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证名。出《灵枢·癫狂》。①跳动不宁为悸。心跳不宁者称心悸,脐下搏动者称脐下悸。《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证治准绳·杂病》:“《伤寒明理论》释悸字云:悸,心忪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也。则悸即怔忡,而今人分为两条,谬矣。”②心动不宁而又恐惧不安为悸。《赤水玄珠》卷六:“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不安也。……怔忡止于心不自安,悸则心既动而又恐恐然畏惧,如人将捕之。”参见心悸、怔忡条。

猜你喜欢

  • 土瓜仁

    见《本草汇言》。为王瓜子之别名,详该条。

  • 消风豁痰汤

    《医碥》卷七方。黄芩(酒炒)、羌活、红花、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独活、防风、白芷、葛根、柴胡、升麻。加生姜,水煎服。治颈项强痛属痰盛者。

  • 无射

    六律中的六阳律之一。详六律条。

  • 元遗山

    【介绍】:见元好问条。

  • 吴澄

    【介绍】:清代医家。字鉴泉,号师朗。歙县(今安徽歙县)人。采集前人关于虚劳病的论述。编成《不居集》(1739年),是论述虚劳病较详备的专书。

  • 五臭之一。香为土臭,入通于脾,故为脾之臭。《素问·金匮直言论》:“中央色黄,入通于脾,……其类土,……其臭香。”临床上病人恶闻香臭,或是对食物香气的臭觉味觉异常,多为湿浊壅阻,脾经受病的征象。

  • 益气养血

    补法之一。又称补益气血、气血双补。治疗气血两虚证的方法。常用于脾胃亏损,肌肉消瘦,失血伤精,或胎产崩漏,月经不调而见气血两虚者,方用八珍汤等。

  • 真西山先生卫生歌

    养生歌诀。南宋·真德秀著。《遵生八笺》载歌诀为:“万物惟人为最贵,百岁光阴如寄旅。自非留意修养中,未免病苦为心累。何必餐霞饵大药,妄意延龄等龟鹤。但于饮食嗜欲间,去其甚者即安乐。食后徐徐行百步,两手摩

  • 牛舌大黄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羊蹄之别名,详该条。

  •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时期邪毒入血引起的病症。由于新生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薄弱,产生抗体的机能不完善,皮肤粘膜柔嫩,容易破坏而致细菌邪毒入侵,入侵后也不易局限和消灭,因而发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