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味菊
【介绍】:
民国时期医家。四川人。曾在上海国医学院任教,主张吸收西医之长处以改进中医,著有《伤寒质难》。
【介绍】:
民国时期医家。四川人。曾在上海国医学院任教,主张吸收西医之长处以改进中医,著有《伤寒质难》。
即补阴。详该条。
见《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即泻黄散,见该条。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肛边生裂,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相当于肛裂。又《外台秘要》卷二十六引《集验方》及《医心方》卷七引《龙门方》:“五痔中均有脉痔。”泛指出血性痔。
五色主病之一。出《灵枢·五色》。面部色白为阳虚气血不足的证候。阳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白。阳气虚弱,阴盛于内,寒从内生,故为寒。
经穴名。代号GB43。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荥(水)穴。位于足背部,第四、五趾缝间,趾蹼缘上0.5寸处。布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主治胁肋痛,寒热,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外眦痛,颊颔肿
表证类型之一。是卫外的阳气不足,腠理不密而出现的证候。临床上除有表证症状外,以自汗或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征。
见慈幼新书条。
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黄连15克,金果榄、冰片各6克,硼砂9克,柿霜、绿豆粉45克,朱砂12克,雄黄18克,牛黄3克,麝香0.9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服一丸,噙化。功能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三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阳虚外感的治法。症见头痛、恶风寒、发热、无汗、手足不温、喜盖衣被、精神衰倦、面色苍白、声音低微、脉沉无力、舌苔淡白等。处方由助阳药与解表药组成,如再造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