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有虚实之分。虚证亦称面目虚浮。多因脾、肺、肝、肾脏气虚衰所致。实证多由湿热壅盛、风火水气、阳明实热所致。《景岳全书·面病》:“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培元。京江(今江苏镇江市北)人。编著有《本草纲目类纂必读》(1672年刊行)、《济生论》(1676年刊行)、《家传集验方》(1672年刊行》等书。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七十九。指小儿腹大而有青筋者。多因食物过饱,阻滞中焦,伤及脾胃,以致气机失运,经脉瘀阻而致腹壁青筋暴露。治宜先消除积滞,舒畅气机,用三棱散(《证治准绳》:三棱、人参、香附、青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又名土疳、土疡、偷针、偷针眼、偷针窝。俗称包珍珠、挑针。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本病胞睑边缘生小疖,初起形如麦粒,微痒微肿,继而赤痛拒按。相当于今之麦粒肿。治宜祛风清热,
书名。清·计楠撰。3卷。刊于1804年。分杂证述略、妇科述略和产后述略,阐述作者诊治经验。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骨名。①出《灵枢·邪客》。张景岳注:“为掌后高骨。”②即腕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腕骨,……一名壅骨,俗名虎骨,其骨大小六枚。凑以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黄风,舌上黄色肿痛。”多由心脾二经痰火上炎所致。治宜清化热痰。可选黄连温胆汤、导赤散等加减。
泛指自肘至腕的肌肉。《灵枢·论疾诊尺》:“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五不男之一。《灵枢·五音五味》:“其有天宦者,……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参见五不男条。
见《灵枢·肠胃》。消化道的一部分。有小肠、大肠之分。参见各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