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淋沥

淋沥

证名。①淋病主症之一。《诸病源候论·诸淋候》:“肾虚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赤水玄珠》卷十五:“淋淋沥沥,点滴而出,或涩而疼,一日数十次或百次,俗名淋病者是也。”详淋、五淋条。②指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症状。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遗尿失禁证治》。《医阶辨证》:“小便难小水点滴而难出,茎中却不痛;小便淋沥,小水点滴而淋沥或痛。”多因心肾气虚,神志不守,下焦气化不利所致。常见于癃闭等疾患之虚者。参见癃闭条。③指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浊病之源,大抵由精败而腐者居半。……窍端时有秽物,如米泔、如粉糊、如疮脓,如目眵,淋沥不断,与便溺毫不相混,故曰是精病,非溺病也。”参浊、精浊条。本证可见于下尿路感染、结石、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疾患。

猜你喜欢

  • 大邪

    ①指邪气亢盛的病证。《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②指风邪。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漫散,故名。《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 寒吐

    病证名。即小儿因胃中虚冷而致的呕吐。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寒吐食不化,不恶食。”小儿脾胃嫩弱,寒气易伤,或母体受寒而吮其乳,以致吐时少而吐出物多,吐出物为青涎夹奶,四肢不温。治宜温中化食。用香砂六

  • 痢疾罐

    见《贵阳民间药草》。为朝天罐之别名,详该条。

  • 重皮

    见《广雅》。为厚朴之别名。详该条。

  • 竹沥泄热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方。竹沥一升,生姜、芍药各四分,大青叶、栀子仁、升麻、茯苓、麻黄、玄参、知母各三分,石膏、生葛根各八分。为粗末,水煎去渣,下竹沥更煎,分三次服。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喘逆闷恐,目

  • 祛瘴辟瘟丹

    《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厚朴、苍术、羌活、防风、陈皮、枳实、香附、牛蒡子各一钱,槟榔、白芷各八分,藿香、川芎各五分,细辛四分,甘草三分。加葱白,水煎服。治感受时行不正之气,瘟疫痧瘴。若

  • 邓乐天

    【介绍】:见邓旒条。

  • 心痫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医学入门·痫》:“心痫,面赤,口张,摇头,马嘶。”《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赤目瞪,吐舌啮唇,心烦气短,其声如羊者曰心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惊

  • 李玉

    【介绍】:明针灸医生。字成章。六安(今属安徽)人。精医,尤擅长于针灸,所治多应手而愈。以针灸闻名于两京,因号“神针李玉”。兼善方药,治疑难重症,每有良效。

  • 伤科汇纂

    书名。12卷。清·胡廷光撰于1817年。本书系汇集清以前有关伤科文献资料编成。卷1~2为伤科总论;卷3治伤手法及工具;卷4伤科内证;卷5~6为各部骨伤;卷7~8列伤科方剂;卷9~12为其他金刃器物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