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格阳衄血

格阳衄血

病证名。指因多劳过欲,真阴亏损,阳浮引阴血上窍而出的衄血。《景岳全书·杂证谟》:“衄血有格阳证者,以阴亏于下,而阳浮于上,但察其六脉细微,全无热证,或脉且浮虚豁大,上热下寒,而血衄不止,皆其证也。治宜益少之源,古有八味地黄汤,乃其对证之剂。余复有钵阴煎之制,其效尤捷。盖此证不惟内伤者有之,即伤寒者亦有之,然必其素多断丧,损及真阴者,乃见此证。”可用镇阴煎,或四物汤加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或磨沉香养正丹等方。参见衄血条。

猜你喜欢

  • 前承山

    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小腿前方。与承山穴相对。治急惊。《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法》:“前承山,在足三里下,与后承山相对。”

  • 小儿变蒸

    即变蒸,详该条。

  • 胎寒

    病证名。①指小儿在母胎时感寒所致的症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故儿生之后,冷气犹在胃肠之间。其状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胀,或时谷利(乳食不化样

  • 黑珠

    解剖名。见明·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即黑睛。详该条。

  • 阳虚阴盛

    由于肾阳虚不能温养脏腑出现阴寒内盛证候。症见形寒肢冷、痰饮、水肿、泄泻等。

  • 积热三消

    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多食膏粱厚味,积湿成热所致的三消症。热熏于肺为上消,症见烦渴引饮,用清肺饮。热积于胃为中消,症见烦热多食,食下则饥,口臭,用清胃汤加干葛。热流于下为下消,症见小便频数,如膏

  • 茯神心木

    见《本草备要》。即茯神木,详该条。

  • 辰砂草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瓜子金之别名,详该条。

  • 夏令麻疹

    夏暑季节出现的麻疹,与冬春时节发病者不尽相同。夏季炎热,腠理松,汗易出,肺气通畅而咳嗽轻,且麻毒易于透达而疹密。初期宜辛凉轻剂,用银翘散加减;热重者用辛凉重剂,如白虎汤加蝉蜕、浮萍;疹后阴伤者,用增液

  • 阴户痛

    见《卫生宝鉴》卷十八。即阴痛。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