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著作。21卷。明·王绍隆传,清·潘楫增注。初刊于1652年。潘氏取崔嘉彦《四言举要》(明·李言闻删补改订本)予以注释,注文多据《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以及张洁古、刘完素、朱丹溪
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治法。同补法。详该条。
渴证之一。指吐、泻之后,津液耗伤所致的口渴症。《圣济总录》卷三十九:“霍乱吐利之人,重亡津液,则脏气不和,上焦热,津液不足,故霍乱而烦渴也。”《症因脉治》又分为外感霍乱烦渴和内伤霍乱烦渴两种。外感霍乱
针灸体位名。详卧位条。
舌质的颜色。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常的舌色是淡红色,活泼光润。临床常见有淡白、红、绛、紫等色。一般来说,白主血虚,阳虚;红色主热证,热在卫、气分;绛色主热在营、血分。如非热性的疾病出现红绛舌而无苔或少
痰湿系秽浊之邪。故称。
【介绍】:见范汪条。
3卷。清·王泰林撰。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暑病、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王氏审证论病细致明确,对于疑难病症多详述治疗过程。医案证方契合,以古法化裁的
行气法之一。又称循经接气法。指按照经脉循行方向在其穴位上依次针刺,以使针感向一定部位传导的方法。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也可不按穴位针刺,即
手厥阴心包络经之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