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及之
【介绍】:
见董汲条。
【介绍】:
见董汲条。
练功方法。出《易筋经》。有三势:①第一势:取立位,两足分开,两手徐徐上提至胸前成捧球状。《易筋经》:“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静极。”②第二势:两手分开,向两侧推移成侧平举状。《易筋经》:“
丛书。90卷,15种。是清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吴谦等主编。刊于1742年。全书采辑自《内经》至清代诸家医书,“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见卷首奏疏)。内容有
书名。江苏省西医学习中医讲师团、南京中医学院儿科教研组合编。全书分总论、各论二篇。总论介绍了中医儿科发展的概况和儿科病诊治的基本知识。各论分证介绍了儿科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内容简明实用。1960年由人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前臂屈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之中点。主治癔病及前臂疼痛,痉挛,麻痹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即阳明经证。详阳明经病条。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疸》。多因湿与热搏,郁而发黄。属阳黄范畴。《伤寒全生集·辨伤寒发黄》:“湿热发黄,一身尽痛,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色如熏黄,暗而不明也。”湿重于热者,兼见头重身倦,胸脘痞满,治宜利
《圣济总录》卷七十方。桑根白皮、栀子、黄芩、炙甘草、羌活、防风、当归、诃子(煨,去核)、胡黄连各一分,地骨皮、人参、茯苓、柴胡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食前服。治鼻衄久不止。
病证名。《幼幼集成》卷六:“凡儿素常肌肥,痘后羸瘦,虽能饮食,而不为肌肤,乃气血虚故也。治之须明阴阳,不可偏胜。偏阳则伤血,偏阴则伤气,愈见乖离矣。阴日宜服参苓白术散,阳日宜服当归养荣汤。”
即子淋。详该条。
【介绍】:见钱原濬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