穗 木通 大黄 黄连 桔梗 当归 枳壳 羌活 肉桂 射乾 腹皮 延胡索 牵牛子 鹿角霜丸 膏淋 鹿角霜 茯苓 秋石 糊丸 大沉香散 又 沉香 陈皮 黄 榆白皮 韭子 瞿麦 滑石 黄岑 甘草 沉香丸 又 肉苁蓉 沉香 滑石 荆芥 黄 磁石 海金沙丸 又 海金沙 滑石各一两 甘草二钱半 每末二钱,麦冬、灯心汤下。 肉苁蓉丸 冷淋 肉苁蓉 熟地 山药 牛膝 金石斛 官桂 槟榔 甘草 附子 细辛 黄 黄连 二神散 沙石 海金沙七钱半 滑石五钱 共为末,每二钱入蜜少部,以木通、麦冬、车前子汤下。 琥珀散 又 琥珀 滑石各二钱 木通 木香 郁金 当归 篇蓄各一钱 共为末,每次三钱,竹叶汤下,芦叶汤更妙。 渗湿汤 湿痰 苍术 白术 茯苓 猪苓 陈皮 泽泻 川芎 香附 厚朴 砂仁 甘草 生姜 灯心 泻肾汤 胀满 大黄二钱切片水浸一宿 磁石钱六分 石菖 生地各一钱 元叁 细辛各八分 芒硝 赤苓 黄岑各六分 甘草四分 煎至半,入大黄,煎好去渣,入硝搅匀,空心服。 白茅汤 产後 白茅根五钱 瞿麦 茯苓各钱半 冬葵子 人叁各钱二分半蒲黄 桃胶 滑石各七分 甘草五分 紫贝二个 @江鱼牙四个 @分二帖,加姜三片、灯心二十茎煎服。或为末,木通汤下二钱。治浊病方十六 地骨皮汤 心虚热 生地 麦冬 黄 山药 五味子 地骨皮 淡竹叶 四苓散 伏暑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金莲丸 思虑 石莲肉 茯苓 龙骨 天冬 柏子仁 麦冬 当归 枣仁 远志 紫石英 乳香 龙齿等分 蜜丸,朱砂为衣。 辰砂妙香散 又 山药 茯苓 茯神 黄 姜远志各一两 人叁 桔梗 甘草各五钱 朱砂三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一钱 每末二钱,莲肉汤下。 苍术难名丹 脾不敛 制苍术四两 金铃子 茴香各七钱半 破故纸 川乌茯苓 龙骨各一两 酒糊丸,朱砂为衣。 东垣酒煮当归丸 小腹痛 清心莲子饮 肾虚寒 黄 麦冬 甘草 车前子 地骨皮 莲肉 茯苓 人叁 黄岑 远志 菖蒲 苍术二陈汤 湿痰 苍术 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半夏 补中益气汤 肾虚陷 人叁 黄 归身 白术 陈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分清饮 泔浊 革 乌药 菖蒲 益智仁 入盐少部。一方加茯苓、甘草 加味清心饮 窍塞 石莲 茯苓 菖蒲 人叁 远志 车前子 麦冬 白术益智仁 泽泻 甘草 有热加薄荷少部。 鹿茸补涩丸 下虚冷 人叁 黄 菟丝子 桑螵 莲肉 茯苓 肉桂 山药 附子 鹿茸 桑皮 龙骨 补骨脂 五味子 二苓清利饮 茎痛 生地 麦冬 茯苓 牡蛎 泽泻 甘草 猪苓 黄岑 黄柏 车前子 内补鹿茸丸 挟寒 鹿茸 刺蒺藜 肉苁蓉 菟丝子 蛇床子 桑螵 阳起石 肉桂心 嫩黄 炮附子 紫菀 香苓散 挟热 茯苓 茯神 远志 山药 人叁 黄 桔梗 甘草 木香 白术 朱砂 麝香 猪苓 泽泻 肉桂 加减珍珠粉丸 通治 黄柏半生半炒 蛤粉各三两 滑石二两 樗皮一两 青黛 乾姜各五钱 炒神僸打糊丸,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黄柏降阴火除湿热,蛤粉咸补肾,滑石利窍,樗皮大燥湿热,青黛解郁火,乾姜敛肺气下降生阴血,盐炒微黑用之。治尿血诸药要品及方二 总治尿血药(阿胶 茅根 地黄 床子 戎盐 蒲黄 牛膝 人乳 苁蓉 胡麻 杜仲 川断 天冬 麦冬 五味 山萸 山药 丹皮 车前 知母 黄柏 鳖甲 青蒿 白芷 人叁 当归 根 鹿茸 荷叶 乌梅 郁金 香附 地榆 韭子 泽泻 棕灰 竹茹 琥珀 山栀 槐花乳香 荆刺 陈墨 侧柏叶 延胡索 菟丝子 旱莲草 龙胆草 鹿角胶 鹿角霜 毛鹿角 杞子 沙苑子 柏子仁 地骨皮益母草 淡豆豉 专治小便血条。) 太极丸 总治 黄柏二两六钱属木 知母一两四钱属水 补骨脂二两八钱属火 胡桃肉一两二钱属金 砂仁五钱属土蜜丸,空心盐汤下三五十丸。 无比山药丸 又 五味子六两 肉苁蓉四两 菟丝子 杜仲各三两 山药二两赤石脂 茯神 山萸 巴戟 牛膝 熟地各一两 蜜丸,酒或米汤下。治白淫诸药要品及方六 房劳过度(鹿茸 附子 官桂 紫菀 地黄 黄 杞子 牛膝 杜仲 川断 山萸 天冬 麦冬 山药 丹皮知母 黄柏 车前 菟丝子 蛇床子 刺蒺藜 沙苑子 桑螵 肉苁蓉 阳起石 五味子 地骨皮) 思想无穷(黄连 麦冬 茯苓 远志 石莲 当归 龙骨 枣仁 龙齿 天冬 乳香 茯神 菟丝子 柏子仁 紫石英) 肉苁蓉丸 蛊淫 苁蓉 茯苓 黄 泽泻 牡蛎 龙骨 当归 五味子等分 蜜丸,酒下。 半苓丸 肾伤 半夏一两,破如豆大,猪苓末二两,先将一半炒半夏,令色黄,不令焦,出火毒,只取半夏为末糊丸,候乾,更用前猪苓末一半同炒微裂,入砂瓶养之,空心,酒、盐汤任下三五十丸。 清心莲子饮 精伤 黄 麦冬 甘草 车前子 地骨皮 莲肉 茯苓 黄岑 人叁 远志肉 菖蒲 白浊流出髓条方 髓条 枣仁 白术 人叁 茯苓 茴香 补骨脂 益智仁牡蛎 等分,青盐酒糊丸,空心,酒或米汤下三十丸。 金箔丸 总治 晚蚕蛾炒 补骨脂 韭子 酒浸菟丝子 山萸 龙骨各一两蜜丸,空心酒下三十丸。此方亦治梦泄。 白龙丸 又 鹿角霜 牡蛎各二两 生龙骨一两 酒糊丸,空心,酒或盐汤下三十丸。此方不但白淫,且能固精壮阳。

