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
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材用湿润面粉包裹,在炒热的滑石粉锅内煨至外皮焦黄色为度;或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分。如煨木香等。
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材用湿润面粉包裹,在炒热的滑石粉锅内煨至外皮焦黄色为度;或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分。如煨木香等。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羌活、白芍药、槟榔各一钱,炙甘草五分,川芎、香附(一作青皮)、炒枳壳各八分,紫苏、苏子、木瓜各六分,生姜三片。水煎,去渣,睡前以药汁磨沉香、木香各半钱,调服。治脚气入腹冲心,疼痛
八纲之一。指外邪侵袭肌肤体表所出现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本证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详见各条。
指肝气郁结,引起脾胃虚弱,其中主要为消化功能减弱的病变。症见胁痛、厌食、腹胀、大便溏泄、四肢怠倦等。参见肝气郁结条。
【介绍】:南北朝初期医生。精于小儿科。系精于儿科之苏姓家族总称,其具体名字均失传。
病名。出《灵枢·五变》。①即消渴病。《儒门事亲》:“消瘅者,众消之总名。”《证治准绳·消瘅》:“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参消渴、上消、中消、
是肝阳上亢的进一步发展。阳亢则热,热极则生火。有阳气上逆的特点。参见肝火条。
病名。多由痰火互结上攻所致。《脉因证治》:“耳接,耳边项上之块核。”治宜内服温胆汤加减。或外出以五倍子、白芷等分为末,蜜调敷。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北宋医家。1068~1085年神宗时国子博士,精通医学,深明方药病机。北宋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他参加了整理《黄帝内经素问》、《脉经》等古代医书的工作,为继承发掘古代医药遗产
见《现代实用中药》。即铅丹,详该条。
见佩文斋广群芳谱·药谱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