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络感传现象

经络感传现象

又称经络现象经络敏感现象针灸感应现象。指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病症。这种现象在某些人身上可因针刺、艾灸、通电、按压等刺激穴位或在气功练功的过程中产生。经络感传的性质,因刺激原和个体之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针刺多感酸、胀、重、麻;艾灸则现热气感;低频脉冲电可有电麻感;按压可有胀、麻等,一般呈带状、线状或放射状,其感传路线与经络主干的分布基本相符,有的还出现表里经之间,手足同名经之间的互传现象。感传速度一般缓慢,能为受试者清楚描述,而且可呈双向性传导。这种传导可被机械压迫或局部注射麻醉剂所阻断。刺激一旦停止,感传也就逐渐减弱及至消失。经络感传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如沿经抽痛,皮疹,脱毛和引起皮肤出现红线、白线、皮丘带、过敏带、麻木带等特异现象。经络感传现象,对于研究经络实质,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 产后大便闭涩不通

    病证名。明《万氏妇人科·产后章》:“人身之中,腐化糟粕,运行肠胃者,气也;滋养津液,灌沟渎者,血也。产后气虚而不运,故糟粕壅滞而不行,血虚而不润,故沟渎干涩而不流,大便不通,乃虚秘也。不可误用下剂,反

  • 中医眼科手术器械。长约二至三寸,钢铁制作。用于穿刺切割等(见图7)。

  • 鹅爪风

    病名。出《外科全生集》卷一。即油灰指甲。详该条。

  • 证名。出《素问·生气通天论》。①指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注解伤寒论》卷二:“烦者,热也。发汗身凉为已解,至半日许,身复热,脉浮

  • 蜈蚣蒿

    见《陕西中草药》。为洋蓍草之别名,详该条。

  • 夜合叶

    见《贵州药用植物目录》。为大飞扬之别名,详该条。

  • 针灸聚英

    针灸著作。又名《针灸聚英发挥》。4卷。明·高武撰。刊于1529年。卷1论脏腑、经络、腧穴;卷2集录各家针灸取穴方法;卷3论针法、灸法及禁灸;卷4为各种针灸歌赋。编者于书中多以按语的形式,提出自己独到的

  • 退翳散

    见《银海精微》卷上。即猪肝散,见该条。

  • 汉方新解

    书名。日本汤本求真撰。撰年不详。作者意在以西医学理论解说中医(尤其针对张仲景学说),“以期东西两派医学之融合统一。”全书收方110首,主要系仲景方。每方除述药物、剂量、用法外,更分治验、方证概说、腹证

  • 膝疡

    病名。见《中国外科学大纲》卷下。即鹤膝风。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