诸厥源流 诸厥,真元虚病也,手足逆冷为厥。经曰:阳气衰於下,则为寒厥,四肢逆冷,身冷面青, 卧,手指甲青暗,腹痛,不渴,小便自利,大便溏,完谷不化,不省人事,脉微迟。阴气衰於下,则为热厥,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口乾,舌苦,目闭或不闭,烦渴,小便短涩,大便燥结,不省人事,脉滑数。夫寒厥者,即阴厥,宜急补阳(宜理中汤,或附、桂、乾、姜、吴萸,俱可酌用。)热厥者,即阳厥宜急补阴(宜岑、连、山栀、石膏、知母、童便,甚者可用硝黄下之。)说以人之阴阳无气,皆起於下,故少阴之上,名为太阳,以真阳之主,本於阴也。太冲之地,名曰少阴,以真阴之归根在肾也。夫阳气自而下,今衰於下,是不下矣,是寒独胜也。阴气自下而上,今衰於下者,足五指之表,为三阳之所起,而足下足心,又为三阴之所聚,足心又少阴肾之涌泉,阴气既衰而阳胜,阳乘阴位,故热厥必从足下也。故凡人病阴虚者。足心必热也。寒厥起於足下,又必从五指而上於膝者,以阴气起於五指之里,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阳气衰则阴气胜,阳不胜阴,其厥反从阳分而上,故必起於五指而上寒至膝,然寒非外入,而由内生,故凡病阳虚者,手足必多寒,皆自指端始。故二厥之成,皆以阴虚。溯寒厥之由,必其人壮,秋冬夺於所用,既於阴盛时多欲不休,以夺肾中精气,则精虚於下,其气取足於上,是以下气上争,下而不上,故不能复阳气,於是气去则阳虚,寒气因而上逆,又以精虚无火,不能固脾元而气衰於中,中气不能渗荣其经络,於是阳气日损,阴气独存,手足为之寒也。溯热厥之由,必酒入胃而伤脾阴,至阳气入而精气竭,不能荣其四肢,又数醉饱入房,使气聚脾中不得散,酒气谷气相搏,热盛於中,故热偏於身,内热而溺赤也。要此二厥,惟伤真元,乃有是病。後人不明,但以手足寒,或以脚气为厥,反以此二症谬为中风。夫风病多经络受伤,厥病由真精内夺,如指厥为风,因以风治厥,亦大谬矣。 夫厥逆分阴阳,皆《内经》之精旨,馀即详论之如上。而阴阳不从,则气逆而上,凡十二经寒热之厥,亦可据经以析其义也。经曰:太阳之厥,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说以太阳根起少阴,其气得阴故下行於足,虚则逆上而上盛,故肿首头重;逆上则不能下行,故不能行而 仆也。又曰:阳明之厥,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言妄见。说以阳明本气盛血多,今气胜其血,则阳邪实而神明乱,故癫欲走呼;气盛不行在腹,故腹满胃逆,故不得卧;阳明脉在面,故赤热;神明乱极,故妄言见也。又曰:少阳之厥,暴聋颊赤侸痛,肺不可以运。说以少阳与厥阴并行而起於下,故经和而无病,今相火上炎而无阴,其脉入耳下颊车,故聋而肿,为火壅也,侸痛;其部气逆不和, 不运,少阳气不能及下也。又曰:太阴之厥,腹满侾胀,後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说以阴为阳根,阳为阴使,三阴不副阳则三阳厥,三阳不为阴使则三阴亦厥。太阴虽阴盛,常秉少阳之气以为和,故无病。今太阴独阴无阳,不能下行,且逆上,脾既不运,胃气亦阻,故满而胀;不能行气於三阴,则肾气亦不效用,故不利不食,中气壅也;食则呕,气壅愈逆也;不得卧,胃不和也。又曰:少阴之厥,口乾溺赤,腹满心痛。说以少阴兼水火阴阳二气,若失所涵蓄,其气必偏发而上,故少阴恒兼寒热二厥,且又为十二经厥逆之主也,今此厥,阴虚火厥也;本脉循喉咙络膀胱,故口乾溺赤;不为胃关而上行。故腹痛;不贡精於心而反上乘心,故心痛。经又言:少阴不至者,厥不至,亦兼水火也。又曰:厥阴之厥,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说以厥阴本阴绝,不绝者,为阳生也。今虚而为纯阴,则无气,是以当其部位,肿痛而胀;纯阴结而不舒,则下焦气不化,故泾溲不利;肝主筋,筋无气,故好卧而屈膝;脉环阴器,故阴缩肿;当所过脉不行,故 内热,郁则热也。又曰: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说以肺为元气之主,虚则不能治节而气上逆,故咳;虚满者,上焦之满虚而无实也,满则咳矣;本脉循中焦胃口,逆则精不能散,故呕沫也。又曰:手少阴、厥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二经属火,皆神明之治也,其主血脉,而俱厥,则阴精无以承阳矣,阳独亢则自焚,故心痛;其系上挟喉,故引喉、身热者,血脉 张也;心为脏腑之大主,逆之,故死也。又曰: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说以小肠为心之下流,属带脉之间,其气逆,必使其经俱逆。本脉人耳,至目内外嘜,故耳聋泣出;从缺盆循颈,故项强;小肠连嗌属脊,故腰病也。又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说以手阳明大肠为胃下流,手少阳三焦为胃孔道,其气皆逆,必从其经上逆。大肠脉上颈贯颊,三焦脉出缺盆上项,故皆发喉痹嗌肿;曰痉者,手臂肩背强直也。以上十二经之厥,亦《内经》之要旨也。 然而《内经》言厥,更岂止是哉。又曰:有厥逆而病在太阴,盛在胃,颇在肺者,太阴脉细如发,而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一日数十溲,其为病死不治。说以脉如发,又多溲,必脏气不足,中气不摄,故溲为之变也;乃热留在胃,阳明方盛,见於人迎,身膺则如炭如格,此阳不入阴,故盛在胃;阳不入阴,故太阴细微,喘息气逆颇在肺也,欲泻邪则阴虚於里,欲补虚又阳实於外,所谓不表不里,阳症阴脉之类也,安得不死。又曰:厥有腹满,暴不知人者。说以阴气盛於上,则不守於下,而脾肾肝三经之气不化,故腹满胀;阳气盛於上,则阳气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而神明失守,故不知人也。又曰:有厥逆而为头痛,数岁不已者。说以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故寒逆而至於脑,今头痛齿亦痛,是邪之逆於上,亦名厥逆也。又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者,此厥逆也,治之须其气并而治之。说以肿痛胀满,皆在上中二焦,此以阴并於阳,下逆於上,正所谓厥逆也,故治之不可灸,灸必为喑,不可石,石必为狂,惟以其气并者,以既逆之後,必渐通,然後随其盛衰而调之,可无偏绝之患也。此四条,经皆以发明厥逆之馀疾,故复列而论之。 乃後人复标寒、热、尸、痰、气、食、暴七厥之名,虽其为病,不外乳《内经》之所及,然其疑状疗治,有不可不备者。大约手足寒者为寒厥(宜附子理中汤。)而寒厥又有因气虚者(宜叁 益气汤。)又有手足冷,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食入即吐,脉沉者(宜四逆汤。)又有独指尖冷者,则名清厥(宜理中汤。)以上寒厥所统。手足独热者为热厥(宜火郁汤。)而热厥又有兼游赤者(宜升阳散火汤。)又有便秘者(宜大柴胡汤。)又有谵语身冷,遗溺自汗者(宜白虎汤。)又有烦渴躁妄,失下而手足冷甚,但不过肘,或身冷而反见阴象者,正为热极似寒,俗工妄谓变成阴症,急用热药助阳,十无一生矣(宜白虎汤。)又有妇人热入血室因而发厥者(宜以童便为君,加赤芍、生地、牛膝、丹皮、桃仁。)以上热厥所统。尸厥者,由胃犯不正之气,或因吊死登冢,飞尸鬼击,致阴气上盛,下部空虚,手足冷,肌肤起粟,头面青黑,错言妄语,不省人事(宜苏合丸、藿香正气散。)或有身脉不动,形体无知,状如死尸者,须先用药令其苏苏(宜返魂丹灌之,)然後随其脏气以治,寒则热之,热则寒之,闭则通之。以上尸厥所统。若夫痰厥,则由寒痰迷心,队道不行,故四肢厥冷,僵仆卒倒,咽作声,口吐沫,不省人事,气喘脉弦也(宜导痰汤。)容有暴不知人,类於卒中,但末卒仆如一切中状,喉中痰如曳锯者,必先用药探吐其痰(宜瓜蒂散,)然後治之(宜清气化痰丸、导痰汤。)以上痰厥所统。气厥则缘暴怒伤阴,四肢冰冷,卒然而仆,口出冷气,其脉必浮(宜苏子降气汤。)且有暴怒气逆,昏晕痰塞,牙紧似中风者(宜顺气散。)以上气厥所统。至如暴厥者,由於伤血,其脉芤,先用药灌醒(宜姜汁调苏合丸,)然後察脉治之。如冷过臂膝,唇与指甲青黑者,皆不治。或遇暴厥,可用急治之法(宜蒲黄酒。)以上暴厥所统。又如食厥者,醉饱後感风寒,或着恼,而饮食填塞,胃气不行,变为异常急猝之症(宜和保丸。)或因酒而得,亦名酒厥(宜二陈汤加青皮、葛根。)以上食厥所统。总之,凡治气、食、尸、痰四厥,皆以降痰顺气温中为要,今拟加减之法,四厥可治矣。其法以茯苓、甘草、枳壳,半夏、桔梗、陈皮六味为主药,如遇尸厥,宜加苍术、雄黄、远志、菖蒲、檀香、沉香、乳香、木香等。古人以忍冬藤叶一味煎膏治尸厥,大妙,可采用。遇痰厥,宜加南星、姜汁、瓜蒌霜等。遇气厥,宜加乌药、木香、香附、青皮、砂仁等。遇食厥,本宜吐,宜加厚朴、枳实、山查、麦芽、苍术等。依此治之,自无不效。然此寒、热、尸、痰、气、食、暴七厥之外,更有气虚厥,有所劳伤,气弱不能运行之故也(宜补中益气汤。)更有血虚厥,或吐溺崩漏,产後所致也(宜芎归养荣汤。)更有风厥,手足搐搦是也(宜小续命汤。)更有骨厥,骨活爪痛者是也(宜四七汤。)更有 厥,身立如椽者是也(宜四七汤。)更有痹厥,即脚气顽麻肿痛是也,初发时,必身痛,肢节肿痛(宜羌活导滞汤,後用当归拈痛汤。)更有蛔厥,由於胃寒,蛔虫攻胃,故手足厥冷而必吐蛔也(宜安蛔散,)互详诸虫门。厥之为类,不一如是,独热厥一症,竟变成痿者,或由肾肝虚,阴血失养,而又房欲不绝,以致自踝以下,常觉热痛(宜五兽三匮丸、养血壮筋健步丸。)或由醇酒膏梁,滋火於内,逼阴於外,致相火炽而乘阴位,两脚痿弱,甚且脐膝尻阴皆冷,精滑不固,法当泻相火而复真阴,使阴复其位,则病自痊矣(宜滋肾丸、神龟滋阴丸。)若误投热剂,反泻其阴,而助其阳,立毙之道也,此则厥症之变出者。 业师孙庆曾论厥之说曰:厥症有数种,总在肝风痰火,龙雷之火上冲作厥;相火上冲,阳明气塞作厥;胆怯心虚,痰火气闭作厥;元虚气逆作厥;风邪寒闭作厥。古人又有尸厥、痰厥、风厥、寒厥、痉倅、 、角弓反张皆似厥,极惊人,极难辨识得真,勿惊忙,候脉息面色。看清动作厥状而治之。大指掐拳内凶,掐拳外轻,脉大浮洪有力易醒,脉细沉伏数急不连贯凶,面青、环口青、唇白、鼻青孔黑、人中吊危。此论极为秘要,故书於此。

