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补虚

补虚

补法。详该条。

猜你喜欢

  • 治浊固本丸

    《医学正传》卷六引李东垣方。莲鬚、炒黄连各二两,茯苓、砂仁、益智仁、半夏、炒黄柏各一两,甘草三两,猪苓二两五分。为末,汤浸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湿热流入膀胱,下浊不止。

  • 大肠虚冷

    即大肠经虚寒。《千金要方》:“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

  • 二陵

    阴陵泉、阳陵泉两穴的合称。《针经指南·标幽赋》:“二陵、二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杨继洲注:“二陵者,阴陵泉、阳陵泉也;二蹻者,阴蹻、阳蹻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

  • 兼胎症

    病证名。清·康维恂《眼科菁华录》:“未产目病号兼胎。”即妊娠目病。详该条。

  • 一月经再行

    病证名。指一月经来二、三次而言。多因气虚、血热所致。《叶氏女科证治》:“性躁多气伤肝,而动冲任之脉,宜服九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人参、柴胡、黄芩、黄连、甘草),兼服滋阴丸(知母、黄柏)。如误服辛热药物致经

  • 瓦参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土人参之别名,详该条。

  • 鬲中热

    鬲通膈。出《素问·刺热篇》。指心热。《素问识》卷四:“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热者,写肺热也,膈中热者,写心热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藏真也。”

  • 诸病源候总论

    见诸病源候论条。

  • 干霍乱

    病名。俗称搅肠痧、斑痧、乌痧胀。指突然腹中绞痛,吐泻不得的疾患。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诸病源候论·干霍乱候》:“干霍乱者,是冷气搏于肠胃,致饮食

  • 丹熛

    病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即丹毒。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