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性感觉病
即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详该条。
即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详该条。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少林内功》。单掌用力向前伸出,旋臂翻掌握拳后,徐徐拉回至胁旁,两手交替进行。
【介绍】:见施沛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即乳痈之早期。又叫产后吹乳。《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三:“产后吹乳。因儿饮口气所吹,令乳汁不通,壅结肿痛。不急治多成痈,速服栝蒌散及敷南星,更以手揉散之。”吹乳又有内吹、外
见《贵州草药》。为胖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阳明之正。《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从足阳明胃经分出,经大腿前面进入腹腔,属于胃,分布于脾
病名。暑天发生的热疖。见《医宗金鉴》卷七十四。多为感受暑温湿热,蕴蒸肌肤而成。初起皮损如小豆,根部红晕,继而肿痛,常伴有发热心烦,口苦舌干等症状。治宜清热解毒。内服荆防败毒散加藿香、黄连、石膏。相当于
亦名产后痉。《证治准绳·女科》:“陈临川云:凡产后口噤,腰背强直,角弓反张,皆名曰痉。”因其发病原因不同,有产后痉风、产后病痉、产后惊风、蓐风等。详各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蟾酥,详该条。
病证名。《疡科心得集》卷上:“所谓虚火耳痈者,或因肝胆怒火遏郁,或因肾经真阴亏损,相火亢甚而发。”即耳痈之一种。详该条。
见陈治道《保产万全书》。儿生三日后,古人用艾叶加少量防风水煎洗浴儿体,以预防各种皮肤病。《产孕集》卷下:“儿生三日,浴之,俗谓之洗三。”