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蛔结痧

蛔结痧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蛔结痧,痧毒攻胃故蛔死,入于大肠与宿粪相结,腹中大痛,是为蛔结。又有痧毒入胃,胃必热胀之极,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或蛔结腹痛,不大便,或入大肠由大便而出。与伤寒吐蛔,伏阴在内者不同。法当清其痧胀为主,先用刮放,后服药。”宜细辛大黄丸大黄丸等。”参见条。

猜你喜欢

  • 口内肉球

    病名。系指口内生瘤,其根蒂较长者。《疡医大全》卷十四:“口内生肉球,有根线长五寸余,吐球出方可饮食,以手轻捻痛彻至心。”治宜疏风泻火,活血凉血。可选用黄芩、丹皮、红花、僵蚕、赤芍、乳香、没药等煎服。或

  • 圣神散

    《伤科汇纂》卷七方。草乌、白芷、赤芍药、白芨、秋叶、枇杷叶、韭菜根各一两。为细末,蜜调敷患处。治跌打损伤,瘀血疼痛。

  • 控脑砂

    病名。①指久病的鼻渊。《医宗金鉴》卷六十五:“若久而不愈,鼻中淋沥腥秽血水,……即名控脑砂。”②指鼻渊而伴以剧烈头痛者。《外科大成》卷三:“鼻渊而兼脑痛者,名控脑砂。”参见鼻渊条。

  • 豹掌势

    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五指微屈,掌心朝前,用力迅速抽出,旋即掌心向上,迅速收回。

  • 李文来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昌期。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精于医术,与汪昂同时并稍晚,曾把汪昂所著《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二书分类排纂,撮要合编,并补充部分伤寒、杂证,末附汪昂所作《三焦

  • 黄帝针灸虾蟆忌

    见黄帝虾蟆经条。

  • 彧中

    经穴名。代号KI26。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或中,《医学入门》作域中。属足少阴肾经。位于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寸处。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及锁骨上神经前支、深层为第一肋间神经;并有第一

  • 妊娠流涎

    病证名。涎是口液,伏于脾而溢于胃,由于孕后胞宫内实,冲脉气盛,胎气上逆,致使脾胃不和,则往往液自口流出。宜理脾降逆,调和脾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或二陈汤。

  • 一笔勾

    《疡医大全》卷八方。蚰蜒虫三十至四十条,冰片四分。同入罐内,即化为水,入麻油半两,封口收藏。治肿毒。初起用笔圈涂患处四周,频频圈之即消;脓已成敷满,留顶透气。

  • 隐疹

    病名。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名风搔瘾疹、风疹块。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皮肤腠理而发;或由于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小如麻粒、大如豆瓣,甚则成块成片,剧烈瘙痒,时隐时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