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蛔虫

蛔虫

九虫之一。又称心虫。《内经》称蛟蛕;《金匮要略》称蚘虫;《诸病源候论》又称长虫。蛔虫寄生人体中,称蛔虫病。多因脾胃虚弱,杂食生冷甘肥油腻,或不洁瓜果蔬菜所致。症见腹痛,痛有休止;亦可痛处有肿块聚起,上下往来活动,虫动则痛作,虫静则痛止;虫痛攻心,相似于胆道蛔虫症;并可有面色白或黄白相间或有虫斑,消瘦,呕吐清水或蛔虫等。治疗以驱虫为主,脾胃虚弱,或挟积滞者,兼用健脾消导等法。方用乌梅丸化虫丸万应丸等。

猜你喜欢

  • 凑肺

    病证名。指因恣饮伤肺所致的咳嗽。《证治要诀·诸嗽门》:“有饮冷热酒,或饮冷水,伤肺致嗽,俗谓之凑肺,宜紫菀饮。”《张氏医通》卷四:“如饮冷热酒,伤肺致嗽,谓之凑肺。或兼煎煿伤胃,咳嗽咽痒,痰多唾血,喘

  • 儿科醒

    书名。1卷。清·芝屿樵客撰,撰年不详。本书除将儿科疾病分别按表、里、寒、热、虚、实论证外,并有辨惊风之误一文,认为古无惊风之名,所谓惊风乃“大惊猝恐”等十病;次为小儿不可饿论及治痘、治疹二论。现有《珍

  • 鬲中热

    鬲通膈。出《素问·刺热篇》。指心热。《素问识》卷四:“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热者,写肺热也,膈中热者,写心热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藏真也。”

  • 翁仲仁

    【介绍】:明代医家。字嘉德。信州路(今江西上饶)人。以小儿科闻名。著有《痘疹心法》(已佚)、《痘疹金镜录》等书。

  • 盘肠生

    见《张氏医通》卷十。又名推肠生、蟠肠生、盘肠献花、盘肠产、盆肠生、催肠生。过去一般认为产母平日气虚,临产时努挣,浑身气血下注,以致肠随儿下,儿下后肠仍不收。相当于临产时产妇直肠脱出。宋·陈选《妇科秘兰

  • 精虚痰

    指因元精虚亏所致的痰证。《症因脉治》卷二:“精虚痰,骨蒸潮热,虚火时升,脉多细数。”治宜补精化痰。方用地黄丸、加减二冬汤、固本丸加玄武胶,佐以理气药等。参见痰证条。

  • 阳维穴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耳廓后,当用手拉耳向前时,于根部所出现的弦筋上,与耳门穴相平处(《类经图翼》)。主治耳鸣,耳聋,以及中耳炎等。直刺0.1~0.2寸。艾炷灸3~5壮。

  • 白气貍

    古病名。指发于秋季的一种疫病。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夫疫病者……秋时应凉,而热气抑之,则责邪在肺,病曰白气貍。”其症“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或体热,发斑,喘咳

  • 假反

    反治法之一。使用寒凉药以治疗真热假寒证,或使用温热药以治疗真寒假热证,称假反。以其治疗系顺从疾病假象的假象,实质上仍属正治法。故称。

  • 肾经疟

    病名。疟疾之一。又名温疟。《症因脉治·肾经疟》:“肾经温疟之症,肌肉消,脑髓烁,先见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复返归肾,又见寒候,此肾经冬受风寒温疟之症也。肾经温疟之因,冬受风寒,藏于骨髓,至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