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疟·

孙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犹是伏暑内动。当与金匮瘅疟同例。(瘅疟)竹叶麦冬生地玄参知母梨汁 蔗浆

施 发热身痛。咳喘。暑湿外因。内阻气分。有似寒栗。皆肺病也。竹叶连翘薄荷杏仁滑石郁金

又 微寒多热。舌心干。渴饮脘不爽。此属瘅疟。治在肺经。杏仁石膏竹叶连翘半夏橘红程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有瘅热无寒之虑。

鲜生地知母麦冬竹叶滑石唐 未病。形容先瘦。既病。暮热早凉。犹然行动安舒。未必真正重病伤寒也。但八九日。病来小愈。骤食粉团腥面。当宗食谷发热。损谷则愈。仲景未尝立方。此腹痛洞泻。食滞阻其肠胃。大腑不司变化。究其病根。论幼科体具纯阳。瘦损于病前。亦阳亢为消烁。仲景谓瘅疟者。单热不寒。本条云。阴气孤绝。阳气独发。热灼烦冤。令人消烁肌肉。亦不设方。但云以饮食消息之。嘉言主以甘寒生津可愈。重后天胃气耳。洞泻既频。津液更伤。苦寒多饵。热仍不已。暮夜昏谵。自言胸中格拒。腹中不和。此皆病轻药重。致阴阳二气之残惫。法当停药与谷。谅进甘酸。解其烦渴。方有斟酌。

又 鼻煤。唇裂舌腐。频与芩连。热不肯已。此病本轻。药重于攻击。致流行之气。结闭不行。郁遏不通。其热愈甚。上则不嗜饮。不纳食。小溲颇利便必管痛。三焦皆闭。神昏螈 有诸。连翘心(三钱) 鲜石菖蒲汁(一钱半)川贝母(三钱)杏仁(二十粒)射干(二分)淡竹叶(一钱半)

又 自停狠药。日有向愈之机。胃困则痞闷不欲食。今虽未加餐。已知甘美。皆醒之渐也。童真无下虚之理。溲溺欲出。尿管必痛。良由肺津胃汁。因苦辛燥热烈气味。劫夺枯槁。肠中无以营运。庸医睹此。必以分利。所谓泉源既竭。当滋其化源。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麦门冬(二钱) 甜杏仁(四钱) 甜水梨皮(三钱) 蔗浆(一木杓)

张 舌赤。烦汗不寐。肢体忽冷。乃稚年瘅疟。暑邪深入所致。杏仁滑石竹叶西瓜翠衣知母花粉

又 热甚而厥。幼稚疟症皆然。竹叶石膏汤去人参半夏知母

某 风温阳疟。(温疟)杏仁滑石连翘黄芩青蒿竹叶丁 脉右数。左小弱。面明。夏秋伏暑。寒露后发。微寒多热。呕逆。身痛。盖素有痰火。暑必挟湿。病自肺经而起。致气不宣化。不饥不食。频溺短缩。乃热在气分。当与温疟同例。忌葛柴足六经药。桂枝白虎汤加半夏

胡 按仲景云。脉如平人。但热无寒。骨节烦疼。微呕而渴者。病名温疟。桂枝白虎汤主之。桂枝白虎汤。

盖今年夏秋久热。口鼻吸暑。其初暑邪轻小。不致病发。秋深气凉外束。里热欲出。与卫营二气交行。邪与二气遇触。斯为热起。临解必有微汗者。气邪两泄。然邪不尽。则混处气血中矣。故圣人立法。以石膏辛寒。清气分之伏热。佐入桂枝。辛甘温之轻扬。引导凉药以通营卫。兼知母专理阳明独胜之热。而手太阴肺。亦得秋金肃降之司。甘草粳米和胃阴以生津。此一举兼备。方下自注云。一剂知。二剂已。知者。谓病已知其对症。已者。中病当愈之称耳。

邓 寒少热多。胸中痞胀。温邪未解。谩言止截。

黄芩半夏姜汁 生白芍草果知母乌梅又 照前方去半夏姜汁加鳖甲

吴 间日寒热。目黄口渴。温邪兼雨湿外薄为疟。滑石杏仁白蔻仁 淡黄芩半夏郁金又 脉数。舌红口渴。热邪已入血分。竹叶石膏生地 丹皮知母青蒿

又 饮食不节。腹中不和。疟邪攻胃。

鲜首乌乌梅肉 生鳖甲黄芩丹皮草果知母送保和丸二钱

人参谷芽枳实茯苓广皮 炒半夏

朱 舌黄烦渴。身痛。心腹中热躁。暑热不解为疟。经言暑脉自虚。皆受从前疲药之累瘁。(暑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麦冬竹叶何 劳倦伤气。遗泄伤阴。暑邪变疟。炽则烦冤最盛。分解使邪势轻。参术 附。皆固闭邪气也。草果知母黄芩川贝母青蒿花粉

冯 暑伤气分。上焦先受。河间法至精至妙。后医未读其书。焉能治病臻效。邪深则疟来日迟。

气结必胸中混 如痞。无形之热。渐蒸有形之痰。此消导发散。都是劫津。无能去邪矣。石膏杏仁半夏浓朴知母竹叶黄 脉数。目 黄。舌心干白黄胎。口中粘腻。脘中痞闷。不思纳谷。由于途次暑风客邪内侵募原。营卫不和。致发疟疾。夫暑必兼湿。湿也。热也。皆气也气与邪搏。则清浊交混。升降自阻。古称湿遏必热自生矣。圣帝论病。本乎四气。其论药方。推气味。理必苦降辛通。斯热气痞结可开。消导攻滞。香燥泄气。置暑热致病之因于不治。不识何解。

