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珠疽
病名。即手心毒。见该条。
病名。即手心毒。见该条。
病证名。风毒入耳而引起的发热化脓性疾患。清·张石顽《伤寒绪论》:“风温时毒,先犯少阳,续感暴寒而发,乃太少两阳合病,状类伤寒,以其两耳发黄。”初起常有发热,头痛,耳痛,耳聋;婴儿表现烦躁不安,数日后鼓
见《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即守中丸第一方,见守中丸条。
朝鲜、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与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相互交流。十七世纪初,朝鲜出版的一部医学巨著取名《东医宝鉴》。目前在朝鲜和越南等国,都设有东医研究机构。
经穴名,代号RN8。出《针灸甲乙经》。又名神阙。别名气舍、维会。属任脉。位于脐窝正中。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下动、静脉。主治中风脱症,腹痛,泄泻,痢疾,脱肛,水肿等。禁针。艾炷灸(隔盐或姜)7~
病证名。外邪侵犯足太阴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又:“足太阴心痛,腹胀满,濇濇然大便不利,膈闭,咽塞。”参见心痛条。
经穴名,代号RN19。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二肋间隙。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
药物学著作。10卷。清·黄宫绣撰。刊于1769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卷1~7,将药物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和食物七类。每类又据不同药性分为若干节。下篇为卷8~9,分论脏腑病用药及六淫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老鼠耳之别名,详该条。
古代泛指有关医药的技术和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按四种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同书又记有“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分别记述了医经七家,2
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骑马势,躬腰,两手交叉于膝前,挺腰,两臂随之上举至头前方,然后掌心向外,两上肢左右分开作迴旋运动。适用于治疗肩部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