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狐惑

狐惑

病名。亦作狐。指因感染虫毒,湿热不化而致的以目赤眦黑、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疡为特征的一种疾患。《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又:“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多由湿热邪毒内盛所致。治宜清热化湿泻火解毒为主,兼用外治法。本病类似“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或谓本病系虫病之一种,又称病。《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狐惑,虫病。即巢氏所谓病也。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其躁扰之象,有似伤寒少阴热证,而实为之乱其心也。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有似伤寒阳明实证,而实为虫之扰其胃也。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者,虫之上下聚散无时,故其色变更不一,甚者脉亦大小无定也。”《金匮要略浅注》卷二:“狐惑之为病,虫病也。……虫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参见病、虫病条。亦有谓本病是牙疳下疳的古名者。《医宗金鉴》卷三十七:“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毒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湿之为害也。或生斑疹之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为患亦同也。其证则面色目眦或赤或白或黑,时时不一,喜睡目不能闭,潮热声哑,腐烂之处,秽气熏人。若胃壮能食,堪受攻病重药,或病之势缓,治多全也。”参条。

猜你喜欢

  • 产后风冷虚劳

    病证名。又名产后风虚冷劳。《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产则血气劳伤,脏腑虚弱,而风冷客之,风冷搏于血气,血气不能自温于肌肤,使人虚乏疲顿,致羸损不平复,谓之风冷虚劳。若久不瘥,风冷乘虚而入腹,搏于血则否

  • 武之望

    【介绍】:明代医家。字叔卿。关中(陕西)人。曾据王肯堂《证治准绳》中女科部分,编成《济阴纲目》,门分类别,有纲有目,流传较广。武氏另有《济阳纲目》一书刊行。

  • 清宫

    即清心包之热邪。经言: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宫城也。故称。详清心条。

  • 史可甦

    【介绍】:宋末医生,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平生好学,晚年博览群书,旁通医学,救治病人甚多,人称其住室为“更生堂”,因取名“可甦”,而隐其原名。

  • 子痛

    病名。见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①指妊娠腹痛。②指妊娠妇女胃脘痛。徐灵胎《女科指要》:“妊娠心痛而风痰冷饮交结于胃之上口,名曰子痛。”

  • 鞋带痈

    病名。见《疡科准绳》卷四。即外踝疽。参见附骨疽条。

  • 中国医学约编十种

    丛书名。周禹锡编。刊于1938年。包括《生理约编》、《病理约编》、《诊断约编》、《药物约编》、《处方约编》、《内科约编》、《妇科约编》、《儿科约编》、《瘟疫约编》、《医腾约编》共10种,书中以中医理、

  • 迎香疔

    病名。《治疗大全》:“生于鼻观下迎香穴,系手阳明风热。初生小泡,麻痒微痛,一、二日后结核,板硬肿连腮唇,恶寒发热,最易走黄。”治同疔疮。

  • 滞颐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指小儿口内流涎,浸渍两颐。脾之液为涎,脾开窍于口,小儿脾气虚弱,固摄失职或脾胃蕴郁湿热,上蒸于口而致。脾气虚弱者,口角流涎清稀,面白唇淡,治宜温补脾气,用益黄散或温脾

  • 马蜞啮人

    病名。见《疡医大全》卷三十八。即蛭食。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