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三国时期吴国医生。吴将吕蒙的随军医生。
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脾恶湿,故病多体重,困倦多睡,不思饮食,泄泻。热证则目内黄,尿黄。口疮口臭,烦易饥,宜泻脾胃蕴热,用泻黄散。寒湿困脾,脘腹胀满,泛恶欲吐,食纳减少,消化不良,苔白脉缓。宜芳香化湿,
证名。中风病常见症之一。一作半身不随,又名偏枯、偏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类证治裁·中风》:“半身不遂,因气血不至,故痛痒不知。经曰: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
病证名。见清·吴溶堂《保婴易知录》。小儿初生时,腮内生如米豆大一小疱,次日渐大,如有所含,故名含腮。若不早治,则可蚀破腮颊。宜先以盐汤洗净患处,然后用二金散(鸡内金、郁金等分)吹之。
见汇刊经验方条。
病名。发背的一种。出《疡医准绳》卷四。又名椒眼发、体疽发,系背部范围较大之有头疽,且因气血虚弱不得起发者。证治见有头疽条。
出《痘疹经验良方》。禁疮之一。指痘疹初发之际,病人身发寒热,误以火熏其衣被,或置病人于温热环境之中,使皮肤干燥,以致痘毒发泄不出,多见于兼有气虚者,因气虚不能鼓其毒,以致毒停皮肤之间,隐隐不能发出肌表
全舌纯黄,微干少津。伤寒传至阳明府,寒邪已化火,胃有实热,津液受灼。可见大热大渴、谵语等证,宜白虎汤,服至黄苔渐退。如杂病里证见此舌者,是脏腑皆热极、宜酌用三黄承气之类(见《辨舌指南》)。
见《四川中药志》。为花叶矮沱沱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李小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