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证名。为疳证、疳疾、疳病的简称。是一种由脾胃运化失常所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病证。多见于5岁以内的儿童。主要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以及六淫疫毒,诸虫感染,热病久病之后而致脾胃虚弱。病因虽多,而病变的关键在于脾胃。《小儿药证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脾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生化气血,滋养百骸,若长期脾胃失调,运化不健,水谷停滞,久则精液耗伤,精血不生,气血俱虚,则可引起形体及五脏的病变。临床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黄,食欲反常,肚腹膨胀,大便失调等为主症。病久则影响生长发育,或因病久正气伤残,导致其他并发症。如由于脾不统血或血热妄行,可见皮肤紫癜;若脾虚水湿泛滥,可形成肢体浮肿;若正气大亏,阴阳两伤,则可出现阴竭阳脱的危象。本证多见于营养不良或慢性消化不良和小儿结核病后期及其他慢性传染病的损害。由于其病因复杂,症状表现不一,故历代医家对疳的分类,亦较繁杂,有从病因病机命名者,如热疳、冷疳、冷热疳、哺乳疳、蛔疳、甘疳、五脏疳、脑疳、脊疳、节疳、鼻疳、疳眼、牙疳。有从症状命名者,如内疳、外疳、疳嗽、疳痨、丁奚疳、哺露疳、干疳、疳积吐、疳泻、疳黄、疳水、疳痢、疳肚、疳肿胀、钻牙疳等(详见各条)。一般治疗以清热消积,驱虫除疳为主,病因清除之后,则着重于调理脾胃。还可配合捏脊、针刺四缝、割治等。

猜你喜欢

  • 经络伤

    病名。指外伤引起经络气血损伤的病证。见《圣济总录·伤折门》卷一百四十四。多因跌打、碰撞伤及经络所致。伤后轻者脉道不畅,气机不顺,血流受阻,局部轻度肿痛;重者脉道破裂,血离经脉,或瘀留体内,气机受阻,或

  • 积吐

    病证名。指宿食积滞不消而引起的呕吐。《证治准绳·幼科》:“积吐,眼胞浮,面微黄,足冷肚热,昼轻夜重,儿大者脉沉缓,此宿冷滞脾,故吐黄酸水;或有清痰,脉实而滑,为食积所伤,吐酸馊气;或宿食并出,儿小者,

  • 击天磬

    即叩齿法。《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养性书》曰:齿宜朝暮叩以会神……若辟邪秽叩右齿,名曰击天磬。”详叩齿条。

  • 醒脑

    即开窍。详该条。

  • 张济川

    【介绍】:见张汝霖条。

  • 沈贞

    【介绍】:明代医家。字士怡。江苏昆山人。精于医术,尤长于伤寒。根据张仲景的著述,吸取过去各家的有关论述,编成《伤寒会通》一书,已佚。

  • 脉癫疾

    病名。指癫病深入于脉者。《灵枢·癫狂》:“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参见癫条。

  • 亮裆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少林内功》。取弓箭步,两手由后向前上方亮掌,掌心朝前,指尖相对,目注掌背,上身略前倾,换步时向后转,两手收回至腰后,再向上亮掌。

  • 外陵

    经穴名。代号ST2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下1寸,旁开2寸处。另说“在天枢下半寸”(《千金要方》);“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十肋间动、

  • 少阳之阳

    出《素问·皮部论》。少阳经之阳络。名枢持,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