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崩下之血杂有五色。《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五脏皆禀血气,五脏之色,随脏不同,伤损之人五脏皆虚者,故五色随崩俱下。”
病名。指发于股臀部的癣疾。见《外治寿世方》卷三。由风热湿邪侵于肌肤,蕴郁日久所致。或由霉菌传染而得。临症初起患处为丘疹或小水疱,渐向周围扩大而成红斑,边缘清楚、上有薄屑、痒甚,多发生股部内侧,时久可蔓
外科著作。3卷。清·时世瑞撰。刊于1831年。此书为时氏家塾教本,故以歌诀形式写成。首论痈疽原委及辨证治则;次述身体各部疮疡、丹毒。词语简明,便于记诵,为初学中医的门径书。现存初刻本。建国后有影印本。
古病名。《素问·疏五过论》:“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后世沿用脱营之名,而所指不尽相同。①指因情志所伤而成的一种虚劳证。《圣济总录》卷九十一:“脱营之病,虚劳之类也。
病名。见《类证治裁·喘症论治》。指因郁怒伤肝所致的气喘。宜用四七汤等方理气降逆。参气喘条②。
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醋咽证治》。嘈杂之简称,俗称心嘈。详嘈杂条。
证名。指四肢活动受限,不能抬举。多因风袭经络,或脾胃虚衰及积热所致。《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备急千金要方·诸风》:“脾虚寒,厉风所伤,举体消瘦,……四肢不举,身重
指在同一时间内,不要进食品种过多的食物,以防某些食物之间有排斥、制约等不良反应,或影响食物吸收效果。见《备急千金要方》引王熙之语:“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
治疗原则。使用寒下法的禁忌症。①病邪在表或在半表半里;②便秘因于老年血虚肠燥,新产妇血虚,或病后津液耗伤者;③大失血的病人;④孕妇或月经期;⑤热邪在里,大便秘结,但病人脐部上下左右有动气,脉微弱或浮大
反治法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寒凉药治热证,反佐以热而发挥作用。例如实热证热郁于里,出现四肢厥逆的假寒症状时,服用寒凉药常被吐出,佐以温热药或寒药热饮,则不格拒。《素问注证发微》:“寒以治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