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四。有头疽生于肺俞及肝俞。证治同发背。
《济生方》卷五方。白芷、升麻、枳壳(麸炒)、黄芩、防风、半夏(汤洗)、石斛各一两,生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风热蕴于脾经而致的唇燥坼裂,口舌生疮。
病名。见《医学心悟》卷四:“肺绝喉痹,凡喉痹日久,频服清降之药,以致痰涎塞于咽喉,声如曳锯,此肺气相绝之候也。”治宜以人参加橘红煎服。
证名。出《难经·第五十七难》。其状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为痢疾主症之一。《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
指津血虚少。《素问·脉要精微论》:“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王冰注:“肾主水,以生化津液,今肾气不化,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①指肝脏的精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肝藏筋膜之气也。”②指肝的功能活动。肝气有升发透泄的作用,能舒畅全身气机。如肝气郁结,肝气条达。③病证名。即肝气郁结的简称。常见症状为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并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蓬子菜之别名,详该条。
指下腹的中部。《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
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始设风科,元代医学分十三科,风科是其中之一,专门诊治各种风病,实际上是大方脉(内科)的一个分支。宋、元强调风邪在致病诸因素中的重要性,因而独立设科。
针灸体位。详见坐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