川连黄芩花粉桔梗白蔻仁 郁金橘红 六一散

又 苦降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已经见效。当减其制。仍祖其意。

川连桔梗白蔻仁 浓朴茵陈茯苓皮 银花 白通草胡 间日疟。痰多脘闷。汗多心热。伏暑内炽。忌与风寒表药。滑石黄芩浓朴杏仁通草白蔻半夏栝蒌皮知母黄芩草果知母半夏白芍乌梅汪(氏) 微冷热多。舌白。脘闷呕恶。暑秽过募原为疟。杏仁郁金滑石浓朴黄芩半夏白蔻橘红某 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此湿邪内蕴。脾阳不主宣达。而成湿疟。(湿疟)

浓朴(一钱半)杏仁(一钱半)草果仁(一钱)半夏(一钱半)茯苓(三钱) 广皮白(一钱半)

某(二五) 疟止。面浮渐及脘腹。

苡仁 桑白皮茯苓大腹皮姜皮广皮

某 间疟。寒热俱微。此属湿疟。杏仁(三钱) 浓朴(一钱)桂枝木(五分) 飞滑石(三钱)草果(八分) 炒半夏(一钱半)茯苓皮(三钱) 绵茵陈(一钱半)

牛(四八) 寒来喜饮热汤。发热后反不渴。间疟已四十日。今虽止。不饥不思食。五味入口皆变。初病舌白干呕。湿邪中于太阴脾络。湿郁气滞。喜热饮暂通其郁。邪蒸湿中生热。六腑热灼。津不营运。至大便硬秘。此为气痹湿结。当薄味缓调。令气厘清肃。与脾约似同。但仲景气血兼治。

此病却专伤气分。

炒黄半夏益智仁 绵茵陈广皮 浓朴茯苓又 疟止。舌白。不饥。大便旬日不通。此皆留邪堵塞经腑隧道之流行。久延必致腹胀 瘕。杏仁白蔻半夏浓朴 生香附汁 广皮茯苓皮 接服半硫丸二钱

某 脉右弦左弱。留邪未尽。大便粘稀。最防转痢。较七八日前。势减一二。但去疾务尽。苦辛寒逐其蕴伏。而通利小便。亦不可少。草果知母浓朴茯苓木通滑石曹 身痛。舌白口渴。自利。此湿温客气为疟。不可乱投柴葛。仲景有湿家忌汗之律。(湿热)

滑石杏仁郁金黄芩白蔻防己又 湿甚为热。心痛。舌白便溏。治在气分。竹叶麦冬郁金菖蒲 飞滑石橘红化服牛黄

又 心下触手而痛。自利。舌白烦躁。都是湿热阻气分。议开内闭。用泻心汤。

川连 淡黄芩干姜半夏人参枳实又 神气稍清。痛处渐下至脐。湿伤在气。热结在血。吐咯带血。犹是上行为逆。热病瘀留。必从下出为顺。

川连黄芩干姜半夏人参枳实白芍炒楂肉

费 舌白渴饮。身痛呕恶。大便不爽。诊脉濡小。乃暑湿从口鼻入。湿甚生热。四末扰中。疟发脘痞胀痹。当以苦辛寒清上彻邪。不可谓遗泄而病。辄与温补助邪。黄芩知母白蔻郁金蒌皮 浓朴杏仁半夏姜汁石膏又 脉濡。口渴。余热尚炽。人参知母石膏竹叶甘草麦冬又 热缓。不欲食。津液受烁。当和胃生津。人参五味知母橘红白芍半夏

张 疮家湿疟。忌用表散。苍术白虎汤加草果

曹 寒从背起。汗泄甚。面无淖泽。舌色仍白。邪未尽。正先怯心虚痉震。恐亡阳厥脱。议用仲景救逆法加参。(阳虚)

又 舌绛口渴。汗泄。疟来日晏。寒热过多。身中阴气大伤。刚补勿进。议以何人饮。人参何首乌孙 阳虚之体。伏暑成疟。凉药只宜少用。身麻属气虚。用生姜泻心法。半夏生姜茯苓甘草南枣肉

沈 阳微复疟。桂枝当归防风鹿角屑 姜汁 南枣

范(五三) 劳疟入阴。夏月阳气发泄。仍然劳苦经营。以致再来不愈。用药以辛甘温理阳为正。但未易骤效耳。人参当归肉桂炙草 川蜀漆生姜南枣

方 寒甚于背。阳脉衰也。人参鹿茸当归炙草鹿角霜 官桂鳖甲煎丸

吴(六一) 背寒。舌白粉胎。知饥食无味。此为无阳。温中下以托邪。

白术浓朴桂枝附子草果茯苓又 照方去茯苓人参炙草生姜

程 寒热经月不止。属气弱留邪。以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

又 生鹿茸鹿角人参归身茯苓炙草生姜某(氏) 建中法甚安。知营卫二气交馁。夫太阳行身之背。疟发背冷。不由四肢。是少阴之阳不营太阳。此汗大泄不已矣。孰谓非柴葛伤阳之咎欤。议用桂枝加熟附子汤。人参桂枝汤加熟附子

华(氏) 二十岁。天癸始通。面黄汗泄。内热外冷。先天既薄。疟伤不复。内经谓阳维为病。苦寒热。

纲维无以振顿。四肢骨节疼痛通。八脉以和补。调经可以却病。

淡苁蓉鹿角当归川芎杜仲小茴茯苓香附顾(氏) 进护阳方法。诸症已减。寒热未止。乃久病阳虚。脉络未充。尚宜通补为法。人参鹿茸当归紫石英茯苓炙草煨姜大枣又 经邪不尽。寒热未止。缘疟久营卫气伤。脉络中空乏。屡进补法。仅能填塞络中空隙。不能驱除蕴伏之邪。拟进养营法。取其养正邪自却之意。人参当归杞子 生白芍茯神桂心炙草远志煨姜南枣

