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参考条。
《揣摩有得集》方。款冬花(蜜炙)一钱五分,当归、玉竹(蜜炙)、枇杷叶各一钱,贝母、生甘草、天竺黄各五分,犀角、蔻仁末、橘红各三分,胆南星一分。加藕节一寸,水煎服。治小儿夏月风火咳嗽,唇焦口干,发烧,昏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乌痧,满身胀痛,面目黧黑。身有黑斑,毒在脏腑,气滞血凝,以致疼痛难忍。”宜阿魏丸等方。《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乌痧》:“此症有二,俱系预先感冒风邪,未经发泄,又因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一指带下五色俱出。二指带下有五种颜色。
证名。指病邪侵入太阳而所出现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又:“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
指四时中感受外邪,随感随发的温病。又称“外感温病”。明·汪石山曰:“有不因于伤寒而病渴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新感温病初起病邪在表,主要症状
阳明为二阳,太阴为三阴。《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马莳注:“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三阴者,手太阴肺经也。”
痿证之一。多由久病或房欲不节,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伤及筋骨所致。《证治汇补·痿躄章》:“阴虚痿者,……自觉两足极热,上冲腿膝,痠弱痿软,行步艰难,不能久立。”可伴见头昏目眩,舌质红,脉细数等症。治宜滋
【介绍】:清代医家。浙江钱塘人。编有《疟苑》一书。
【介绍】:北宋人。曾为益州路提点刑狱、镇西军节度使等。集有《神效备急单方》1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