【脉 法】 《内经》曰:脾脉缓甚为痿厥。又曰: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又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注云:连脏死者,神去故也。丹溪曰:痰病得涩脉,必费调理,说痰胶固,脉道阻塞,必至卒厥也。仲景曰: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人腑即愈,此为卒厥不知人,何谓也?师曰:唇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身温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脉经》曰:尸厥呼之不应,脉伏者死;脉大反小者死。又曰:卒厥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亦生。 熬按:渚厥之脉,大约沉微不数是寒,沉伏而数是热,细是气虚,芤大是血虚,浮是风浮,数而滑是痰,脉至如喘是气,沉滑紧疾是食,浮涩而紧是痹,洪大而渭是蛔,察其脉,合其症,厥病虽繁,宁有遁形乎。

【诸厥原由症治】 《内经》曰:肾虚则清厥,意不乐。又曰:下虚则厥。又曰:邪客於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於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名曰尸厥,以竹管吹其两耳即苏。《纲目》曰:厥论寒热,皆由肾之精气内竭而然也。又曰:王太仆云:厥者,气上逆也,世谬传为脚气。《内经》谓寒厥者,手足寒也,热厥者,手足热也。说阳衰於下则为寒厥,阴衰於下则为热厥,阴阳之气不相接续则为厥。仲景曰:尸厥者,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如死也,还魂汤主之。又曰: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尸,但气不绝,脉动如故,或脉无伦次,乍大乍小,或微细不见而心胸暖者是也。《入门》曰:厥症多以不胜乘其所胜,如肾移寒於脾则为寒厥,心移热於肾则为热厥,寒厥宜十全大补汤加附子或当归四逆汤,热厥宜升阳散火汤、火郁汤。又曰:尸厥之症,卒死,脉犹动,四肢逆冷,腹中气走如雷鸣,听其耳中如微语声者是也,急用硫黄散、朱犀散,如无,用姜汁半盏,酒一盏,煎百沸灌下。又曰:凡尸厥、郁冒、卒死、卒中之类,皆当发表。仲景所谓郁冒欲解,必大汗出是也。又曰:凡卒厥者,口张目开手撒遗尿为虚,宜补气;目闭口噤手拳为实,宜发表。《遗录》曰:风暴厥,不出一时可救之,虽气闭绝,四肢冷,若心腹温,鼻微温,目中神彩不转,口中无涎沫,卵不缩者,皆可活也,备急丸治之。《灵枢》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蚀相干,乱於臂胫,则为四厥;乱於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丹溪日:气上厥逆,属阳,无寒之理,觉恶寒者,乃火极似水也,急与退热清气汤。《医旨》曰:痰厥者,皆因内虚受寒,痰气阻塞,手足厥冷,麻痹,晕倒,脉沉细,宜服加味二陈汤、鹤顶丹。又曰:蛔厥者,胃寒所生,胃中冷则吐蛔,不可用冷药,宜理中汤加炒川椒、槟榔煎水,吞下乌梅丸。《得效》曰:经云:虫贯心则杀人,欲验之,心腹大痛不可忍,或吐青汁黄水,出涎沫,或吐虫,发有休止,宜芜荑散。《类聚》曰:风厥者,四肢 艉],四肢 四肢动而不止也,似瘛 而无力,不得伸缩者也。《回春》曰:凡人卒然晕倒,口噤不能言,目不识人,四肢不举等症,多因饮食过度,变为异常之疾,必须审问,若果饮食之後,或着气恼,用姜盐汤多灌,探吐之,後服加味六君子汤即愈。治诸厥方四十一 理中汤 寒厥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附子理中汤 又 附子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十全大补汤 又 人叁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黄 肉桂 姜三 枣二 当归四逆汤 又 叁 益气汤 气虚 人叁 黄 白术 五味 麦冬 附子 陈皮 甘草 四逆汤 寒厥 附子 乾姜 甘草 升阳散火汤 热厥 升麻 葛根 羌活 独活 葛根 白芍 防风 生草 炙草 火郁汤 又 羌活 升麻 葛根 白芍 人叁 柴胡 甘草各一钱 防风五分 葱白三寸 大柴胡汤 便秘 柴胡 黄岑 半夏 白芍 大黄 枳实 姜 枣 白虎汤 谵语 石亭 知母 甘草 粳米 苏合丸 尸厥 犀角 白术 香附 朱砂 诃子 荜拨 木香 檀香 沉香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熏陆香 龙脑 苏合 香油丸。 藿香正气散 又 藿香 白芷 茯苓 紫苏 厚朴 白术 陈皮 甘草 半夏 桔梗 大腹皮 返魂丹 又 朱砂 雄黄 玳瑁 麝香 白芥子 安息香熔为丸,黍米大,每服五分。 硫黄散 又 硫黄一两 焰硝半两 研极细,分三服,好酒一盏同煎,觉焰起,倾於盏内,说着,候温灌服之,如人行五里,又进一服,不过三服即苏。 朱犀散 又 犀角五钱 朱砂麝香各二钱半 每末二钱,新汲水调灌。 导痰汤 又 南星 半夏 枳 实 赤苓 陈皮 甘草 姜 加味二陈汤 又 半夏 陈皮 当归 茯苓 枳实 桔梗 杏仁各一钱 良姜 砂仁各五分 木香 肉桂 甘草各三分 姜五片 鹤顶丹 又 明矾一两 猩红五钱或黄丹亦可 每取末一匙,入磁器内熔化,乘热作丸,樱桃大,每一丸,薄荷汤下。 清气化痰丸 又 半夏、南星、白矾、皂角、乾姜各四两,先将白矾三味,水五碗,煎三碗,却入星夏浸两日,再煮至星夏无白点,晒乾,同橘红、青皮、苏子、菔子、山查、神僸、杏仁、葛根、麦芽、香附各二两,蒸饼丸。 此丸专治膏梁厚味人脑满痰盛之症。若脾胃虚者,必受害,切不可轻用。 苏子降气汤 气厥 苏子 半夏 前胡 炙草 当归 陈皮 沉香 虚加黄 ,冷加肉桂。 八味顺气汤 又 茯苓 白术 白芷 香附 青皮 陈皮 乌药 甘草 退热清气汤 又 柴胡 陈皮 赤苓各一钱 半夏 枳壳各八分 便香附七分 川芎五分 木香 炙草各三分 砂仁七粒 姜三片 蒲黄酒 暴厥 蒲黄一两,炒褐色,清酒十杯沃之,温服。 备急丸 又 大黄 乾姜 巴霜各二两 蜜和,捣千杵,丸小豆大。卒厥者,取三丸热酒吞下,口不开,酒化灌之,下咽即活。此方专治诸卒死、暴疾百病及中恶客 、鬼击鬼打、面青口噤、奄忽气绝。张易老名独行丸,乃急剂也。 还魂汤 尸厥 麻黄三钱 杏仁二十五粒 肉桂 甘草各一钱 水煎,灌服。噤口者斡开口灌之,药下立苏。 保和丸 食厥 山查 神僸 半夏 橘红 麦芽 茯苓 菔子 连翘 黄连 加味六君子汤 又 香附钱半 白术 茯苓 陈皮 半夏各一钱 人叁七分 木香 砂仁各五分 甘草三分 姜三片 枣二枚 苏叶十片 二陈汤 总治 茯苓 半夏 甘草 陈皮 补中益气汤 气虚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升麻 柴胡 甘草 陈皮 芎归养荣汤 血虚 川芎 当归 熟地 白芍 麦冬 杞子 黄柏 知母 甘草。 小续命汤 风厥 麻黄 人叁 黄岑 白芍 甘草 川芎 杏仁 官桂 附子 防风 防己 姜 四七汤 骨厥 半夏曲 茯苓 苏叶 厚朴 姜 枣 羌活导滞汤 痹厥 羌活 独活 当归 防已 大黄 枳实 当归拈痛汤 又 当归 独活 炙草 黄岑 人叁 茵陈 升麻 葛根 苦叁 苍术 知母 泽泻 猪苓 防风 白术 安蛔散 蛔厥 乌梅丸 又 乌梅十五个 黄连七钱半 当归 川椒 细辛 附子 肉桂 人叁 黄柏各三钱 醋浸乌梅取肉,捣极烂,和匀作丸,每米饮下一二十丸,或二三十丸。 芫荑散 又 芜荑 雷丸各五钱 乾漆炒烟尽一钱 每末二钱,温水调服,小儿半钱。 五兽三匮丸 变痿 鹿茸 血竭 虎胫骨 酒牛膝 金毛狗脊燎去毛各一两即五兽也,如法为末。另用附子一个去皮,剜去中心,入朱砂细末一两填满,又用木瓜一枚去皮,剜去中心,入附子於内,以附子末说口,即三匮也。却以三匮坐於瓷器内,重汤蒸至极烂,取出,和五兽末打丸芡子大,木瓜酒下 养血壮筋健步丸 又 熟地四两 酒牛膝 姜杜仲 酒当归 盐黄柏 苍术各二两 酒白芍一两半 盐黄 盐补骨脂 山药 五味 杞子 人叁 菟丝子 白术 虎胫骨 龟板各一两 防风六钱 酒防已五钱 酒羌活三钱 猪脊髓七条,入炼蜜丸,盐汤下。 神龟滋阴丸 又 酥炙龟板四两 盐黄柏 盐知母各二两 杞子 五味子 锁阳各一两 乾姜五钱 酒糊丸,盐汤下。 滋肾丸 又 酒黄柏 酒知母各一两 肉桂半钱 水丸,空心白汤下。