袁(妪) 脉弦缓。寒战甚则呕吐噫气。腹鸣溏泄。是足太阴脾寒也。且苦辛寒屡用不效。俱不对病。反伤脾胃。人参半夏草果生姜新会皮 醋炒青皮又 灵枢

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变。况老年人惊恐忧劳。深夜不得安寐。遂致寒战疟发。当以病因而体贴谛视。其为内伤实属七八。见疟通套。已属非法。若云肺疟。则秋凉不发。何传及于冬令小雪。当以劳疟称之。夫劳必伤阳气。宜乎四末先冷。疟邪伤中。为呕恶腹鸣矣。用露姜饮。

又 阳陷入阴。必目瞑欲寐。寒则肉腠筋骨皆疼。其 篱护卫太怯。杳不知饥。焉得思谷。老年人须血气充溢。使邪不敢陷伏。古贤有取升阳法。

嫩毛鹿角人参当归桂枝甘草又 前议劳伤阳气。当知内损邪陷之理。凡女人天癸既绝之后。其阴经空乏。岂但营卫造偏之寒热而已。故温脾胃。及露姜治中宫营虚。但畏寒不知热为牝疟。盖牝为阴。身体重者。亦是阴象。此辛甘理阳。鹿茸自督脉以煦提。非比姜附但走气分之刚暴。驱邪益虚。却在营分。

奇经曰。阳维脉为病发寒热也。鹿茸鹿角人参当归浔桂茯苓炙草

又 正气和营疟战已止。当小其制。人参鹿茸当归炒杞子 沙苑茯苓炙草

某 疟后。脾肾阳虚。便溏畏寒。肢体疲倦。当防肿胀。附子白术茯苓泽泻苡仁生姜大枣某 阴疟已乱汗多。桂枝牡蛎生黄 炙草 归身 五味煨姜大枣某 脉沉。舌白。呃忒。时时烦躁。向系阳虚痰饮。疟发三次即止。此邪窒不能宣越。并非邪去病解。今已变病。阴冱痰浊阻塞于中。致上下气机不相维续。症势险笃。舍通阳一法。无方可拟。

必得中阳流运。疟症复作。庶有愈机。

附子(一钱半) 生草果仁(钱半) 生白芍(三钱)茯苓(三钱) 生浓朴(一钱) 姜汁(五分)

一剂 此冷香真武合剂。

某 伏暑冒凉发疟。以羌防苏葱。辛温大汗。汗多。卫阳大伤。胃津亦被劫干。致渴饮。心烦无寐。

诊脉左弱右促。目微黄。嗜酒必中虚谷少。易于聚湿蕴热。勿谓阳伤骤补。仿内经辛散太过。

当食甘以缓之。(胃阳虚湿聚)大麦仁 炙草 炒麦冬白芍茯神南枣

又 药不对症。先伤胃口。宗内经辛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仲景谓之胃减。有不饥不欲食之患。

议用金匮麦门冬汤。苏胃汁以开痰饮。仍佐甘药。取其不损阴阳耳。金匮麦门冬汤。去枣米。

茯神糯稻根须。

又 脉右大。间日寒热。目 微黄身痛。此平素酒湿。挟时邪流行经脉使然。前因辛温大汗。所以暂养胃口。今脉症既定。仍从疟门调治。草果知母人参枳实黄芩半夏姜汁

项 疟已过月。形脉俱衰。平素阳虚。虚则邪难解散。腹胀是太阴见症。治从脾胃。(脾胃阳虚)人参(一钱)半夏(二钱) 生于术(二钱)茯苓(二钱)草果仁(二钱) 淡姜(一钱)

陈 邪伏于里。积久而发。道路已远。未能日有寒热。汗出不解。攻表无谓。平昔肛垂骱痛。必有湿痰阻隧。舌白不喜饮。治在太阴阳明。

半夏浓朴草果知母姜汁杏仁某 遗泄损阴。疟热再伤阴。声嘶火升。乃水源不充。易怒神躁。水不涵木之象。用何人饮。佐清阴火。(阴虚)

制首乌人参天冬麦冬知母茯苓某(氏) 疟已半年。今但微热无汗。身弱自乳。血去伤阴。此头痛是阳气浮越。心痛如饥。晡热。都是阴虚成劳。若不断乳。经去不至为干血。则服药亦无用。

生地(三钱)阿胶(一钱半) 生白芍(一钱) 炙黑甘草(四分)麦冬(一钱半)火麻仁(一钱) 粗桂枝木(三分)

某 疟后。心悸气怯。便后有血。是热入伤阴。用固本丸加首乌阿胶人参生地 熟地天冬麦冬制首乌阿胶某 阴液消亡。小溲短赤。皆疟热所伤。不饥不纳。阴药勿以过腻。甘凉养胃为稳。人参生地天冬麦冬川斛 蔗浆 另服资生丸

郑 自来阴虚有遗泄。疟邪更伤其阴。寐多盗汗。身动气促。总是根本积弱。不主敛摄。此养阴一定成法。(阴虚热伏血分)

熟地 生白芍五味 炒山药茯神芡实湖莲肉

张 脉数。疟来日迟。舌干渴饮。积劳悒郁。内伤居多。致邪气乘虚。渐劫阴气。热邪坠于阴。热来小溲频数。故汗多不解。议清阴分之热。以救津液。

鳖甲知母草果鲜生地 炒桃仁花粉

翁 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治在少阳。青蒿桑叶丹皮 花粉鳖甲知母沈(十九) 用力失血。无非阳乘攻络。疟热再伤真阴。肌消食减。自述夏暑汗泄。头巅胀大。都是阴虚阳升。清火皆苦寒。未必能和身中之阳也。鳖甲白芍天冬首乌 炙草茯神某(氏) 疟热伤阴。小溲淋痛。

