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喉舌备要》:“此症生于舌之上下,缓缓发来,其舌粗硬如石结核,成脓者可治。如不结核,口舌日见短小,至二、三年后,舌忽失去,则虽有灵丹,不能治矣。此是内伤心经之症。”参见舌疳条。
同破瘀消癥。详该条。
小儿推拿方法名。《针灸大成》卷十:“小儿喉中气响,掐大指第二节。”
自我按摩方法名。拇指屈曲,置于食指根部,然后其余四指屈曲,将拇指握在掌内。《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两手当屈,两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为两手握固。”
病证名。亦名经行声瘖,经来音哑。指每逢经行,声音嘶哑,甚至失音,经净后恢复正常的病证。多因肺肾阴虚,肝肾阴虚所致。若素体阴虚,经行之际,经水下泄,致肾水不能上承,肺失濡润,声门失畅,症见经引音哑、咽喉
络脉之较大者,为本经别走邻经之络脉。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难经·二十三难》:“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冬虫夏草之简称,详该条。
【介绍】:宋代人。撰《六甲天元运气钤》2卷,已佚。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合谷疽、丫刺毒、擘蟹毒、拍蟹毒、病蟹叉、手叉发、合谷毒、虎口疽、合谷疔、虎口百丫、虎口、手丫刺、丫叉毒、虎丫毒、丫毒、丫指等。由阳明经湿热凝结,毒聚虎口而发。初起忽发黄色
证名。指胁下胀满。多由气血不利,或为邪袭而致。《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参见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