诸 源流 诸 ,肾经病也。《内经》专主肾经失职,而河间则以为热甚,风燥乃其兼化,丹溪又主痰与热,士材又兼主肝肾,而或兼风火,要当据《内经》为的,诸家之说当叁考,以为酌治之法,庶诸 无遁情。经曰:二阴急为 厥。二阴者,足少阴肾也。说其症在肾气之厥,而邪伤在阴与筋,以肾气主少阴与枢,少阴逆而枢失,则气塞於经而上行。少阴脉系舌本,故塞喉,音隘不容发,若兽吗然也。经时必止者,气复反则已,是以不与癫同也。又曰:心脉满大, 筋挛;肝脉小急, 筋挛;足少阴筋病,主 及痉。说心脉满而 者,肾逆而心火郁也;逆於肝者,肝阴先不足;而肾气逆之,故肝脉小急,亦 筋挛也;凡 必兼 ,少阴厥而後 也。又曰:阳维从少阴至太阳,动苦肌肉痹,及下部不仁,又苦颠仆羊鸣,甚者失音不能言。说阳维维於诸阳,而从少阴至诸阳,是阴为阳根也,故能维诸阳,而少阴阴邪从而至诸阳,故能塞诸阳之会,而患肌痹等症;羊鸣失音者,少阴气不至,则为喑也。又曰:阴维从少阳斜至厥阴,动苦颠 僵仆,羊鸣失音。说阴维从少阳至厥阴,是阳为阴鼓也,动在少阳,故能鼓诸阳而为维;而少阳既衰,阴邪遂壅,亦能全塞诸阴之会,而筋络相副,故亦患颠 等症。此虽不拈少阴,而厥阴之方阖,亦少阴之失枢也。观《内经》之言,则诸 为患,可识其皆由於肾矣。若河间主熟,故专以清凉为主;丹溪主痰与热,故以星、半、岑、连为主,而热多者清心,痰多者行吐,然後用安神平肝,如归、地、牛黄、朱砂、青黛、柴胡、川芎、金银箔之类;士材兼主肾肝,故以为 症之发厥,由肾中龙火上升,而肝家雷火相从而助,惟有肝风,故搐搦,搐搦则通身脂液逼迫而上,随逆气以吐出於口也。诸家之可叁考如此。总而论文,诸 之原,虽根於肾,而诸 之发,实应五脏 如马 之张口摇头作马嘶者,则应乎心;牛 之目正直视腹胀作牛吼者,则应乎脾;猪 之喜吐沫作猪叫者,则应乎肾;鸡 之摇头反折喜惊作鸡呜者,则应乎肝;羊 之扬目吐舌作羊声者,则应乎肺。须各对其经而治之。而所发之候,亦可据以辨验经络。如晨朝发者,病在足厥阴肝;黄昏发者,病在足太阴牌;平旦发者,病在足少阳胆;日中发者,病在足太阳膀胱;亥时发者,病在足阳明胃;中夜发者,病在足少阴肾。须务加引经药(肝,柴胡、吴萸;脾,升麻、葛根、白芍;胆,柴胡、青皮;膀胱,羌活;胃,白芷、石膏;肾,肉桂、知母、独活。)《千金方》又云:先身体热, 惊啼而後发,脉浮洪者,为阳 ,病在六腑肌肤之间,易治(宜妙香丸;)先身冷,不惊掣啼叫,病发脉沉者,为阴 ,病在五脏骨髓之内,难治(宜五生丸、引神归舍丹。)此又以阴阳辨验,其法较为便捷。总之,五 之应五脏,所以识其由;发时之分六经,所以审其病;症状之别阴阳,所以异其治。固非有矛盾也。故阳 必由痰热客心胃,闻惊而作,甚则不闻惊亦作,宜用寒凉药;阴 亦本痰热,缘医用寒药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宜用温补燥湿药。此施治之不可混也。然而为标为本,亦更有辨。说 症之成,有从标而得者,止在经脉不通;有从本而得者,必深人两肾动气。夫两肾动气,是脏腑之根,呼吸之门,生气之本也。生气者,阳从阴极而生,即苍天之气所自起之分也。故经曰苍天之气清净,则意志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不能害,或经脉引入外咸,内伤深入於根本,伤其生化之原,则命门相火,自下逆上,塞其音声,迫出鸟兽之音,遍身之液,与脾之涎沫,迫而上涌,流出於口,涎潮於心,故卒倒不知人也。小儿又有胎 ,得之母腹中,其母孕时,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子生即发为 疾(宜烧丹丸。)而从古疗 ,惟子和法最善,其法,汗吐下并施,若虚而不胜吐下者,则以豁痰清火为主(如南星、木香、竹沥、菖蒲、全蝎、人叁、黄岑、麦冬,)所用方药无不取效(宜龙脑安神丸、五 丸、叁朱丸,)师其意而用之可也。至篙崖则专取二 治之,亦属径路可寻,其法,以昼作者为阳 (宜升阳汤,)夜作者为阴 (宜四物汤加柴胡、瓜蒌、半夏、南星、黄柏、知母 远志、枣仁、菖蒲)是也。此皆前人之可取以为则者也。然而 病日久,必成窠囊(宜厚朴丸,)窠囊日久,中必生虫(宜妙央丸,)或与行痰(宜追风祛痰丸,)涤热(宜清心温胆汤,)除惊(宜惊气丸,)宁神(宜归神丹。) 病已愈,须防再发(宜断 丹,或十全大补加枣仁、远志、朱砂、麦冬、金箔、银箔,)必经年峻补,才保无虞,然後再加调养(宜六味丸,)庶乎可耳。