生地鳖甲丹皮知母茯苓泽泻朱(十五) 疟久后。阴伤溺血。炒焦六味加龟甲黄柏

吴(十四) 阴疟后。内热。清骨散

项 阳气最薄。暑入为疟。先由肺病。桂枝白虎汤。气分以通营卫为正治。今中焦痞阻。冷冻饮料不适。热邪宜清。胃阳亦须扶护。用半夏泻心法。(热邪痞结)半夏川连 姜汁茯苓人参枳实王 汗出不解。心下有形。自按则痛。语言气窒不爽。疟来鼻准先寒。邪结在上。当开肺痹。医见疟治疟。焉得中病。(热邪痞结肺痹)桂枝杏仁炙草茯苓干姜五味

又 汗少喘缓。肺病宛然。独心下痞结不通。犹自微痛。非关误下结胸。陷胸等法未妥。况舌白渴饮。邪在气分。仿仲景 坚开痞。

牡蛎黄芩川桂枝 姜汁 花粉 炒黑蜀漆又 照前方去花粉加知母草果

鳖甲煎丸(一百八十粒)

王 舌白。不大渴。寒战后热。神躁欲昏。而心胸饱闷更甚。疟系客邪。先由四肢以扰中宫。痰嗽呕逆。显是肺胃体虚。邪聚闭塞不通。故神昏烦闷郁蒸。汗泄得以暂解。营卫之邪未清。寒热漫延无已。此和补未必中窍。按经设法为宜。白蔻仁 大杏仁半夏姜汁黄芩竹叶又 寒热。疟邪交会中宫。邪聚必胀闷呕逆。邪散则安舒。当心胸之间。并无停食之地。夫不正之气为邪。秽浊弥漫。原非形质可以攻消。苟非芳香。何以开其蒙闭之秽浊。欲少望见效。舍此快捷方式。无成法可遵。道中知否耶。牛黄丸二服。

乐(二九) 热多昏谵。舌边赤。舌心黄。烦渴。脉弱。是心经热疟。医投发散消导。津劫液涸。痉厥至矣。(心经疟)犀角竹叶连翘玄参麦冬银花

陈 前方复疟昏迷。此皆阳气上冒。救逆汤去姜加芍。

又 镇逆厥止。议养心脾营阴。乃病后治法。人参炙草 杞子 桂圆 炒白芍枣仁茯神远志某(四三) 舌白渴饮。咳嗽。寒从背起。此属肺疟。(肺疟)桂枝白虎汤加杏仁

范 脉寸大。汗退场门渴。伏邪因新凉而发。间日疟来。议治手太阴。

竹叶杏仁滑石花粉 淡黄芩橘红金(氏) 肺疟脘痞。黄芩白蔻杏仁橘红青蒿白芍张(妪) 暑风入肺成疟。

黄芩杏仁滑石橘红青蒿连翘陈(六岁) 冷暖不调。夜热多汗。咳嗽。忌荤腥油腻。可免疳劳。温邪如疟。当治手太阴。竹叶麦冬粳米滑石知母炙草

柳 暑湿都伤气分。不渴多呕。寒起四肢。热聚心胸。乃太阴疟也。仍宜苦辛。或佐宣解里热之郁。(脾疟)

川连黄芩半夏枳实白芍姜汁烦躁甚。另用牛黄丸一丸。

某 寒起呕痰。热久不渴。多烦。中焦之邪。仍以太阴脾法。草果知母生姜乌梅半夏桂枝木早服鳖甲煎方。

葛 疟久。舌白泄泻。太阴脾伤。肌肉微浮。宜补中却邪。大忌消克发散。人参草果白芍茯苓煨老姜 炙草

王 脉濡。不渴。呕痰不饥。是太阴脾疟。当辛温以理中焦之阳。

生于术半夏草果紫浓朴茯苓姜汁

又 太阴脾疟。必有寒湿凝阻其运动之阳。所防久虚变幻。浮肿腹胀。人参未能多用。权以生术代之。但与络方少逊。佐以通药则无碍。

生于术桂枝木 炒常山茯苓鹿角生姜

某(二二) 寒起四末。渴喜热饮。属脾疟状。先当温散。杏仁浓朴草果知母生姜半夏金 既成间日寒热疟。呕吐痰涎。其疟邪大犯脾胃。故不饥不食。脉仍虚。舌白。治在太阴。不必攻表。人参半夏草果橘红黄芩知母姜汁

沈(十岁) 脉濡。寒热。疟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是太阴脾疟。用露姜饮以升阳。人参(一钱)生姜(一钱) 露一宿。温暖服。

华 用劫药疟止。新沐疟来。阳弱失卫。外邪直侵入里。证以疟来不得汗。邪不从外解大着。(厥阴疟)川桂枝 炮黑川乌白术炒黑蜀漆全蝎浓朴姜汁丸

王(五二) 暑湿伤气。疟久伤阴。食谷烦热愈加。邪未尽也。病已一月。不饥不饱。大便秘阻。仍有潮热。

全是津液暗伤。胃口不得苏醒。甘寒清热。佐以酸味。胃气稍振。清补可投。(胃阴虚)麦冬干首乌乌梅知母火麻仁白芍高 阴虚。温疟虽止。而腰独痛。先理阳明胃阴。俾得安谷。再商治肾。

沙参麦冬木瓜蜜水炒知母大麦乌梅周 舌白。脉小。暑邪成疟。麻黄劫汗伤阳。遂变痉症。今痰咸有血。右胁痛引背部。不知饥饱。当先理胃津。

沙参桑叶麦冬茯神扁豆苡仁

杨 高年疟。热劫胃汁。遂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嗜饮。味变酸浊。药能变胃方苏。(胃逆不降)人参川连枳实牡蛎干姜生姜徐 脉数。左寸大。关弦。疟后食大荤太早。胃气受伤。不得下降。致痞闷恶心。痰多唇燥。大便不利。俱是腑气不宣之象。拟进温胆汤法。以和胃气。

