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杜大章

杜大章

【介绍】:

明医学家。字子华。吴县(今江苏)人。由举子业而习医,自《内经》而丹溪百家之学,无不究蕴奥而得其要领,以治疾高效而名震京师。授太医院吏目,益加深研,集古今医家之方论,撰《医学钩玄》(1577),8卷。又有《医经纂萃》2卷,佚。

猜你喜欢

  • 五色痢

    病名。指痢下脓血呈现多种颜色者。有虚证和实证之分。实证多因止涩太早,或下之未净,热毒留滞肠中所致,虚证多因痢症久延,脏气受损,脾肾两伤所致。亦有正虚邪恋,虚实夹杂者。《张氏医通》卷七:“五色痢,古人皆

  • 阴绝

    脉搏只现于尺部,寸、关两部不能察觉到脉动的一种脉象。《伤寒论·平脉法》:“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 有头疽

    病名。系发于体表、软组织之间的阳性疮疡。即现代医学外科之痈。因其初起患部即有单个或多个白色粟米样的疮头而得名。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

  • 蓐疮

    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因胎毒攻发,身生疮者,名曰蓐疮。此症见于头面腿臂等处,并逐渐蔓延,引起患儿啼哭不乳。治宜用黄连粉、青黛香油调涂。

  • 当容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肝劳邪气眼赤,灸当容百壮,两边各尔。穴在眼小眦近后,当耳前三阳三阴之会处。以两手按之,有上下横脉,则是与耳门相对是也。”位于外眦外方,颧骨额突外缘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等。斜刺

  • 阳虚眩晕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三。因阳气不足,清阳不能升达头部所致。《医略六书·眩晕》:“元阳寒冷,真火不归,眩晕,躁扰,此虚羸人多阳虚眩晕。”症见头晕头痛,恶寒,耳鸣耳聋;或眩晕欲倒,气短自汗,手足冷,

  • 胜湿汤

    ①《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苍术、羌活、防风、甘草、黄柏、黄连、猪苓、泽泻。水煎服。治暑湿下利,及胃家有湿滞而多唾等症。②《类证治裁》卷二方。苍术、厚朴、半夏、藿香、陈皮、甘草、生姜。水煎服。

  • 焠胎寒

    灯火治疗新生儿胎寒证的方法。《厘正按摩要术》:“小儿生一、二日内,面青唇白,不乳不啼,肢冷拳缩或腹痛啼哭不已。皆胎寒也,用灯火于囟门、眉心、脐心各一燋,脐旁四周六燋,左右足跟两旁各一燋,共十五燋,声音

  • 人参黄芪散

    《卫生宝鉴》卷五方。人参、桔梗各一两,秦艽、茯苓、地骨皮、生地黄各二两,知母、柴胡各二两半,黄芪三两半,天门冬、鳖甲(酥炙)各三两。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食远服。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

  • 明目细辛汤

    《审视瑶函》卷三方。川芎四分,藁本、当归身、茯苓各五分,红花、细辛各二分,生地黄(酒制)、蔓荆子各六分,防风、羌活、荆芥穗各一钱,川花椒十粒,麻黄八分,桃仁十个。水煎,去渣,睡前服。治两目发赤微痛,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