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食癥

食癥

病名。十二癥之一。《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候其人发语声嘶中满浊而后语,乏气拖舌,语而不出,此人食结在腹,病寒,日里常水出,四体洒洒,常如发疟,饮食不能常,自闷闷而痛,此食癥病也。”《圣济总录》卷七十二:“论曰,脾胃虚弱,饮食累伤,积久不去,结在肠内,与正气交争则心腹鞭痛,妨害饮食,肢体消瘦,以手按之,积块有形,谓之食癥。”《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治》:“食癥,脾胃先弱,饮食失调,生冷不化,日渐成块,治先主疏导而佐以和中,大和中饮或消食丸。若气壅血滞,形寒者,乌药散脾气虚血不行者,芎归四君汤;脾气郁血不行者,归脾汤;肝脾血燥不行者,加味逍遥散。”亦可用槟榔丸麦蘖汤、丁香丸等方。参见癥病、十二癥条。

猜你喜欢

  • 蟾酥走黄丸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方。朱砂(研)、黄丹(飞)、白面各等分。为末,取蟾酥揉作丸,麦粒大,每用一丸,先刺破疮,放药在疮口内,以水沉膏贴之,再用五至七丸,葱汤送下,发汗即愈。治疔疮走黄。

  • 贲豚

    古病名。亦作奔豚、贲肫,又称奔豚气。《难经·五十四难》:“肾之积,名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

  • 下痞

    证名。指下焦闭塞不通所致的痞症。《华氏中藏经·辨三痞证并方第四十六》:“下痞者,小便不利,脐下满硬,语言蹇滞,腰背疼痛,脚重不能行立者是也。”宜用瞿麦头子、官桂、甘遂、车前子等药。参见痞有关条。

  • 寒热往来

    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冷热病诸候》。亦称往来寒热。指忽寒忽热,寒与热互相往来,一天可发作数次。《类证活人书》:“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如见于伤寒发病过程中,多伴

  • 冲风泪出

    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风泪初起冬月甚,久则冬夏泪濛濛,肝虚冷泪不疼赤,实则热泪肿红疼。”治法:虚证宜养血补肝,祛风止泪,用止泪补肝散加减;实证宜疏风清热散邪,用川

  • 羊膻草

    见《云南中草药》。为石椒草之别名,详该条。

  • 天行痘

    即痘疮。详该条。

  • 伤寒活人指掌

    见伤寒图歌活人指掌条。

  • 血经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即月经。详该条。

  • 膊井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即肩井。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