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野绿豆

野绿豆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马棘之别名,详该条。

猜你喜欢

  • 香橘饮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一方。木香、白术、半夏曲、橘皮、茯苓、砂仁各五分,丁香、炙甘草各一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气虚眩晕。

  • 五拗汤

    《证治准绳·幼科》集九方。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荆芥(不去梗)、桔梗(蜜拌炒)各五钱,甘草二钱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不拘时服。治感受风湿,及形寒饮冷,痰嗽咳逆连声者。

  • 苦葵

    出《本草图经》。为龙葵之别名,详该条。

  • 袁大宣

    【介绍】:见袁句条。

  • 掌中

    ①手掌的中央部分。又名掌心、手心。诊察掌中可知腹中的寒痛或热痛。《灵枢·论疾诊尺》:“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②经穴别名。出《针灸资生经》。即劳宫。见该条。

  • 野油莱

    见《分类草药性》。为蔊菜之别名,详该条。

  • 经来下血胞

    见《竹林寺女科秘方考》。即经来下肉胞。详该条。

  • 医略抄

    方书。1卷。日本丹波雅忠辑于1081年,丹波元简校订于1795年。此书选录《肘后方》、《范汪方》、《小品方》及苏恭、陶弘景、陈藏器等34家晋唐医方242首,分为52门。辑蒐颇广,间有《千金方》、《外台

  • 上热下寒

    证名。指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病证。该证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①厥阴病证型之一。亦即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

  • 风湿痿软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多因居处潮湿,触冒风雨,邪留经络所致。症见手足瘫痪,痿弱不能举动,皮肤不仁,关节重痛等。治宜祛风湿,通经络为主,可用羌活胜湿汤等方。寒气胜,宜桂枝汤加苍术、防风、羌活、独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