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附骨疽

附骨疽

病名。出《肘后方》卷五。又名多骨疽朽骨疽。《外科精义》卷上:“夫附骨疽者,以其毒气深沉,附着于骨也。”本病可发于全身骨骼。初起多见寒热往来,病处多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继则筋骨疼痛如锥刺,甚至肢体伸屈旋转困难。久则郁而化热,肉腐成脓,溃后稀脓淋漓不尽,色白腥秽,不易收口,形成窦道或有死骨脱出。相当于骨髓炎、骨结核。宜辨证施治,如见寒热往来,宜清热化湿行瘀通络,服仙方活命饮加减合醒消丸;如脓成宜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服黄连解毒汤加炙山甲、皂刺等;若气血双虚者,应补血益气,宜服八珍汤,并酌服虎挣散;脓成宜切开排脓,药线引流,有朽骨难出者,可用饵子钳出朽骨;成窦道者,宜扩创,或用药捻,脓水将尽则用生肌散收口。

猜你喜欢

  • 硬下疳

    杨梅疮早期特征之一。由交媾不洁,染毒而发。多见于冠状沟、包皮内面、宫颈和大阴唇等处。通常单发,初起为浸润性丘疹,焮肿光亮,逐渐增大。破后溃烂,腥而无脓,周围略隆起,中心凹陷,硬如软骨。一般无痒痛等自觉

  • 胆经

    足少阳胆经之简称。见该条。

  • 两感伤寒

    病名。指阴阳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又:“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

  • 大天心

    推拿穴位名。又名上天心。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额上。《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上天心者,大夫心也,在天庭中,小儿病目,揉此甚效,以我大指按揉之。眼珠上视,往下揉;眼珠下视,往上揉;两目不开,左右

  • 手阳明标本

    六经标本之一。《灵枢·卫气》:“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马莳注:“手阳明大肠经之本,在肘骨中曲池穴,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于钳上,疑是胃经头维穴。”

  • 吴兢

    【生卒】:665?~749【介绍】:唐代史学家,兼通医学。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撰有《贞观政要》,并与刘知几等合著《武后实录》一书。医学上撰有《五脏论应象》1卷,佚。

  • 鱼鳅

    见《草药手册》。即泥鳅,详该条。

  • 阳窟

    经穴别名。出《针灸聚英》。即腹结,见该条。

  • 起泡草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毛茛之别名,详该条。

  • 杨济时

    【介绍】:见杨继洲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