【脉 法】 《脉诀》曰:癫 之脉,浮洪大长。鳌按:诸 之脉,大约沉实弦急者,皆不可治。 (诸 症治 《纲目》曰: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则眩盛仆倒。熬按:凡痰病皆然,不独 也。而不知人,名之日癫。大人日癫,小儿日 ,其实一也。又曰:仆倒不省,皆由邪气逆上阳分,而乱於头中也。癫 者,痰邪逆上也,痰邪逆上,则头中气乱,头中气乱,则脉道闭塞,孔窍不通,故耳不闻声,不识人,而昏眩仆倒也。又曰:凡癫 仆时,口中作声,将省时吐涎沫,省後又复发,时作时止,而不休息。中风、中寒、中暑。尸厥之类,则仆时无声,省时无涎,後不再发。《入门》曰:有五,肝曰鸡 ,心曰马 ,脾曰牛 ,肺曰羊 ,肾曰猪 ,以病状偶类故为名,其实不外乎痰火与惊,三者而已。诸方曰:宜烧丹丸;身热脉浮为阳 ,宜妙香丸;心凉脉沉为阴 ,宜五生丸;肥人多痰,宜加味寿星丸;瘦人火盛,霞清心滚痰丸;痰迷心窍,宜金箔镇心丸;痰火俱盛,宜甘遂散吐下之;因惊者,宜抱胆丸;因怒者,宜宁神导痰汤;心藏虚损,气血不足,宜滋阴宁神汤、清心温胆汤;妇人 ,宜加味逍遥散、朱砂膏;五 ,遘治宜五 丸、六珍丹、钱氏五色丸; 愈再发,宜断 丹。治诸 方二十九 龙脑安神丸 总治 冰片 麝香 牛黄各三钱 犀角 茯苓 人叁 麦冬 朱砂各二两 金箔二十五方 牙硝二钱 地骨皮 桑皮 甘草各一两 蜜丸,芡子大,日三服。 五 丸 总治 白附子五钱 半夏 南星 乌蛇 全蝎各二两 皂角二两打碎用水平碗浸透揉汁去渣同白矾二两煎乾 蜈蚣半条 僵蚕一两半 朱砂 雄黄各一钱半 麝香三分 姜汁糊丸,每服三十丸。此方不问新久癫 皆治 叁朱丸 又 人叁 蛤粉 朱砂等分 猪心血丸,金银汤下三十丸。升阳汤 阳跻 连节麻黄 防风各八钱 苍术一两半 炙甘草五钱 空心服。 四物汤 阴跻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厚朴丸 窠囊 黄连二两半 厚朴 川椒 川乌各两半 柴胡 吴萸 紫菀菖蒲 桔梗 茯苓 官桂 乾姜 皂角 人叁各一两 巴霜五钱 蜜丸,每五六十丸,姜汤下。春夏再加黄连二两。秋冬再加厚朴二两,人叁、菖蒲各两半。 妙央丸 生虫 丁香 木香 沉香 胡黄连各五钱 乳香 麝香 熊胆 大黄各两半 白丁香三百粒 轻粉四钱半 雄黄 青皮 黄岑 黄连各五钱半 黑丑 三棱 蓬术 陈皮 甘草 雷丸 鹤虱各一两 赤小豆三百粒 巴豆七粒 荞麦两六钱作糊丸,每丸重一钱,朱砂为衣,阴乾,水化服。 追风祛痰丸 行痰 半夏末二两 分二份一皂角汁浸作曲一姜汁浸作曲 南星三两一半白矾水浸一日夜一半皂角水浸一日夜 防风 天麻 僵蚕 白附子煨皂角同炒各一两 全蝎 活木香 白矾各五钱 姜汁糊丸,朱砂为衣,姜汤下七八十丸。 清心温胆汤 涤热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实 姜黄连 竹茹 白术 菖蒲 香附 当归 白芍各一钱 麦冬八分 川芎 远志 人叁各六分 甘草四分分二帖,加姜三片。 惊气丸 除惊 苏子一两 附子 木香 白花蛇 僵蚕 橘红 天麻 南星各五钱 全蝎二钱半 冰片 麝香各五分 朱砂二钱半半为衣 蜜丸,龙眼大,每一丸,蒲荷汤或酒下。若去附子加铁粉,尤妙。此方专治因惊失心,遂成癫疾,发则涎潮昏塞,醒则精神若痴之证。 归神丹 宁神 块朱砂二两入猪心内灯草扎酒蒸二炊久取出另研 枣仁 茯神 人叁 当归各二两 西珀 姜远志 龙齿各一两 金银箔各二十片 酒糊丸,梧子大,初服九丸,渐至二九丸,麦冬汤下。癫 甚者,乳香、人叁汤下。多梦不睡,枣仁汤下。 断 丹 止 黄 傂傑諤细辛 甘草各五钱 蛇壳一条烧存性 蝉壳全者四枚 牛黄一钱 枣肉丸,每二十丸,叁汤下。 十全大补汤 又 人叁 白术 茯苓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黄 肉桂 加糯米。 六味丸 保养 地黄 山萸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 烧丹丸 胎 元精石 轻粉各一钱 粉霜 硼砂各五分 研细,入寒食面一钱,水丸成饼、再用面裹煨黄,去面再研,水丸如米大,一岁儿五丸,二岁十丸,温水下,取下恶物为度。先服此丹,继必以四物汤入黄连再随时令加减,且令淡味,以助药力,须数月方愈。 妙香丸 阳 朱砂九钱 牛黄 冰片 麝香 腻粉各三钱 巴霜三十五粒金箔九方 炼黄蜡六钱,入蜜少部和匀,每两作三十丸,每用一丸,米汤下,取利下一切恶毒痰涎为度。如要药力速行,以针刺一眼,冷水浸少时服,其效更速。此疏抉肠胃,制伏水火之剂也。 五生丸 阴 南星 半夏 川乌 白附子 黑豆各生用一两 姜汁湖丸,每三丸或蓝丸,淡姜汤送下。 引神归舍丹 又 胆星二两 朱砂一两 便附子七钱 猪心血丸,每五十丸,萱草根汤下。 加味寿星元 去痰 姜半夏六两 南星三两 朱砂一两 西珀 活矾各五钱 母真珠一钱 姜汁湖丸,朱砂为衣,姜汤下三五十丸。 清心滚痰丸 火盛 酒蒸大黄 黄岑各四两 礞石同焰硝 @犀角 皂角 朱砂各五钱 沉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 水丸,朱砂为衣,温水下七十丸。 金箔镇心丸 痰迷 胆星一两 朱砂 西珀 天竺黄各五钱 牛黄 雄黄 真珠各二钱 麝香五分 蜜和,每两作三十丸。金箔为衣,每一丸,薄荷汤下。 甘遂散 痰火 甘遂末一钱,猪心血和匀,将猪心批两片,入药於内,合,以线扎,皮纸湿包,煨熟取药出,入朱砂末一钱匀和,分作四丸,每一丸,将所煨猪心煎汤化下,如大便下恶物即止。不效,再服一丸。 抱胆丸 因惊 黑铅三两,先入铫熔化,次下水银二两,候结成砂子,再下朱砂、乳香末各一两,乘热用柳木槌研匀,丸如芡子大,每一丸,空心,井水下,病者得睡,切莫惊动,觉来即安,再服一丸,可除根矣。 宁神导痰汤 因怒 姜半夏二钱 制南星 橘红 枳壳 赤苓 甘草各一钱,姜五片 水煎。此即导痰汤也。加远志、菖蒲、黄岑、黄连、朱砂,名曰宁神导痰汤。若加香附、乌药、沉香、木香,名顺气导谈汤。加黄岑、黄连,名清热导痰汤。加羌活、白术,名祛风导痰汤。 滋阴宁神汤 心虚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人叁 白术 远志 南星各一钱 枣仁 甘草各三分 酒黄连四分 姜三片 加味逍遥散 妇人 白芍 白术 各一钱二分 地骨反 知母 当归各二钱 茯苓 麦冬 生地各八分 山栀 黄柏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 朱砂膏 又 枣仁 人叁 赤苓各一两 西珀二钱半 朱砂 乳香各五钱每末一钱,灯心、大枣汤调下,或蜜丸,簿荷汤下亦可。 钱氏五色丸 通治 真珠另研 雄黄熬备一两 铅三两 水银二钱半同铅熬结砂子 朱砂五钱 再共研极细,面糊丸,小麻子大,薄荷汤下三四丸。 六珍丹 又 水银两半用黑铅一两同熬成屑 雄黄 雌黄 真珠各一两 丹砂水飞五钱 为极细末,蜜和,杵二三万下,丸梧子大,姜枣汤下五丸。

