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湿热流注于下焦。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黄腻、胃纳不佳等。临床多见于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癃闭、阴痒、白带、下肢关节肿痛、湿脚气感染等症。
见《东北资源植物手册》。为罗布麻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风丹。为小儿丹毒之一。多因热毒与水湿相搏所致。以股及阴部较多见,亦可发于遍身,证见黄赤色水泡,甚者破烂流水,湿烂疼痛。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防己散内服,外用升麻膏敷之
见《福建中草药》。为羊角扭之别名,详该条。
切脉与望色须互相参合印证,以明病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
经穴名。代号KI1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说在脐下0.5寸,旁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1寸,旁开1寸
证名。即怕热。①外感热病反映于外的一种证候。如:伤寒阳明病的外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见《伤寒论·阳明病篇》)。其他如“阳明温病”亦“但恶热,不恶寒”(见《温病条辨》)。②见于内伤疾患。
病证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即风牵斜。详该条。
指秋后发作、病势沉重的疟疾。《医宗己任编》卷八:“有一种疟疾,秋后晚发,不论间日一日,热多寒少,或独热无寒,或寒热相半,势沉重者,总当以治感症之法治之。”亦指伏暑。《六因条辨》中卷:“己任编有秋时晚发
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臂前平举,尽量翘掌,静止片刻。适用于治疗腕部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