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病

脾病

指脾脏的各种病证。脾司运化,主四肢肌肉,统摄血液,为气上生化之源开窍于口。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饮食劳倦所伤,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阳虚衰,中气下陷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太平圣惠方·脾脏论》:“夫脾者,位居中央,王于四季,受水谷之精气,化气血以荣华,周养身形,灌溉脏腑者也,若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喜噫吞酸,食则呕吐气逆霍乱腹痛肠鸣,时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虑,不欲闻人声,多见饮食不足,诊其脉沉细软弱者,是脾虚之候也。”又:“夫脾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心胸烦闷,唇口干焦,身热颊疼,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肿强,口内生疮,腹胁胀满,不得安卧,梦多见歌乐,四肢怠惰,诊其脉紧实者,是脾实之候也。”《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脾藏智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标病,身体胕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至若本经为病,不外湿淫热郁两端,湿由水气,病则壅,壅则伤气气虚而不运,必腹胀,胃痛,肠鸣飧泄,身重,食不化。热由火气,病则不濡,不濡则伤血血枯而燥,必胃气厚,善肌,肉痿,足不能行,善瘛,脚下痛,口干,舌本强,食即吐,食不下,烦心,水闭,黄疸,脾约,皆脾经病也。治之者,务使三焦之气流转和通,则土润而升,不忧其燥。而火气不得病之,土健而运,不忧其湿,而水气亦不得病之矣。”脾病治宜健脾化湿温阳运脾补益中气益气摄血等法。参见脾病各条。

猜你喜欢

  • 黄疸草

    ①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马蹄金之别名。②见《本草推陈》。为大金钱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 妇人良方大全

    见妇人良方条。

  • 三阴病

    病名。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三阴病的总称。《医学心悟·六经见证法》:“三阴有传、有中。……三阴有传经者,由三阳而传入三阴,此热邪也。有直中者,初起不由阳经传入,而直中三阴,此寒邪也。”三阴病多见里证

  • 五十七痏(wěi 伟)

    指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主要穴位。《灵枢·四时气》:“风肤胀,为五十七痏。”参见水俞五十七处条。

  • 龟尾

    推拿穴位。出《肘后备急方》。又名尾闾、闾尾。位于尾骨端。治赤白痢,泄泻,腹胀,脱肛,慢惊风等症。《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龟尾穴,一名闾尾,脊背尽头处。”《秘传推拿妙诀·周身穴图》:“龟尾即尾闾穴,

  • 产后四肢虚肿

    病证名。《经效产宝·续编》:“产后四肢虚肿者如何?答曰:产后败血乘虚停积于五脏,循经流入四肢,留淫入深,回还不得,腐坏如水,故令四肢面目浮肿。医者不辨,作气治之,凡水气多用导水药极虚之。夫产后既虚,又

  • 胯骨骱脱臼

    病名。见《伤科大成》。即髋关节脱臼。详胯骨出条。

  • 成无己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金代医学家。聊摄(今山东聊城西)人。出身于世医家庭,精心研究仲景《伤寒论》,对辨析表里虚实有独到之处。根据《内经》、《难经》等古医书理论对《伤寒论》作全面注解、辨析,于11

  • 木贼草

    见《本草经疏》。即木贼,详该条。

  • 疳癖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七十九。指小儿因疳而致的癖疾,疳、癖并存之证。癖块潜匿于右胁下,其状如梳,触之隐痛。兼见肌肉不生,渐成羸瘦,或作潮热,肚腹渐大。治宜消疳化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