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四。瘈为筋脉急而缩,疭为筋脉缓而伸。一缩一伸,手足相引,搐搦不已,发为瘈疭。多因孕后血聚养胎,肝肾不足,风火相炽,筋失濡养所致。宜平肝养血,用钩藤汤。热盛者,加山栀、黄芩
病证名。指痰饮病所致的咳嗽。《丹溪心法附余·咳嗽》:“辰砂半夏丸,治一切痰饮咳嗽。”《医门法律·咳嗽续论》:“盖以咳嗽必因之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
见《中药制剂手册》。又名仁丹。甘草240克,木香45克,草豆蔻、槟榔、茯苓、砂仁、橘皮、小茴香(盐水炒)、肉桂、青果各30克,丁香、红花各15克,薄荷冰27克,冰片9克,麝香0.3克。为末,糯米粉12
喻重病虽能勉强行动,而已见死脉,故称。《难经·十四难》:“(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为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注解伤寒论·平脉法》:“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
病症名。见《杂病源流犀触》卷二十四。多由风热痰毒上冲,致咽喉肿痛,汤水难下,或身发寒热,或颈生瘰疬。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涤痰。用清气化痰丸加荆芥、薄荷、防风、僵蚕等,或用小陷胸汤加减。
《内经》对人的体质分类之一种,出《灵枢·通天》篇。它据人的阴阳多少偏胜而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各种人的外貌和性格均有其特征,体质状态亦不相同,因而针刺治疗时补泻
水泻的古称。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称泄注、注下。《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详水泻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香附四两,乌药、姜黄各二两,炙甘草、木香各五钱。为末,每服二钱,盐汤送下。治中焦气滞,脘腹刺痛。
《冯氏锦囊秘录》卷二十方。熟地黄(如大便不实焙干用,如阴虚者加倍用)八钱,制麦门冬(去心,恐寒气可拌炒,米炒黄色去米,肺脾虚弱者少减)三钱,白术(炒深黄色,置地上一宿,出火气,不用土炒,如阴虚而脾不甚
偏产的一种。员从云《产科一得》:“临产儿头偏抵右畔。”相当于右枕横位。参见偏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