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瘀血灌睛证

瘀血灌睛证

病证名。①泛指由血瘀所引起的眼疾。《证治准绳·杂病》:“乃血灌睛中瘀塞不通,在睥则肿胀如杯椒疮之患。在珠则白轮涌起,凝脂翳黄膜上冲、痕成窟、花翳白陷鹘眼凝睛等恶证出也。”“凡见白珠赤紫,睥肿虬筋紫胀,敷点不退,必有瘀滞在内”(《审视瑶函》)。②仅指瘀血停滞胞睑皮下及白睛,“眼胞一环半块青碧隐隐,次后紫黑或满腔微肿,白睛亦赤元胀起,俨若老拳打伤”(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宜清热消瘀,用消毒逐瘀汤加减。

猜你喜欢

  • 膈痰

    痰证之一。又名痰结实。《圣济总录》卷六十四:“膈痰者,气不升降,津液否涩,水饮之气聚于膈上,久而结实,故令气道奔迫,痞满短气不能卧,甚者头目旋运,常欲呕吐。”治宜降气涤痰为主。参见痰证、痰结实条。

  • 阳中之阳

    阴阳学说内容之一。以属于阳性的事物,居于阳位而名。《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 得气

    ①指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以及医生持针之下的沉紧等感觉。《灵枢·终始》:“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医学入门》指出:“如针下沉重胀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

  • 肤瞤

    即肌肉瞤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参见筋

  • 太羽

    运气学说术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按五音建运理论,羽代表水运,故太过的水运称为太羽。

  • 通木

    正骨器械。出《医宗金鉴》卷八十七。用宽三寸、厚二寸,长自腰起上过肩一寸许的木板,板的外面平整,向脊背的面刻成凹形,务与脊骨皮肉吻合,并按其长度划分五分:第一分自左、右两侧面斜钻各二孔;第三、四、五分,

  • 五毒发背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二十金星草项下。即发背。详该条。

  • 心水

    五脏水肿病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多因心阳虚而水气凌心所致。《千金要方》用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等治疗。参见水肿、十水条。

  • 铜绿膏

    《眼科纂要》卷上方。用鲜铜绿9克。为末,以生蜜调涂粗碗内,将碗覆转,烧艾叶烟熏至焦黑为度,取起冷定,以乳汁调匀,放饭上蒸过,搽烂处。治睑弦赤烂。

  • 留气法

    针刺手法名。或称流气法。《金针赋》:“留气之诀,痃癖癥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其法先进针0.7寸,行紧按慢提9数;得气后进入1寸深处,略作伸提,再退回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