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三冲之一。见《陈素庵妇科补解》。指恶露当下不下,逆而上冲于肺的病症。常见胸闷烦燥,面赤气急,呕逆,鼻衄等症。方用二味参苏饮(人参、苏木),甚者加芒硝。属产后危重病。
见清·赵楷《百草镜》。为合子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齐医僧。著有《释道洪方》、《释道洪寒食散对疗》1卷,均佚。
儿科著作。8卷。清·黄岩撰。约成书于1800年。卷1~5首论儿科用药、诊法及灯火燋法,其次分述儿科的多种杂病;卷6~8专论痘科及麻科,其中除作者本人的见解和医案外,还摘录了历代文献中的一些资料。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蛇莓之别名,详该条。
外感之湿邪。如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感受雾露之邪,或涉水淋雨,或从事水中作业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证名。见《丹溪心法》。一作杂。俗称心嘈。《医学正传·嘈杂嗳气》:“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宁之状者是也。”有火、痰、酸水浸心作嘈、气郁胸膈作嘈及蛔虫作嘈之分。因火所致嘈杂者,兼
统指全身之经脉。《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应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之局部充血或起泡的治疗方法。《针灸资生经》:“治疟之方甚多,……乡居人多用旱莲草推碎,置于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于故帛,未灸即起小泡,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一。指患疮疡时,病情发展顺利的症状而言。其表现为:疮疡从小而大,疮顶高突,焮赤疼痛,根脚不散;已成则顶高根收,皮薄光高,易脓易腐;溃后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已脱,肿消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