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痹

脾痹

病名。由肌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肌痹者。《素问·痹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圣济总录·脾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是为脾痹。”《症因脉治·脾痹》:“脾痹之症,即肌痹也。四肢怠惰,中州痞塞,隐隐而痛,大便时泻,面黄足肿,不能饮食,肌肉痹不仁。”可用黄耆丸、白术汤大半夏汤枳术丸保和丸四君子汤等方。参见肌痹条。

猜你喜欢

  • 野绿豆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马棘之别名,详该条。

  • 肝气不和

    肝主疏泄,太过与不及皆为肝气不和。症见急躁易恐,胸胁胀满,甚则作痛,少腹胀痛,妇女则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影响脾胃而出现呕恶、泄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治以疏肝理气为主。

  • 断基

    出《素问·骨空论》。齿龈的根部。

  • 均姜

    见《本草纲目》。为干姜之别名,详该条。

  • 病名。出《尔雅》。又名大脖子、瘿气。《说文》:“瘿,颈瘤也。”瘿瘤的名目较多,《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有五瘿,即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发病与水土因素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而致气滞痰凝

  • 体疽发

    病名。又叫竟体发。《外科启玄》卷四:“发于足太阳经。……上至肺俞,下至肝俞等五穴,左右相同,……或初发时肿上如椒子者死。”即发生于背部的范围较大的有头疽。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全身症状明显。证治见痈、疽

  • 虚则补之

    针灸治疗法则。出《灵枢·经脉》。指正气虚弱,体质较差者,用补的手法治疗。详针刺补泻法。此原则亦用于方药治疗。

  • 脑膏

    即耳垢。

  • 诊脉入门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 达生编

    产科著作。1卷。清·亟斋居士撰。刊于1715年。内容有原生、临产、真诀条辨等14篇及格言、方药等。作者主张临产时沉着镇静,掌握“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尽可能不服药或少服药,所论多为经验之谈。本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