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医理真传>闻声

《医理真传》闻声·

细听呼与吸(呼出心肺,吸入肝肾),痰喘有无声。

呃逆分新久,微(微言也)厉(声大也)判盈缩。

抑郁多长气,腹痛定呻吟。

(讠严)语虚实异,留神仔细评(阳明实症(讠严)语,乃热甚神昏,热极者,狂叫喜笑不休。少阴虚寒症,言语错乱若讠严语,其实非讠严语也,乃气虚阳脱,神无所主也)。

【阐释】喻昌谓“声者,气之从喉舌宣于口者也。”关于五声五音配五脏之说,固难全应,而声息呼吸之关于喉、舌、鼻、齿、唇及气管、肺脏,则很显然。《难经》谓:“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肝肾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闻呼吸声息,可为察知五脏之助,自当细心听取。至于痰喘之有声无声,呃逆之新久轻重,声音之大小,气息之长短,以及呻吟讠严语等,均属闻诊中的主要项目,故须仔细留神。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以燥湿为纲,分辨各种声音,而知其病之所在,颇为精审。其说谓:“五音不外阴阳,阴阳不外燥湿。……燥邪干涩,声多属仄,或干哕,或咳声不扬,或咳则牵痛,或干咳连声,或太息气短;化火则多言,甚则谵狂,其声似破似哑,听之有干涩不利之象。湿邪重浊,声必低平,壅塞不宣,古谓如从瓮中作声者然。或默默懒言,或昏昏倦怠,或多嗽多痰,或痰在喉中漉漉有声,或水停心下汨汨有声,或多噫气;化火则上蒸心肺,神智模糊,呢喃自语,或昏沉迷睡,一派皆重浊不清之象,流露于呼吸之间。”又谓:“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实喘者,胸满声粗,气长而有馀;虚喘者,呼长吸短,息促而不足。实喘者,出气不爽;虚喘者,入气有音。实喘,有水邪射肺,有痰饮遏肺,有客邪干肺,上焦气壅,治宜疏利;虚喘为肾不纳气,孤阳无根,治宜固摄。虚实分途,阴阳异治,然则闻声之道,顾不重哉!”可供辨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