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脚底肌肤、筋脉着地作痛。《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萎,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多由脾病湿盛所致。本证可见于痿、痹、脚气等病证。
古代新生儿调护方法之一。小儿初生拭净口中恶血后,用药物内服,以去腹中恶物、脐粪,解胎中蕴积热毒。《千金要方》有甘草法等;李东垣用淡豆豉一味煎汤,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胃气。《证治准绳·幼科》分甘
①病名。《谢映庐医案》:“舌下另生一齿,大如枣核,摸之棱指,按之似痛。遂以白矾、肉桂末点之于舌下齿旁,立即取落,敲之即碎,外黄内白。”很符合于舌下腺结石。②中药名。腐败的竹根名鬼齿,苦平无毒。治中毒、
【介绍】:清末医家。字晓五,号维正,又号晓邬,自称折肱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撰有《医学薪传》、《饲鹤亭集方》(以上又合称《吴兴凌氏二种》,1892年刊行)、《外科方外奇方》、《凌临灵方》;另增订
《素问》篇名。首先讨论了惊恐恚劳等过度,以致经脉、内脏失其正常的变化;继论经脉在饮食生化输布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饮食物消化、吸收、输布过程,阐明切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的原理;后论三阴三阳脏气独至的病变、
①浑与混通。②湿浊之邪。《伤寒论·辨脉法》:“浊邪中下,名曰浑也。”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算盘子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七世纪【介绍】:唐代医生。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唐太宗时为殿中侍御医。
见《湖南药物志》。为向天盏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1卷(一作五卷)。唐·杨玄操注。杨氏在吴·吕广所注《难经》的基础上予以补订注释。原书已佚,但书中内容大部保留于《难经集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