炒焦竹茹炒焦半夏草果仁 生枳实杏仁橘红金斛 花粉

黄 疟后不饥。咽即吐。此脘膈痰与气阻。胃不降。则不受纳。仿温胆汤意。佐以苦味降逆。

竹茹枳实半夏茯苓橘红川连 苦杏仁郁金

李 不饥。口涌甜水。疟邪未清。肝胃不和。(肝胃)

川连干姜枳实栝蒌仁半夏广皮白 姜汁

又 口涌甜水。脾瘅。

川连黄芩浓朴半夏干姜广皮煎送脾约丸。

又 橘半枳术丸。

金 寒自背起。冲气由脐下而升。清涎上涌呕吐。遂饥不能食。此疟邪深藏厥阴。邪动必犯阳明。舌白形寒。寒胜。都主胃阳之虚。然徒补钝守无益。人参半夏广皮白 姜汁 川椒乌梅附子干姜方 先厥而疟。蛔虫下出。呕逆腹鸣。脘痞窒塞。此厥阴疟疾。勿得乱治。

川连 淡干姜姜汁川桂枝 生白芍乌梅黄芩秋露水煎药

又 阳微寒胜。疟久不已理胃阳以壮中宫使四末之邪。不令徒犯脾胃。人参半夏生姜乌梅草果常山秋露水煎。

又 辛酸两和肝胃。已效。人参草果生姜白芍乌梅鳖甲吴 体丰色白。阳气本虚。夏秋伏暑。挟痰饮为疟。寒热夜作。邪已入阴。冷汗频出。阳气益伤。今诊得脉小无力。舌白。虚象已着。恐延厥脱之虑。拟进救逆汤法。人参龙骨牡蛎炙草桂枝木 炒蜀漆煨姜南枣

又 闽产。阳气偏泄。今年久热伤元。初疟发散。不能去病。便是再劫胃阳。致邪入厥阴。昏冒大汗。思肝肾同属下焦。厥阳挟内风冒厥。吐涎沫胶痰。阳明胃中。久寒热戕扰。空虚若谷。风自内生。阅医药不分经辨症。但以称虚道实。宜乎鲜有厥效。议用仲景安胃泄肝一法。人参川椒乌梅附子干姜桂枝川连 生牡蛎白芍又 诸症略减。寒热未止。尚宜实阳明。泄厥阴为法。人参半夏干姜桂枝茯苓牡蛎又 天暴冷。阳伤泄泻。脉得左手似数而坚。口微渴。舌仍白。阴液既亏。饮水自救。非热炽也。议通塞两用。冀其寒热再缓。人参附子桂枝茯苓牡蛎炒黑蜀漆蔡 恶进谷食。舌干龈胀。不饥不知味。寤多寐少。皆由疟汗呕逆。都令诸阳交升。胃气不降。则不食。阳不下潜则无寐。肝风内震。则火升心热。法当和胃阳。平肝气。肝平胃醒。必谷进能寝矣。知母沙参麦冬新会皮乌梅肉 新谷露(冲)

金(七五) 强截疟疾。里邪痞结。心下水饮。皆呕吐无余。病在胃口之上。老年阳衰。防其呃厥。舍泻心之外无专方。人参枳实干姜半夏川连黄芩又 舌白。气冲心痛。嗳噫味酸。呕吐涎沫。皆胃虚肝乘。仿仲景胃中虚。客气上逆。可与旋复花赭石汤。旋复花赭石人参半夏茯苓姜汁粳米又 诸恙向安。寝食颇逸。平昔肝木易动。左脉较右脉弦长。味变酸木侮土。秋前宜慎。人参半夏茯苓广皮 生谷芽白芍马 疟半月不止。左胁下已有疟母。寒热时。必气痞呕逆。乃肝邪乘胃。有邪陷厥阴之象。拟进泻心法。

川连黄芩干姜半夏人参枳实朱(女) 厥阴冲气上攻。眩晕。间疟。安胃丸三钱椒梅汤送。

陈(氏) 疟母。是疟邪入络。与血气扭结。必凝然不动。今述遇冷劳怒。冲气至脘。痛必呕逆。必三日气降痛缓。而后水饮得入。此厥逆之气。由肝入胃。冲脉不和。则经水不调。

延胡川楝子半夏蓬术蒲黄五灵脂姜汁

韩(二七) 疟不止。欲吐。

半夏(一钱半) 浓朴(一钱)青皮(一钱) 炒焦知母(一钱半)草果仁(一钱)橘红(一钱)

临服调入姜汁一钱。

吴 背寒。疟来渐晏。邪有入阴之意。此伏邪不肯解散。都因久积烦劳。未病先虚也。饮水少腹如坠。脘中痞结不舒。中焦屡受邪迫。阳气先已馁弱。议两和太阴阳明法。(脾胃)草果知母半夏浓朴 姜汁乌梅黄芩花粉

又 进两和阴阳。寒热已止。诊脉右濡。明是气衰。宜和胃生津。使余邪不攻自解。人参知母鳖甲白芍乌梅大麦仁 炒丹皮

又 脉左数。舌绛暮渴。

麦冬人参首乌白芍丹皮茯神另更衣丸二钱

陆(六十) 口涌清涎。不饥不食。寒热邪气。交会中焦。脾胃日困。半夏姜汁茯苓浓朴 炒常山草果乌梅又 大半夏汤加草果乌梅

凌(十三) 疟久。脾胃气伤。不食倦怠。半年不肯复元。论理必用参术益气。但贫窘岂能久用。然久延不苏。倘腹满浮肿。便难调治。白术膏加砂仁末。

某(三一) 疟邪由四末以扰中宫。脾胃受伤无疑。但寒暑更迁。病邪既久。脏腑真气自衰。两年来纳谷不运。渐觉衰微。不耐风冷之侵。并无凝痰聚气见症。此必胸中宗气自馁。致清阳不司转运。当以仲景苓桂术甘汤。