大便秘结源流(大便不通 脾约症) 大便秘结,肾病也。经曰:北方黑水,入通於肾,开窍於二阴。说以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调和。若为饥饱劳役所损,或素嗜辛辣厚味,致火邪留滞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成便秘之症。此其原可按经而得之者也。若条分之,则有由胃实者,善饮食,小便赤(宜七宣丸。)有由胃虚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宜厚朴汤。)有由大肠实者,腹满,屎鞭(宜麻仁丸。)有由血虚者,液活发渴(宜益血润肠丸。)有由热秘者,面色赤,六脉数实,胀闷,口舌疮,时欲得冷(宜四顺清凉饮,叁用木香槟榔丸,重者承气汤。)有由冷秘者,面色白而黑,六脉沉迟,小便清白,时欲得热(宜藿香正气散加官桂、枳壳。)有由风秘者,风搏肺脏,而肺与大肠表里,因传大肠(宜润肠丸,小续命汤去附子,倍芍药,加竹沥。)有由气秘者,气不升降,谷气不行,善嘻(宜苏子降气汤加枳壳。)有由相火游走脏腑者(宜大黄牵牛散。)有由血热者(宜当归润燥汤。)有由风热郁滞者(宜疏风润肠丸。)有由血分活燥者(宜润麻丸。)有由津液亡失,或活竭者(宜苁沉丸、五仁丸。)有由幽门不通者(宜通幽汤)。有由三焦不和,气不升降,胸膈痞满者(宜搜风润肠丸。)有由气壅滞而兼有热者(宜四磨汤、六磨汤。)有由本有风病而大便秘者(宜皂角元。)有由病後血气末复,或产後去血过多,及发汗利小便者(宜八珍汤倍当归加肉苁蓉、苏子。)有妇人风秘者(宜大麻仁丸。)至老人便秘,亦各有故,不可概施方剂。如由肠胃积热;致二便燥涩(宜疏风顺气元。)如专由风秘(宜小皂角丸。)如由虚而兼风秘(宜二仁丸。)如由虚而兼气秘(宜橘杏丸。)如由虚而兼血秘(宜苏麻粥、三仁粥。)皆当分别。然总之老年气血虚津液往往不足,切不可轻用硝黄,恐重竭其溥液,致秘结更甚也(总治宜八珍汤倍当归加肉苁蓉、苏子、杏仁、陈皮。)倘或阴寒,脉却实,又微觉躁,宜於温暖药中略加苦寒,以去热躁,躁止勿加。如阴躁,刻欲就冷,两尺虚,或沉细而迟,不得用寒药(宜理中汤极冷服。)如或不效,则用外导之法(宜蜜煎,加盐、皂角各五分,冷秘宜酱瓜姜,热秘宜猪胆汁。)

【脉 法】 《医鉴》曰:大便秘结,脾脉沉数,下连於尺,为阳结;二尺脉虚,或沉细而迟,为阴结;右尺脉浮为风结。又曰:老人虚人秘结,脉雀啄者难治。《回春》曰:燥结之脉,沉伏勿疑,热结沉数,虚结沉迟,若是风燥,右尺浮肥。

【秘结症治】 仲景曰: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此为实,名曰阳结,期十七日当剧;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绪,期十四日当剧。《入门》曰:燥属少阴津液不足,以辛润之;结属太阴有燥屎,以苦泄之。易老曰:实秘者,物也;虚秘者,气也。丹溪曰:实秘宜涤荡肠胃,开结软坚,如硝、黄、枳实、厚朴、承气汤之类是也;虚秘宜滋养阴血。润燥散结,如归、地、桃仁、麻仁、黄岑、润燥汤之类是也。海藏曰:桃杏仁俱治大便秘,当以气血分之。昼则便难,行阳气也。宜杏仁;夜则便难,行阴血也,宜桃仁。老人虚人大便燥秘,脉浮在气,宜杏仁、陈皮;脉沉在血,宜桃仁、陈皮。所以俱用陈皮者,以手阳明大肠与太阴肺为表里也。东垣曰:血燥,以桃仁、酒大黄通之;气燥,以杏仁、枳实通之;风燥,以麻仁、大黄利之;气涩不通,以郁李仁、皂角仁润之;气壅便秘,以人叁、归身、麻仁、大黄开之。

【秘结导引】 《保生秘要》曰:以舌顶上 守悬痈,静念而液自生,俟满口,赤龙搅动,频漱频吞,听降直下丹田,又守静,咽数回,大肠自润,行後央效。

【运 央】 《保生秘要》曰:左手抚脐,用意推旋开五脏,向後落大肠,九曲行去,或升肾水洗润大肠,九曲而通泻之。 大便不通 亦肾病也。说秘结者,不过时常燥结,艰於下利而已。,若不通,则往往十日半月不便,闭塞阻隔,甚至胸腹胀满,代闷欲绝。而其原则各有由:大约热邪入里,则胃有燥屎;三焦伏阳,则泽液中乾。此固由大肠之挟热者也(宜润肠丸。)虚人阴冷而血乾活,老人阳衰而气道塞,此则由大肠之挟冷者也(宜润肠汤。)腹胀痛闷,胸痞咳呕,此又由宿食留滞者也(宜脾积元。)肠胃受风,乾燥涸涩,此又由风气燔灼者也(宜大麻仁丸。)肺气壅蔽不能下降大肠,而诸气之道路因以闭塞,噫逆泛满,此又由气失升降之常者也(宜桔梗枳壳汤。)然则大便之不通,夫岂可与秘结之症,同焉混视哉。

