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胃反

胃反

病名。①见《肘后备急方》卷四。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参见反胃、翻胃条。②霍乱病之别称。《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有三名。一名胃反。”详霍乱条。

猜你喜欢

  • 黄连补肠汤

    《医学入门》卷六方。黄连四钱,茯苓、川芎各三钱,酸石榴皮五斤,地榆五钱,伏龙肝二钱。为粗末,每服八钱,水煎服。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载有本方,但名黄连补汤。

  • 崩中五色俱下

    病证名。指崩下之血杂有五色。《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五脏皆禀血气,五脏之色,随脏不同,伤损之人五脏皆虚者,故五色随崩俱下。”

  • 串枝莲

    见《云南中草药》。为紫金龙之别名,详该条。

  • 乌豆衣

    见《中药临床应用》。为黑大豆皮之别名,详该条。

  • 阴虚发疟

    病证名。《医钞类编》卷八:“阴虚发疟……发时其寒如冰,其热如烙,面赤如脂,渴欲饮水,热退则不渴,以六味地黄汤加柴胡、白芍、肉桂。”参见虚疟条。

  • 治鼠疫法

    见鼠疫约编条。

  • 脱骨疽

    病名。出《外科全生集》卷二。即脱疽。见该条。

  • 胞痹

    病名。又名膀胱痹。因风寒湿邪久客膀胱,使膀胱虚寒,气化失常所致。症见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艰涩不利,鼻流清涕等。《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治宜温通。

  • 腕骨折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多因跌打、压轧所伤。或伤一骨,或伤数骨,临床以腕舟骨折为多见。伤处肿胀、疼痛、压痛明显,或腕缝错开,活动受限。一般断端很少移位,如手向后翻贴于臂者,医者双手握其手背轻轻

  • 两叶豆苗

    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为歪头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