又 六君子汤去甘草檀香桂枝木。

吴 疟已复疟。溺浊淋痛。稚年脾疟。食物不慎。色黄。腹膨有滞。脾胃愈衰。东垣云。中气不足。溲便乃变。初秋交冬。迭加反复。久则五疳劳瘵。当慎于食物。令脾胃气灵可效。宗脾胃论。升降疏补法。人参茯苓炙草 广皮使君子神曲楂肉麦芽泽泻祝 此劳伤阳气。更感冷热不正之气。身热无汗。肢冷腹热。自利。舌灰白。微呕。显然太阴受病。

诊脉小右濡。不饥。入夜昏谵语。但如寐。不加狂躁。论脾为柔脏。体阴用阳。治法虽多。从未及病。当遵前辈冷香缩脾遗意。人参益智茯苓新会皮 生浓朴 苡仁木瓜砂仁又 脉右弦。来去不齐。左小 弱。舌边红。舌心白黄微绉。鼻冷四肢冷。热时微渴。不饥不思食。

前议太阴脾脏受病。疟邪从四末乘中。必脾胃受病。鼻准四肢皆冷。是阳气微弱。因病再伤。

竟日不暖。但形肉消烁。不敢刚劫攻邪。以宣通脾胃之阳。在阴伏邪。无发散清热之理。人参草果半夏生姜茯苓新会皮 蒸乌梅肉二帖后加附子。后又加牡蛎

吴(十七) 疟伤脾胃。腹中不和。脉右涩。食入胀甚。前方通调气血。佐以泄木。服之积滞既下。痛随利减。仍宜制木安土。不可作阳虚温补治。

生于术 川连椒目麦芽鸡肫皮 广皮 浓朴 炒山楂陈(四六) 疟邪由四末以扰中。皆阳明厥阴界域。阳明衰。则厥阴来乘。津液少。斯内风必动。昔贤以麻属气虚。木是湿痰败血。今戊亥频热。行走淋汗。显然液虚。阳动风生。脂液不得灌溉肢末。

非湿痰气分之恙。(肝风)

桑叶(九蒸) 熟首乌黑芝柏子仁茯神当归杞子菊花炭 蜜丸

李 脉左弦。呕吐。发热后。脘中痞闷不爽。宜慎口腹。清肃上中二焦。不致再延成疟。进苦辛法。(痞)杏仁郁金山栀 豆豉白蔻枳壳孙 高年发疟。寒热夜作。胸闷不欲食。烦渴热频。最虑其邪陷为厥。进阳旦法。桂枝黄芩花粉 生白芍生左牡蛎煨姜南枣

姬 疟脉沉涩。中脘痞结。此属里症。用泻心法。半夏川连橘红枳实黄芩生姜

又 脉沉。右关大。疟未止。寒热子后作。烦渴。中闷不欲食。

醋炒半夏杏仁黄芩花粉草果生姜陆 疟截。虚气痞结。成身痛。桂枝炒焦半夏姜汁 广皮白当归茯苓钱(氏) 暑热伤气成疟。胸痞结。呕吐痰沫。皆热气之结。前医泻心法极是。人参枳实黄连黄芩半夏杏仁浓朴 姜汁

汪 此湿热与水谷交蒸。全在气分。尝得三焦分消清解。既成间日疟疾。邪正互争。原无大害。

初误于混指伤寒六经。再谬于参术守补。致邪弥漫。神昏喘急。谵妄痉搐。皆邪无出路。内闭则外脱。求其协热下利。已不可得。诊脉细涩。按腹膨满。夫痞满属气。燥实在血。今洞利后而加腹满。诸气皆结。岂非闭塞而然。溃败决裂至此。难望挽救。

细叶菖蒲根汁(二钱)草果仁(五分)茯苓皮(三钱) 紫浓朴(一钱) 绵茵陈(三钱)

辰砂益元散(五钱)连翘心(一钱半)金银花(三钱)

另用牛黄丸一服用凉开水缓缓以茶匙挑化服。

潘(氏) 伏邪发热。厥后成疟。间日一至。咳嗽痰多。恶心中痞。其邪在肺胃之络。拟进苦辛轻剂。杏仁黄芩半夏橘红白蔻花粉

程(氏) 脉右大。寒热微呕。脘痞不纳。四末疟邪交于中宫。当苦辛泄降。酸苦泄热。邪势再减二三。

必从清补可愈。

川连 炒半夏姜汁黄芩知母草果炒浓朴乌梅

毛(氏) 用玉女煎。寒热未已。渴饮仍然。呕恶已减。周身皆痛。诊脉两手俱数。舌色灰白边赤。汗泄不解。拟用酸苦泄其在里热邪。务以疟止。再调体质。黄芩黄连草果白芍乌梅知母用秋露水煎药。

又 寒热由四末以扰中宫。胃口最当其残害。热闷不饥。胃伤邪留。清热利痰。固为要法。但有年气弱。兼之病经匝月。清邪之中。必佐辅正。议用半夏泻心法。人参半夏黄连黄芩枳实姜汁

