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医经名著。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书中以医学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和治疗。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律、病证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本书的后世传本,除《素问》(全称即《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全称即《灵枢经》)外,还有《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及《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两种古传本。《太素》是根据《内经》的原始传本重新分类改编而成;《甲乙经》则是将《内经》和《明堂孔穴治要》二书分类改编者。分别参阅素问、灵枢经、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条。

猜你喜欢

  • 大实有羸状

    见《顾氏医镜》。指实邪结聚的病证,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如腹中聚积,按之则痛,面色红,气粗,脉来有力的实证,严重时反见嘿嘿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头目昏花,或泄泻不实等羸弱症状。参真实假虚条。

  • 肉瞤筋惕

    证名。筋惕肉瞤的别称。见《伤寒论大全》卷二。详筋惕肉瞤条。

  • 张子培

    【介绍】:见张汝珍条。

  • 内八卦

    推拿穴位。即八封,详该条。

  • 皮部

    ①指人体表皮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为十二个部区,故称皮部。《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

  • 脚骨伤

    病名。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脚骨包括跗骨、跖骨及趾骨。因跌扑,坠堕所伤。局部疼痛、肿胀及畸形,活动受限,可有骨声。移位者麻醉下手法复位,夹缚固定,无移位者仅作固定。用药详见骨折条。

  • 郁热衄血

    证名。见《丹溪心法·衄血》。因肝胆郁热,心肾之阴受损所致。常伴见胁痛口苦、烦躁不眠等症。治宜清火解郁、滋阴泄热,用河间生地黄散加减。也有因外感,邪热郁于阳明不得发越所致者,症见目痛鼻干不眠,或身热口渴

  • 野山菊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野菊之别名,详该条。

  • 食夹痰嗽

    病名。指痰食夹杂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食夹痰嗽,《机要》云,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汤主之,或二陈汤加瓜蒌、卜子、山楂、枳壳、神曲。”《医学入门》治本病并用滚痰丸疏导。

  • 痘疹定论

    书名。4卷。清·朱纯嘏撰。刊于1713年。卷1~3论痘疮,作者师法聂尚恒《活幼心法》的治疗原则,对痘疹的病理、诊断、症状及治法都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并介绍了用人痘接种预防的历史和方法;卷4论麻疹证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