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五般聤耳之一。《疡医大全》:“耳内虚鸣,常出青脓。”即震耳。详该条。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医学正传》卷六引李东垣方。莲鬚、炒黄连各二两,茯苓、砂仁、益智仁、半夏、炒黄柏各一两,甘草三两,猪苓二两五分。为末,汤浸蒸饼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湿热流入膀胱,下浊不止。
即戊位。古天文学家取比较固定的恒星(二十八宿)以标志天体的部位。东西南北各七宿相连成一大圈,二十八宿各有方位。以十干之方位合之,则奎壁二宿当西北方戊位。《素问·五运行大论》:“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
病名。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又名攒牙疳、攒齿疳。多由肝胃二经热毒炽盛,复感风邪而发。多见于小儿。《喉科心法》卷上:“生于牙根,不分上下,初起齿痛,牙根肉内忽透一骨,似牙尖锐,疼痛异常……小儿多
【介绍】:见王泰林条。
溺浊之一。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科》。病因脾虚气陷,精微下注而成。证见小便浑浊,腰痛神疲,舌淡脉软。治宜健脾益气,升清固涩。用苍术难名丹、补中益气汤。参见便浊条。
出《金匮要略》。即竹茹,详该条。
啘通“哕”。指干呕。《类证活人书》卷十:“干呕者,令人所谓啘也。”《医经溯洄集·呕吐干呕哕咳逆辨》:“夫啘与哕,盖字异而音义俱同者也。”详见哕、干呕等条。
【介绍】:见徐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