方 劳疟再发。(劳疟)人参草果生姜乌梅秋露水煎。

又 补中益气汤加草果知母姜枣。

陈 络虚则痛。阳微则胀。左胁有疟母。邪留正伤。此劳疟。人参当归肉桂焦术 炙草茯苓广皮生姜南枣四剂后。用五苓散一服。

某 劳疟畏寒。下虚不纳。六味加肉桂五味。

某 疟未止。热陷下痢。中痞不欲食。(疟兼热痢)人参川连黄芩白芍广皮 炒当归山楂干姜枳实银花

又 疟后劳复。人参当归白芍枣仁茯神广皮生姜南枣

范(三三) 脉小涩。病起疟后。食物不和。仍诵读烦劳。遂至左肋。连及少腹。常有厥起。或攻胃脘。或聚腹中。凝着 胀。古语云。疟不离乎肝胆。亦犹咳不离乎肺也。盖肝得邪助。木势张扬。中土必然受侮。本气自怯。运纳之权自减。清阳既少展舒。浊阴日踞。渐为痞满。上年温养辛甘久进。

未见病去。其治体之法。谅不能却。自述静处病加。烦动小安。其为气血久阻为郁。议用通络法。以病根由疟久。邪留络中耳。(气血凝络)

降香桃仁香附淡姜渣神曲鸡肫皮 南山楂韭根汁法丸

高 疟发既多邪入于络。络属血分。汗下未能逐邪。仲景制鳖甲煎丸一法。搜剔络中留伏之邪。五六日必效。

早午暮各服七粒。

某 疟邪经月不解。邪已入络。络聚血。邪攻则血下。究竟寒热烦渴。目黄舌腻。溺赤短少。全是里邪未清。凡腥荤宜禁。蔬食不助邪壅。阅医药柴葛攻表。消导通便。与疟无与。用仲景鳖甲煎丸。早十粒。午十粒。黄昏十粒。开水送。

费 疟邪迫伤津液。胃减不饥。肠燥便红。左胁微坚。有似疟母结聚。当宣络热。以肃余邪。

生地知母丹皮 麻仁 生鳖甲某(氏) 疟邪内陷。变成阴疟。久延成劳。务以月经通爽。不致邪劫干血。

鳖甲(一两)桃仁(三钱) 炒丹皮(一钱)穿山甲(三钱) 楂肉(一钱半) 生香附(一钱半)

顾 左胁有疟母。乃气血交结之故。治宜通络。(疟母)鳖甲桃仁金铃子牡蛎丹皮夏枯草江 远客。水土各别。胃受食物未和。更遭嗔怒动肝。木犯胃土。疟伤。胁中有形瘕聚。三年宿恙。

气血暗消。但久必入血。汤药焉能取效。宜用缓法。以疏通其络。若不追拔。致阳结阴枯。酿成噎膈难治矣。

鳖甲桃仁麝香虫 韭白根粉 归须郁李仁冬葵子 熬膏

吴(二四) 疟反复。左胁疟母。

鳖甲牡蛎桃仁当归须 炒延胡柴胡桂枝木 炒楂肉青皮某 夏秋湿热疟痢。正虚邪留。混入血络。结成 瘕疟母。夫湿气热气。本属无形。医治非法。血脉蕴邪。故寒热间发。仲景立法。务在缓攻。急则变为中满。慎之。兼服鳖甲煎丸。知母草果半夏黄芩乌梅生姜秋露水煎。

金(十一) 经年老疟。左胁已结疟母。邪已入络。与气血胶结成形。区区表里解散之药。焉得入络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

牡蛎(三钱) 归须(二钱)桃仁(二钱)桂枝(五分) 炒蜀漆(一钱) 公丁香(三粒)

某(三八) 少阴三疟已久。当升阳温经。(三日疟阳虚)鹿茸附子人参桂枝当归炒黑蜀漆吕(二四) 阴疟一年方止。羸瘦妨食。食入不运。不饮汤水。四肢无力。诊脉微弱不鼓。屡进六君益气无效。当温里通阳。从火生土意。人参附子益智茯神白芍生姜吴(四一) 三疟愈后反复。寒多有汗。劳则阳泄致疟。议护阳却邪。川桂枝 熟附子生于术 炙草生姜南枣肉

某 阴疟汗多。下焦冷。用升阳法。人参鹿茸桂枝当归甘草生姜大枣陆(四七) 邪深留阴。三日始有疟发。但热来必神昏谵妄。是膻中震动所致。议定未病两日。日进清心牛黄丸一服。试看后期。疟至何如。(邪扰心营)

蔡(氏) 三日疟。一年有余。劳则欲发内热。素有结痞。今长大攻走不定。气逆欲呕酸。经闭四载。当厥阴阳明同治。(肝胃)半夏川连干姜吴萸茯苓桂枝白芍川椒乌梅蔡(五三) 三疟。不饥不纳。恶心。渴喜热饮。诊脉沉细。脾阳困顿。不能送邪外出。治以四兽饮。(脾阳虚)

沈(五二) 三疟。腹胀。不渴呕水。邪在脾胃之络。温疏里邪。勿用表散。草果桂枝生姜浓朴 炒蜀漆茯苓又 温脾通胃得效。

生于术 淡附子川桂枝 炒黑蜀漆浓朴生姜某(四五) 三疟经年。至今复受湿邪。及发日来。舌白脘闷。渴喜热饮。当温太阴。杏仁草果知母桂枝半夏生姜浓朴乌梅詹(二九) 三疟。脾发。用露姜法。寒止热盛。加入乌梅五分。取其酸味以和阴。谓其疟久。阴亦伤耳。

胡 阴疟。滞伤脾胃。用苦辛温得效。疟未已。腹胀便泄。议理中阳。人参益智木香茯苓浓朴 广皮生姜钱(三五) 遇劳。疟发数年。初起即三阴。此伤损已在脏阴之络。最难速效。甘温益气。久进益气汤。

