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视目内如常,自觉亦无恙,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长闭而不能开,攀开而不能眨,……尝见患者,一行一动,以手拈起眼皮,方能视。”为上胞下垂之重症。详上胞下垂条。
五臭之一,臊为木臭,入通于肝,故为肝之臭。《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类木,……其臭臊。”临床上病人的排泄物如小便、白带、汗液等出现腥臭,常是肝经湿热下注的征象。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廿八:“肝虚不足,为冷热之气所干,故气上冲于目,外复遇风冷所击,冷热相搏,而令睑内结肿,或如杏核大,或如酸枣之状,肿而因风所发,故谓之风肿。”参见目疡条。
见辨舌指南条。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鱼鳖金星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杜鸿渐条。
骨名。又名五指骨。解剖学同名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掌骨者,手之众指之本也,掌之众骨名壅骨,合凑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①与膜通。《灵枢·邪客》:“地有林木,人有募筋。”详膜条。②募穴。《难经·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详募穴条。
即鼻柱。详该条。
书名。又名《医圣心源》。10卷。清·黄元御撰于1753年。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卷1天人解,阐述阴阳五行、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