【大便不通症治】 《正传》曰:久病腹中有实热,大便不通,润肠丸微利之,不可用峻利之药。《医鉴》曰:大便闭,服承气汤之类不通者,四物汤加槟榔、枳壳、桃仁、红花。又曰:大便不通,宜灵宝丹、大黄饮子;老人虚人,宜润肠丸、润肠汤;妇人宜通神散,产前後宜调导饮,外治宜宣积丸、提盆散。丹溪曰:古方通大便,皆用降气之剂。说肺气不降则大便难於传送,用杏仁、枳壳,沉香、诃子等是也。老人虚人风人,津夜少而秘者,宜以药滑之,用麻仁,脂麻、阿胶等是也,若妄以峻剂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复秘,或更生他病矣。 脾约 液活症也。仲景论阳明伤寒自汗出,小便数,则津液内竭,大便必难,其脾为约,脾约丸主之。说液者,肺金所布,肺受火烁,则津液自竭,而不能行清化之令,以输於脾,是肺先失传送之职,脾亦因爽转输之权,而大便有不燥结者乎。但仲景以脾约丸主之,恐只宜於古,而不尽宜於今,说古人壮实,开泄犹可,今人气血多有不充。此丸以大黄为君,当大病後,或东南人虚羸,恐虽热甚,而偶误服此,必脾愈弱而肠愈燥也。故本病只宜以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为上(宜当归润燥汤、苁沉丸、润肠丸。)必审知其人强壮,或热结太甚,或西北充实之人,犹可以脾约丸投之,否则宜谨慎也。

【脾约症治】 成无己曰: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难,制脾约丸以下脾之结燥。丹溪曰:脾约症,在西北以开结为主,在东南以润燥为央。治大便秘结方三十一 七宣丸 胃实 大黄一两 木香 槟榔 诃子皮 桃仁十二粒 蜜丸,水下五十丸,以利为度。 厚朴汤 胃虚 厚朴 陈皮 白术 甘草 枳实 半夏曲 姜 枣 麻仁丸 大肠实 麻仁 杏仁 厚朴 枳实 赤芍药 大黄 蜜丸,每二十丸,临卧服,取利。 益血润肠丸 血虚 当归 熟地 荆芥 枳壳 麻仁 杏仁 苁蓉 苏子 将熟地、麻仁、杏仁同杵千下,加蜜丸,空心下五六十丸。 木香槟榔丸 热秘 木香 槟榔 枳壳 杏仁 青皮 皂角 郁李仁 半夏曲 四顺清凉饮 又 大黄 甘草 当归 赤芍各一钱 加薄荷十叶 承气汤 又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姜 藿香正气散 冷秘 茯苓 白芷 紫苏 藿香 厚朴 白术 陈皮 桔梗 半夏 大腹皮 甘草 润肠丸 风秘 麻仁另研 羌活 大黄 归尾 桃仁另研 蜜丸。 小续命汤 又 麻黄 人叁 黄岑 赤芍 川芎 甘草 杏仁 官桂 防己 防风 附子 姜 苏子降气汤 气秘 苏子 半夏 厚朴 前胡 陈皮 甘草 当归 沉香 姜虚加肉桂、黄 。 八珍汤 病後 人叁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热地 理中汤 阴躁 人叁 乾姜 白术 甘草 大黄牵牛散 相火 大黄一两 黑牵牛头末五钱 共为末,每三钱,手足冷者酒调下,手足热者蜜汤下。 当归润燥汤 血热 当归 大黄 熟地 甘草 桃仁 麻仁各一钱 生地 升麻各七分 红花二分 先取七味煎至半,入桃仁、麻仁再煎至半,空心服。疏风润肠丸 风热 麻仁二两半 桃仁二两 皂角烧存性两三钱 大黄 羌活各一两 防风 当归各三钱 蜜丸白汤下。 皂角元 风人 羌活 防风 牙皂 枳壳 桑皮 槟榔 杏仁 麻仁 白芷陈皮等分 蜜丸汤下三五十丸,有热加大黄。 润麻丸 血燥 麻仁 桃仁 生地 当归 枳壳各一两 蜜丸,白汤下。 苁沉丸 亡津 肉苁蓉二两 沉香一两 麻仁汁打糊丸,空心,米饮下。 五仁丸 又 橘红四两另研 桃仁 杏仁各一两 柏子仁五钱 郁李仁二钱松子仁一钱二分半 各另研,蜜丸,空心,米饮下 通幽汤 幽门秘 升麻 桃仁 归身各钱半 生地 熟地各七分 炙草 红花各二分 煎好,调槟榔末五分服。 搜风润肠丸 三焦 郁李仁一两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沉香 槐角 枳壳 枳实 三棱 煨大黄各五钱 蜜丸,空心米饮下。一方加莱菔子五钱,更妙。 四磨汤 气滞 槟榔 乌药 木香 沉香等分 各浓磨水,共取盏中七分,煎三五沸,微温服。 六磨汤 兼热 即上四磨汤加大黄、枳壳等分,磨浓汁服。 大麻仁丸 妇人 木香槟榔 枳壳各一两 麻仁 炒大黄各三钱 蜜丸。 疏风顺气元 肠胃热 大黄酒蒸七次五两 车前子二两半 郁李仁 槟榔 麻仁 酒菟丝子 酒牛膝 山药 萸肉各二两 枳壳 防风 独活各一两 蜜丸。此方专治大便秘结,真良方也。久服精神康健,百病不生,尤宜老人。 小皂角丸 风秘 皂角炙 枳壳 炒等分 蜜丸。 二仁丸 又 杏仁 麻仁 枳壳 诃子肉等分 橘杏丸 气秘 橘皮 杏仁等分蜜丸。 苏麻粥 顺气 苏子 麻仁 不拘多少,等分水浸,研滤取汁,和粳米作粥食。 三仁粥 老虚 桃仁 海松子仁各一合 郁李仁一钱 捣烂取汁,和米作粥服。治大便不通方十四 润肠丸 挟热 当归 生地 枳壳 桃仁 麻仁等分 蜜丸。 鳌按:此方酌加大黄、黄岑亦可。 润肠汤 挟冷 麻仁盏半水研滤去皮取汁 脂麻半盏水研取汁 桃仁研泥一两 荆芥穗为末一两 共合和,入盐少部煎,代茶饮之,以通利为度。 半硫丸 冷甚 姜半夏末 硫黄研极细 等分,姜汁浸蒸饼丸,姜汤或酒下三五十丸。 大麻仁丸 风秘 方详上。 桔梗枳壳汤 气壅 四物汤 润血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灵宝丹 推积 木香 沉香 乳香各五分 巴霜二钱 大枣三枚,蒸取肉打丸,绿豆大,每服二丸,或三丸,凉水送下。如欲利三行,先吃凉水三 口,然後用凉水送下。如欲五行、六行,依数吃水。 大黄饮子 热燥 生地二钱 煨大黄 杏仁 栀子 升麻 枳壳各一钱 人叁 黄岑 甘草各五分 姜五片 豉二十一粒 乌梅一个 润肠汤 久闭 蜂蜜一两 香油五钱 朴硝一撮 水一杯,煎数沸。 通神散 妇人 大黄 芒硝 桃仁 郁李仁各一两 木香五钱 每末二钱,米汤下。 脾积丸 宿食 蓬术一两半 三棱一两 青皮五钱 良姜以醋煮切片焙乾 木香 百草霜 巴霜各二钱半 面糊丸,麻子大,陈皮汤下五七十丸。 调导饮 产前後 当归 川芎 防风 枳壳各一钱二分 甘草三分 姜三 枣二 空心,煎服。 宣积丸 外治 巴豆去壳 乾姜 韭子 良姜 硫黄 甘遂 槟榔等分 饭丸,如鸡子黄大,早朝先以椒汤洗手,麻油涂手,掌握药一丸,移时便下。欲止,则以冷水洗手。 提盆散 又 草乌为极细末,葱白一枚,切去根,其头上有汁湿。蘸草乌末纳肛门中即通。此即霹雳箭,能治大小便不通。治脾约症方四 脾约丸 总治 大黄蒸四两 枳实 厚朴 赤芍各二两 麻仁两半 杏仁一两二钱半 蜜丸,空心,汤下五十丸。 苁沉丸 又 言详上。 润肠丸 又 杏仁 麻仁 枳壳 陈皮各五钱 阿胶珠 防风各二钱半 蜜丸,每五十丸,老人苏子汤下,壮者荆芥汤下。 当归润燥汤 又 当归 大黄 熟地 甘草 桃仁 麻仁各一钱 生地 升麻各七分 红花二分 先将七味煎至半,入桃仁、麻仁煎至半,空心服。一名润燥汤。1

