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12卷。明·陈文治撰。刊于1587年。卷1种子;卷2~3保胎及保产;卷4产后;卷5~10论儿科杂病;卷10~12痘疹。全书共200余篇,对于产科及儿科疾病论述较详。
出《神农本草经》。利用药物的互相抑制作用,以减少或抑制某一药物的有害成分,而发挥临床效能。如半夏畏生姜,因生姜能抑制半夏的毒性。
《医醇賸义》卷二方。松子仁、柏子仁、天门冬、丹参、当归、茯神各二钱,犀角五分,生地黄五钱,人参一钱,甘草四分,藕汁(冲)半杯。水煎服。治心燥,渴而烦冤。
见《增订伪药条辨》。即西洋参,详该条。
唐代医官职称。共设4名,官阶正七品上。
病证名。见《原机启微》。即眼楞急。详该条。
见名方类证医书大全条。
证名。指口唇颤动而不能自制的症象。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七。《嵩崖尊生书》卷六:“唇瞤唇动不止也,属肝风。柴胡、防风、荆芥、山栀、薏苡、赤小豆、生甘草、当归。”《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有唇口瞤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白点一颗,如星光滑,当睛中盖定,虽久不大不小,傍视瞳神在内,……肾络气滞膏凝,结为此病,虽服不退,点亦不除,终身之患。”本症属宿翳,详该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即耳中疳臭。多由湿热相搏,上冲于耳而成。治宜清热燥湿,用交感丹(《证治准绳》:香附子、茯神、黄连、桂心、甘菊花)。参见脓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