某(四三) 三疟早截。中阳窒塞。脘胀不运。背寒肢冷。草果杏仁半夏茯苓桂枝浓朴 广皮生姜某 脉濡。面黄舌白。脘中格拒。汤水皆呕。三日疟一至。据色脉诊。乃足太阴阳微饮结。当以温药和之。半夏荜茇丁香柄 草蔻 浓朴 姜汁

李 初病劳倦晡热。投东垣益气汤。未尝背谬。而得汤反剧。闻谷气秽。间日疟来。渴思凉饮。此必暑邪内伏。致营卫周流与邪触着。为寒热分争矣。故甘温益气。升举脾脏气血。与暑热异岐。胃中热灼。阳土愈燥。上脘不纳。肠结便闭。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由阳入阴。间日延为三疟。奇脉跷维。皆被邪伤。内经谓阳维为病。苦寒热也。维为一身纲维。故由四末寒凛而起。但仍是脉络为病。故参 术附。不能固阳以益其虚。归桂地芍无能养营以却邪矣。

昔轩岐有刺疟之旨。深虑邪与气血混成一所。汗吐下无能分其邪耳。后汉张仲景。推展圣经蕴奥。谓疟邪经月不解。势必邪结血中有 瘕疟母之累瘁。制方鳖甲煎丸。方中大意。取用虫蚁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盖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治经千百.历有明验。服十二日干支一周。倘未全功。当以升其八脉之气。由至阴返于阳位。无有不告安之理。(气血凝络)

某 阴疟两月。或轻或重。左胁按之酸痛。邪伏厥阴血络。恐结疟母。议通络以逐邪。用仲景鳖甲煎丸。每早服三十粒。当寒热日勿用。

昌(二四) 三疟皆邪入阴络。故汗下为忌。经年疟罢。 瘕疟母。仍聚季胁。邪攻血气之结。攻逐瘀聚。升降以通阴阳。乃仲景成法。但诊脉细微。食减神衰。攻法再施。恐扰中满。前与温补通阳颇安。然守中之补。姑缓为宜。(疟母)人参当归附子干姜茯苓肉桂鳖甲胶丸

诸疟由伏邪而成。非旦夕之因为患也。六淫之气。惟燥不能为害。而新凉收束。实属有关考之圣训。独手三阳。手厥阴。却无其症名。医者当辨其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病涉何经。若小柴胡专主少阳。岂能兼括也。夫温疟瘅疟。痰食瘴疠诸疟。皆有成方。予不复赘。但此症春月及冬时间有。惟夏秋暑湿为患者居多。暑必挟湿。专伤气分。第一要分别其上焦中焦之因。暑湿二气何者为重。若暑热重者。专究上焦肺脏清气。疟来时。必热重而寒微。唇舌必绛赤。烦渴而喜凉饮。饮多无痞满之患。其脉色自有阳胜之候。当宗桂枝白虎法。及天水散。加辛凉之品为治。若湿邪重者。当议中焦脾胃阳气。疟来时。虽则热势蒸燔。舌必有粘腻之苔。渴喜暖汤。胸脘觉痞胀呕恶。其脉色。自有阳气不舒之情状。当宗正气散。及二陈汤去甘草。加杏蔻生姜之类主之。必要阳胜于阴。而后配和阳之剂。日后方无贻累。倘症象两兼。则两法兼之可也。大凡是症。若邪气轻而正不甚虚者。寒热相等。而作止有时。邪气重而正气怯者寒热模糊。来势必混而不分。又云邪浅则一日一发。邪稍深则间日一发。邪最深则三日一发。古称为三阴大疟。以肝脾肾三脏之见症为要领。其补泻寒温。亦不离仲景治三阴之法为根蒂。可知阳经轻浅之方。治之无益也。所云移早则邪达于阳。移晏则邪陷于阴。阴阳胜复。于此可参。若久而不已。必有他症之虞。太阴之虚浮胀满。有通补之理中法。开腑之五苓汤。少阴之痿弱成劳。有滋阴之复脉汤。温养之升奇法。厥阴之厥逆吐蛔。及邪结为疟母。有乌梅丸。与鳖甲煎法。又如心经疟久。势必动及其营。则为烦渴见红之累。肺经疟久。理必伤及其津。则为胃秘肠痹之候。一则凉阴为主。一则清降为宜。然而疟之名目不一。而疟之兼症甚多。若不达权通变。而安能一一尽善。即如暑湿格拒三焦。而呕逆不纳者。宗半夏泻心法。秽浊蒙蔽膻中。而清灵昧甚者。用牛黄清心丸。心阳暴脱。有龙蛎之救逆。胃虚呕呃。有旋复代赭之成方。如表散和解。通阳补气。滋阴化营。搜邪入络。动药劫截。辛酸两和。营气并补。及阳疟之后养胃阴。阴疟之后理脾阳等法。已全备矣。汇集诸家。融通无拘。所谓用药如用兵。先生不愧良工之名也。(邵新甫)

徐评 皆依样画葫芦之谈。

又评 古圣凡一病必有一主方。如疟疾小柴胡汤主方也。疟象不同。总以此方加减。或有别症。则不用原方亦可。盖不用柴胡汤而亦可愈者。固有此理。若以为疟而断不可用柴胡。则乱道矣。余向闻此老治疟。禁用柴胡。耳食之人。相传以为秘法。相戒不用。余以为此乃妄人传说。此老决不至此。今阅此案。无一方用柴胡。乃知此语信然。则此老之离经叛道。真出人意表者矣。夫柴胡汤少阳经之主方。凡寒热往来之症。非此不可。而仲景用柴胡之处最多。伤寒论云。凡伤寒之柴胡症有数论。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其推崇柴胡如此。乃此老偏与圣人相背。独不用柴胡。譬之太阳症。独不许用桂枝。阳明症独不许用葛根。此必无知妄人。岂有老名医而有此等议论者。真天下之怪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