卷 十

心包络病源流 (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於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侸,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糯内行太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支者另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次注手少阳三焦。每日戌时,周身气血俱注於心包络经。手厥阴包络经,少气而多。) 《灵兰秘典》论十二官无心包络,但曰: 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按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膜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其地正值 中,且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实臣使也。然则《秘典》之言 中,其即为心包无疑矣,故心为君火,居广明以建极,以照临十二官。经曰:君火不用,尊之极也。然火为地二所生,君火虽不用,有奉天行职。又不得同於君火者,心包所以主相火也。夫相火本属少阳胆,相火之用,专属阳明胃腐熟水谷,何以心包主之也?说以人之相火,起於少阳胆,遂游行於三焦,而督署之以为阳明腐水谷之正者,实心包也。故经曰:阳明居午以阳明当相火夏令,不言心包,而心包之能督署自见矣。此以知阳明之经之职,总摄於包,而胆也、胃也、三焦也,总与心包同一职矣。所以《难经》曰: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右尺巳午,即其位也。说手心主者,心包之别名,去腕二寸曰内关,出於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於心包。心系气实,则病心痛,心中大热,手心热,面黄,目赤,笑不休,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侸支满;虚则烦心,手心热,心澹澹大动,然虚不可补,此皆取之两筋间也。古人云:心包络痛,必连及少阳、少阴。夫亦可以知其故矣。

【包症治】 《灵枢》曰:少阴者,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在於心者,旨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少阴无输也。《正传》曰:心包络,实乃裹心之膜,包於心外,故曰心包络也。《医旨》曰:包络虚,宜钱氏安神丸;虚而挟热,醒心散;包络实热,宜犀角地黄汤、十味导赤散。治心包络病诸药要品及方四 心包络虚宜养心(当归 川芎 血竭 没药 茯神) 心包络实宜泻火(朱砂 丹皮 犀角 生地 山栀子 当归 黄岑 黄连 黄柏) 钱氏安神丸 因虚 朱砂一两 麦冬 牙硝 茯苓 山药 寒水石 甘草各五钱 冰片二分 蜜和,一两作三十丸,每丸,砂糖水化下。 醒心散 虚热 人叁 麦冬 远志 五味 茯神 生地 菖蒲等分 犀角地黄汤 实热 犀角 生地 黄岑 黄连 大黄 十味导赤散 又 地骨皮 黄连 黄岑 麦冬 半夏 茯神 赤芍 木通 生地 甘草各五分 加姜五片 缳漱嫔。标本方药标(泻心汤 犀角地黄汤)本(桃仁承气汤)

三焦病源流 (手少阳三焦脉,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二指之司,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後,入缺盆,布 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到三焦。其支者从 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俢。其支者从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嘜,次注足少阳胆经。每日亥时,周身气血俱注於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少血而多气。) 经曰:上焦出胃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胃中。中焦亦并在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别回肠注於膀胱。而於阳明胃之脉,则曰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此与三焦同行在前,不知三焦者,实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胃之地。三焦之所主,即胃之所施,其气为腐熟水谷之用,与胃与太阴脾之前,为相火所居所游之地。故焦也者,固以熟物为义也。然则三焦虽有上中下之分,而所由以分者,不俱从胃言之欤,何则?人之心下为膈膜,膈下为胃,其上口曰贲门,在脐上五寸上 穴分,是为上焦;脐下四寸为中 穴,即中焦,肺脉起中焦在此;脐上二寸为下 穴,即胃下口传入小肠处,曰幽门者,是为下焦。论三焦地分,虽不过四寸之间,而论三焦所主部位,则上焦之胃上口,承接心肺,其所主部位自在膈以上一段;下焦之胃下口,下输水谷於小肠,而小肠之水液,渗入膀胱以注前阴,小肠之滓秽,转输大肠以注後阴,则下焦所主部位,自在脐腹以下一段;若膈之下,脐腹以上,中间一段胃实居之,则胃之正中,正中焦所主之部分也。古人云:上焦如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云下焦如沤,又云如沥者,状化时沃溢之气也;云下焦如渎者,状挤泌流水之象也。古人诚见乎三焦之气化,一皆胃之气化,一皆相火所成央耳,乃後以三焦为无状,空有名,皆不知其为匡廓於阳明也。故其病而燥,实则有耳鸣,喉痹肿痛,耳後连目锐嘜痛,肩 痛,内外皆疼,头面赤热,赤白游风等症虚则有腹寒,短气,少气等症;如或板窒窒,则三焦之气滞也,急当调之,使一气流通。

【三焦传受】 《灵枢》曰;上焦出於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侸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荣俱行於阳二十五度,行於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而复大会於手太阴,命曰卫气也。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亦注於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於此,故独得行於经隧,命曰荣气也。下焦者,别回肠,注於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肠,而成了焦,渗而俱下,挤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入门》曰:心肺若无上焦,何以宗主荣卫;脾胃若无中焦,何以腐熟水谷;肝肾若无下焦,何以疏决津液。无形而有用,主持诸气,三焦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症治】 《灵枢》曰: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又曰: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也。海藏曰: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此出而不纳也;中焦如沤,沤不利,则为留饮不散,久为中满,此上不能纳,下不能出也;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此上纳而下不出也。《入门》曰:三焦为丙火府,故其发也,为无根之相火。《内经》曰:三焦为上中下水谷之道路,其病宜通利二便。《医鉴》曰:三焦病,宜三和散、枳壳丸、木香 槟榔丸。治三焦病诸药要品及方七 实宜清凉血(苏子 知母 元叁 黄岑 童便 贝母 麦冬 黄柏 山栀 黄连 射乾 甘草 犀角 天冬 白芍 生地 蒲黄 牛膝 桔梗 蒲荷 花粉 丹皮 连翘 赤芍 根 蓝汁 红蓝花 牛蒡子 山豆根 山茨菰 千金子 枇杷叶 五味子 甘蔗汁 梨 柿 三焦实兼宜降气) 虚宜补中益气(人叁 白术 黄 麦冬 沉香 益智仁 五味子) 滞宜调气通塞(木香 香附 苍术 砂仁 白蔻仁 紫苏根) 三和散 总治 川芎一钱 沉香 紫苏叶 大腹皮 羌活 木瓜各五分 木香 白术 槟榔 陈皮 炙草各三分 此方兼治诸气郁滞,或胀或痛。 枳壳丸 又 枳壳二两 陈皮一两 槟榔五钱 木香二钱半 黑牵牛子四两一半生用一半炒热捣取头末一两半馀不用蜜丸。 此方专治三焦约,大小便不通。 木香槟榔丸 又 半夏曲 皂角 去弦子酥炙 郁李仁去壳另研各二两 木香 枳壳 杏仁 槟榔 青皮各一两 共为末,另以皂角四两,打碎浸浆水,去渣,渣揉熬膏,入蜜少部和丸,空心,姜汤下。 此方疏导三焦,快气顺肠。 凉膈散 上焦热 连翘二钱 大黄 芒硝 甘草各一钱 薄荷 黄岑 山栀各五分 竹叶七片 蜜少部 煎至半入硝。 桃仁承气汤 中焦热 立效散 下焦热 瞿麦四钱 山栀二钱 甘草一钱 姜 灯心 导赤散 又 生地 木通 甘草各一钱 竹叶七片附载仲景大法及分别标本方药 上焦不归噫而吞酸(上焦之脉不归也) 中焦不归不能消谷引食荣卫皆虚(中焦之脉不归也,三焦无倚,寸口微濡) 下焦不归则遗溺(下焦之脉不归也) 三焦实(麻黄 元叁 山栀 黄岑 连翘) 三焦虚(附子 硫黄 肉苁蓉 补骨脂 阳起石) 三焦大热(石膏) 三焦大寒(肉桂) 标(有汗,桂枝、黄 、白术、石膏、地骨皮;无汗,麻黄、荆芥、蒲荷、金沸草) 本(肉桂 黄 熟地 益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