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息内风的治法。治内脏病变所致的风病。内风表现为眩晕、震颤、发热、抽搐、小儿惊风和癫痫等病症。分滋阴熄风、平肝熄风、泻火熄风、和血熄风等。详各条。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从八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指瘰疬之坚硬如砖者。参见瘰疬条。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常由肝肾虚热,复感风邪所致。小儿患此,多属实热眼疳。证见“风轮上浮起一翳,黑而圆,其高低大小不等,状如蟹睛”(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目赤羞明,痛极难睁。治法:虚热挟风者
病证名。又名阴寒。《诸病源候论》卷四十:“胞络劳伤,子脏虚损,风冷客之,冷乘于阴,故令冷也。”症见阴部寒冷,甚至小腹冷痛,多影响生育。治宜补肾壮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妇人良方大全》:“妇人阴冷,因劳伤
病名。泛指阴疽。《灵枢·利节真邪》:“有此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为脓。无热则为肉疽。”
书名。1册。于达望编。本书选录中药1146种,依植物、动物、矿物及其科属分类次序排列成表解方式。每药记有中名、拉丁名、药用部分、成分、效用、产地等项,书后附中药异名索引。1950年由新医书局出版。
见《中药志》。为鱼腥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滇南本草》。为赤阳子之别名,详该条。
痘疹专著。16卷(又有5卷本及10卷本)。又名《仁端录痘疹》、《仁端录痘疹玄珠》。明·徐谦撰。撰年不详。包括痘病总括、辨痘形色、分期调治、痘疹兼杂症、治疗方药及药性、痘病歌赋和杂说等,内容较简明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