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胁肋胀痛

胁肋胀痛

证名。指胁肋部发胀作痛的症状。见薛己注《明医杂著·痰饮》。多由气郁、痰凝,脉络阻滞所致。如肝气郁结者,多兼见胸闷纳减,胀痛常随情志变化而增剧。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如湿痰走注肝经者,多兼见头目眩晕,肢体麻木不仁等,治宜平肝豁痰,如导痰汤加白芥子竹沥等药。亦有因肝经虚寒而见胁肋胀痛,多兼见气急,视物模糊,脉象迟弱等症,宜槟榔汤补肝散等方。亦可由肝火犯肺瘀血停滞所致。《万病回春·胁痛》:“胁肋胀痛,若大便通和,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也,用小柴胡汤加青皮、山栀清之。”《辨证录·胁痛门》:“人有跌扑之后,两胁胀痛,手不可按,……盖瘀血存于其中,积而不散,久而成痛也。”宜祛瘀止痛,如抵当丸等方,后便黑血,则瘀消痛止,可用四物汤加三七丹皮等药调理。参见气郁胁痛痰饮胁痛胁支痛各条。

猜你喜欢

  • 气鼓

    病证名。鼓胀之一。①指气机郁滞所致的鼓胀。《万病回春·鼓胀》:“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小便短涩不利,其病胶固,难以治疗,用分消汤加减。……胁痛面黑是气鼓,加青皮去白术。”②指气虚所致的全身肿胀。《石室秘

  • 卵胀

    病名。见《备急干金要方》卷二十四。阴之一。即疝气,俗称小肠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病者劳役无节,及跨马坐车,致卵核肿胀,或偏有大小,上下无常,名曰卵胀。亦属不内外因。”治宜蒺藜汤等方。参见疝

  • 乳哺

    指喂养小儿的方法。乳,人乳;哺,喂养。婴儿初生一周,消化能力较弱,母乳是婴儿最适宜的天然营养品。《千金要方》:“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婴儿逐渐长成,乳量逐渐增多,使婴儿胃口逐渐适合于食物,但乳哺

  • 眉眶痛

    证名。见《丹溪心法》卷四。即眉棱骨痛。详该条。

  • 麻柳皮

    见《四川中药志》。即枫柳皮,详该条。

  • 孙渊如

    【介绍】:见孙星衍条。

  • 星秀花

    见《云南中草药》。为小龙胆草之别名。详该条。

  • 赞刺

    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指治疗痈肿的针刺方法。其法在患处将针直入直出,反复多次地浅刺,使之出血。以其反复浅刺,后刺赞助前刺,故名赞

  • 病气

    ①脏腑的功能受病障碍。《灵枢·根结》:“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②指三阴三阳经因邪气而致病。

  • 浮疽漏

    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多因忧郁思虑而得。症为颈部或腋下生核,伴有寒热,终成漏症。初宜内服犀角散。破溃有脓者可用雄黄一分,白矾一分,龙胆三分,细辛半两,川大黄半两,地胆半两,石决明一分,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