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金鸡尾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女科经纶》卷三。指妊娠后忽下黄汁如胶,或如豆汁,名为胎漏黄水。多因肝脾湿热,或风热,或因郁怒,脾胃气虚下陷所致。胎动不安者,宜黄芪、糯米,水煎服;肝脾湿热者,宜升阳除湿汤;肝脾风热者,宜加
即当归补血汤第一方,见当归补血汤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一。指脏腑内伤所致的小便失禁。脾肾不足者居多。主要症候为小便时时自遗,神志清醒,语言轻微,饮食减少,大便溏泄,脉濡软或浮大。治宜补益脾肾,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味肾气丸。又有肝阴
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立位,两上肢伸直,手掌贴于大腿前,顺腿下滑,躬腰,手至足尖时翘掌,将臂上举至前平举位,目视指尖,然后掌心向面,收至耳侧,再顺鬓旁下压,复至原位。适用于治疗腰
见《草药手册》。为廊菌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指小儿痰实停于胸膈,胸闷气逆,时复呕吐,不欲饮食。治疗参小儿痰实条。
病名。见《证治汇补·眩晕章》。因湿痰壅遏清阳所致。证见头目昏重,胸闷纳呆,恶心呕吐,体多肥胖,苔白腻,脉濡。治宜燥湿化痰。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等方。兼见气虚者,宜六君子汤。参见痰晕条。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气血俱虚,脾肾阳虚,运化功能减弱所致。《女科经纶》引朱丹溪语:“色淡者,虚而有水混之也。”治宜补气血以调经。用八珍汤加黄芪、香附、生姜,兼常服六味地黄丸。虚甚者加干姜、
脉象。华,通花。喻脉来轻浮软弱如草木之花。《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