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迎随补泻

迎随补泻

刺法。指以针尖方向与经脉之间的逆(迎)、顺(随)关系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较原则的提出了泻法为迎、补法为随的见解。后世医家据此加以发挥,认为迎随是以经络循行的顺逆为准。明·杨继洲曰:“至于经脉为流行之道,手三阳经,从手上头,手三阴经,从胸至手,足三阳经,从头下足,足三阴经,从足入腹。故手三阳泻者,针芒望外(针尖向四肢),逆而迎之;补者,针芒望内(针尖向头身),顺而追之,余者仿此。乃是因其气血往来,而顺逆行针也。”即顺(随)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的为补法,逆(迎)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的为泻法。故亦称针向补泻。也有以顺着经脉的循行方向取穴,依次用针的为补法,逆着经脉循行方向取穴,依次用针的为泻法者。

猜你喜欢

  • 肝病证治

    见西溪书屋夜话录条。

  • 冷热嗽

    病证名。指感寒受热所致的咳嗽。《证治要诀》卷六:“冷热嗽,因增减衣裳,寒热俱感。遇乍寒亦嗽,乍热亦嗽,饮热亦嗽,饮冷亦嗽。宜金沸草散、消风散各一帖和煎,或应梦人参散,或款冬花散、二母散,仍以辰砂化痰丸

  • 散剂

    药物剂型之一。药物研成粉末为散。内服:粗末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外用:研成极细末,撒于患处,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

  • 黄芪散

    ①《太平圣惠方》卷三十方。黄芪、茯苓、熟地黄、炒韭子、车前子、鹿茸(酥炙)各一两,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二两,龙骨三分,麦门冬一两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粥调下。治虚劳肾气乏弱,或时失精,心中虚

  • 正骨八法

    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的八种整复治疗手法。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即摸法、接法、端法、提法、按法、摩法、推法、拿法。详各该条。

  • 泻心导赤汤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一方。木通、生地黄、黄连、生甘草。加灯心,水煎服。治小儿心经有热而致的吐舌,面红烦渴,小便赤涩。

  • 小儿推拿辑要

    推拿专著,3卷,周松龄撰,刊于1843年。上卷为儿科诸病诊法及歌诀;中卷述儿科各病的推拿手法;下卷列推拿穴位及手法图说。内容多从前代同类著作中辑选,缺乏新的补充。

  • 足下热

    证名。指两足及足心有发热感觉。见《素问·刺热篇》。多因肾虚所致。《不居集·热症》:“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此经原多气而少血

  • 双生

    出南北朝《公羊传》。又名孪生、孖生、双产、骈产、釐孳、健子。指一胎生二婴。

  • 亡阳症

    证名。①指汗多阳气亡逸之症。《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汗多不止,真阳亡脱,名曰亡阳症。其身体必冷,多成痹寒或四肢拘急,宜桂枝附子汤。”伤寒病发汗过度,易致亡阳。《伤寒论》用大青龙汤有“汗多亡阳,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